王永宁
“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形容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国内对“新常态”内涵的普遍认识为:一是“新”,即不同于以往;二是“常态”,即相对比较稳定且会延续较长时间的状态。
2014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理念,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7月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提出要适应“新常态”;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首次阐述“新常态”的科学内涵。目前,“新常态”一词在国内被各行各业所认识、解读甚至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近年来,城商行在经济高速发展、监管环境较为宽松和市場相对稳定的有利环境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机会。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纷纷进入“新常态”发展状态,银行作为“强周期”行业很难独善其身,也正在并持续地进入“新常态”发展期。新环境下,所有商业银行均需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脱媒”不断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冲击等新挑战。城商行也不例外,其以往有利条件逐步消失,即将面临的是多方面的“新常态”发展。在此背景下,城商行站在了一个“新常态”的十字路口,下一步发展定位的精准程度影响其是否能保证“质效齐升”地进入新阶段。因此,有必要立足“新常态”,认清当前“新常态”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对自身的利弊影响,主动加快转型步伐,更好地适应和服务“新常态”。
“新常态”的表现
外部环境不断收紧
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是由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在由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的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背景下,经济增速放缓成为必然。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表现在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题;城乡区域结构中,原有的二元结构将逐渐被打破;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逐渐告别“投资+出口”的旧模式,消费拉动的重要性增强。
经济“新常态”下,国家更加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政策微调,更加注重中小企业和“三农”的发展。城商行一贯依赖的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转变为速度放缓、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格局,这一背景要求城商行适应新形势,积极转型,并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全面进入到更加精耕细作的新阶段。
监管日趋严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积极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新的规则。与此同时,国内金融监管也因势而变:一是维护金融稳定,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对流动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审慎监管,一方面要求银行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活动更加透明、规范。
监管政策不断收紧是城商行新形势下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如: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城商行必须重新研究既符合监管要求又支持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创新产品;存款偏离度考核指标的设立,使城商行面临改变单纯依赖储蓄存款和一般性对公存款来满足资产业务增长的形式,资产业务的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2014年11月30日,人民银行起草了《存款保险条例(草案)》,现阶段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存款保险制度在增强商业银行信用和竞争力,创造有利市场环境的同时,为城商行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其“三农”和小微企业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但该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强化了对城商行经营行为的监督,城商行需进一步提高服务和安全意识,迎接市场竞争增强及利润空间收缩的挑战。
发展速度持续放缓
存款减少。在金融业进步和监管规范的双重作用下,商业银行存款流失可看作是“合理”现象。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投资货币基金和P2P理财等金融创新产品,与银行存款相比具有收益高、交易简便的特点,受到更多年轻储户的欢迎,大规模并持续分流银行存款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存贷比率调整、存款偏离度设立和利率市场化提速等金融监管的不断增强,对商业银行存款增长形成压力。更加依赖存款发展的城商行不仅面临所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以上变化,还受自身资产规模小、服务提升慢等因素的影响,在吸收存款方面不具有优势,未来存款下降将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利润滑坡。城商行面临的环境变化使其告别了高盈利时代。原因在于:一是“新常态”下,经济主要表现为增速回落、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变,地方经济为契合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出现相应变化。城商行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经济增长经历的阶段性放缓过程,会使得当地经济对银行利润增长的支撑作用减弱;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当地法人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均存在明显的理财化趋势,资金成本持续攀升,银行利差逐步收窄,收入相应减少;三是受城商行信贷规模的刚性约束,无法有效满足资产规模增长和客户融资的需求,且通过扩张分支机构拓展资产业务的增长模式也将受到抑制,从而减少收入来源。以上变化之下,城商行以往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难以为继,盈利增长放缓也将变为“常态”。
资产质量下降。资产质量下行可能会带来不良贷款规模的进一步攀升。从机构来看,城商行的不良贷款上升速度更快,原因在于,批发和零售业中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受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资金趋紧等影响,易于出现经营问题,引发资金链紧张,导致贷款出现不良现象。尤其今后一段时间内,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可能会更加频繁,当地“两高一剩”、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领域的金融风险可能会继续发酵,城商行资产质量将承受更大压力。
经营模式深刻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转型意味着银行信贷投放结构的调整,信贷投放由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密集型企业转移,压缩落后行业的信贷规模,加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新四化”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居民消费升级,并加大县域地区的投放力度。
在资产业务方面,商业银行逐渐向中间业务转型,业务发展越来越投行化、表外化。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高端投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中间业务发展,并通过同业业务、托管业务、债券承销等,以及利率市场化盘活金融资产存量,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长期盈利能力。
银行业务转型暗合经济形势的转变,与自身规模大小无关,新形势下,不仅大中型银行如此,城商行也应顺势而为,及时调整经营模式,加大业务转型力度,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这一形势将成为“常态”。
市场竞争越发强烈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使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越来越多地通过银行外体系进行,社会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高,融资脱媒步伐逐步加快,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将不断降低,大中型商业银行纷纷将市场拓展的方向对准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市场份額形成挤压之势;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利差收窄以及跨市场、跨行业和跨领域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银行业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发展更加依赖于传统信贷业务的扩展,且产品创新力度处于劣势,在以上市场范围收缩和同业产品比拼的形势下,城商行若要保证在市场竞争中所能分到的市场份额不会降低,则需要加倍努力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随着市场准入不断放松,各类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纷纷进军银行业务,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还将继续涌现,新进入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一时与中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抗衡,业务发展范围和领域与城商行相近,进一步增强了城商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目前来看,城商行竞争格局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虽然谈不上生死存亡,但可谓是“内外交困”。
客户行为不断改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方式大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客户借助移动终端来享受金融服务,网点不再是最重要选择。从银行客户的金融行为变迁来看,尤其是年轻客户希望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更在意用户体验,对服务的便捷性、易用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客户也逐步从注重价格转变为更加信赖银行的品牌和服务,产品竞争将升级为品牌和服务的竞争。客户行为标准重在便捷、优惠和体验的满意程度,且越是优质的客户越在乎银行提供的综合服务水平情况,也越有选择更优质银行服务的倾向。
近年来,城商行已认识到新一代客户行为的深刻变化,在产品创新、服务提升和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多方面的尝试,但相比之下,其综合服务实力仍然不能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媲美,易于导致客户流失,且在大中型银行继续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抢占客户的局势下,竭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将成为城商行发展的“常态”。
城商行转型方向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商行也将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时代,在多重约束下,规模的快速扩张也许将成为历史,而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将成为竞争的主旋律。在“新常态”中谋发展,绝不是以往“拼规模、比速度、大干快上”的模式,而是结合自身规模、人员和区域等优势,在业务结构和产品创新上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目前,全国商业银行均面临转型压力,由于所依赖的外部环境相同,转型方向大多确定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城商行作为全国商业银行中的一部分,未来发展方向也无法偏离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的轨道,城商行除了面临其余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大环境外,还受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和监管政策结构等方面的约束,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城商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应以发展社区银行业务为重点,而发展中间业务方面则应向投行业务靠拢。具体到各家城商行,如何具体实现转型,从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各行面临的严峻课题。
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社区银行
从全球趋势来看,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开发和需求创造,银行的媒介作用逐渐趋于萎缩,在投融资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在此大背景下,零售银行业务已经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成为银行的业务结构之一,也是现代银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根据国际上各国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状况来看,零售银行业务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比重要视一国国民经济状况而定。如果该国经济属于消费型经济,那么银行零售业务的需求较大,零售业务占比也较大;反之,如果该国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则银行要以公司业务为主。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向消费型转变,因此,零售银行业务将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对象主要是个人客户,具有交易零星分散、交易金额较小等特点,对总体规模较小的城商行来说,发展零售银行业是合理选择。虽然目前公司业务还是银行最主要的业务来源,但从战略角度来看,未来零售银行将成趋势,因此许多实力较强的城商行纷纷提出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口号。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不断简化零售银行业务的情况下,城商行零售银行业务该如何落地?
目前形势来看,城商行有必要把握零售银行业务市场快速增长的机遇,从根本上转型,因此,发展社区银行业务成为合理选择。原因在于:一是城商行有成为社区银行的先天优势。规模小,机构设置简单,具有灵活、高效的优势,满足服务零售客户所必须具备的特点;具有人缘和地缘等先天优势,可给零售客户亲近感。二是单个零售客户资金占用小,既符合城商行资产规模小的现状,又能分散风险。三是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是我国所有经济成分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一支力量,城商行发展小企业业务前景广阔;对于中小企业的高风险,城商行因具有熟悉当地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的比较优势,因而可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四是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消费水平逐年提高,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五是监管政策支持,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推出了多项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政策。六是城商行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也容易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从而可降低经营成本。七是城商行社区化可吸引各种资本进入以不断完善银行治理结构,不断推行业务创新,进而提供更多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发展中间业务——投行业务
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商业银行利润来源主要为存贷款利差,随着“金融脱媒”影响不断加大,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推进之前,美国商业银行每年倒闭的数量基本在20家以下;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后,每年倒闭和接受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救援的银行数量逐年增多,到1989年,当年倒闭的美国银行数量高达531家,创历史之最。这一变革使得美国商业银行传统的依赖存贷利差的发展模式不再具有可持续性,在外部经营环境出现变革的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主动转变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中间业务产品,使得中间业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上升至40%以上。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这些曾迫使美国商业银行转变盈利模式的因素也在逐渐改变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环境。在此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居安思危,充分认识到依赖存贷利差盈利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主动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断拓宽利润来源。
短期内,绝大多数城商行中间业务拓展仍然是通过资产负债业务衍生而来,包括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发工资、融资和结算等,这种衍生而来的中间业务无须独立的营销团队、研发团队和运营支持团队。然而,为适应未来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的需要,投行业务必将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增长极。
城商行投行业务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现阶段,我国已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城商行约占总数的1/5。但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前景向好,原因在于:一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金融服务需求处于上行趋势,地方企业发展良好,兼并重组、产业集群投融资、高新技术孵化、公司理财、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股权投资和个人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趋势,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是应时之需,应势而行。二是,城商行利润追求空间倒逼其摆脱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城商行的融资成本,而收益高、成本风险低的投行业务是其摆脱传统模式困境的必然选择。三是,发展投行业务有助于城商行转变经营发展道路、优化业务收入结构并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四是,一段时期内,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间接融资难的问题,进而增加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这对于城商行发展投行业务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契机。
(作者單位:西安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