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永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初中新生
应用意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35-02
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难度加深、学习面也扩大了,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吃力,进而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怀疑:学好数学除了能应付升学考试,还有什么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下,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没有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分三个步骤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课前布置动手作业,让学生萌发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的生活性没小学数学那么明显,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考试无其他作用。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但在初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挖掘,学生也一定能感知到。为了促使学生萌发应用意识,笔者经常在教学某些数学知识点之前,布置学生做有关的课前调查。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从算式到方程》一课时,笔者预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调查作业:中国移动营业厅最近推出了“存一百送一百元话费”的活动,但前提是要选择两种套餐中的任意一种,两种套餐都是针对国内长话而推出的,一种是拨出国内长话每分钟花费0.3元,除此之外无其他费用;另一种是拨出国内长话为每分钟0.19元,另有每月固定费用5元。老师每个月打长途电话的时间大约为2个小时,如果老师要参加“存一百送一百元话费”的活动,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哪个套餐更划算?
这样的作业,就能促使学生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积极主动地预习。很快,做好预习功课的学生就能根据教师提供的宣传资料,立即着手算起来:设老师每个月要打长话x分钟,如果使用第一种套餐,每月所需费用为0.3x(元);如果使用第二种套餐,则每月所需花费为0.19x+5(元)。当0.3x=0.19x+5时,两种套餐产生的费用相等,解得:x=45.45。故:当x>45.45时,选择第二种套餐实惠;当x<45.45时,选择第一种套餐实惠。老师每月通话约2个小时,即x>45.45,所以选第二种套餐更优惠。
由于班上绝大部分学生也都使用手机,而类似的优惠套餐活动又是他们经常遇到的,因此,对于这类课前作业,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从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进而萌发了初步应用数学的意识。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巧妙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主动预习并积极理解新知,逐步体会到数学是生活中很自然并且很重要的一部分,增强对数学的感受和情感,进一步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课中经历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最忌就教材教教材,这样容易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增强应用意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合并同类项》时,笔者拿出一份报纸,念道:“有一个民工去一建筑公司讨债,多次讨债无果后求助于新闻媒体。该建筑公司迫于无奈,不得不补发欠该民工的五千多元工资。可是,该公司出于对该民工利用媒体曝光这一事件的愤怒,把应该发给该民工的五千多元工资全部兑换成了1大袋各种面额不等的硬币,而民工需要确定这些硬币的数额和拖欠的工资数额相符才能签字确认(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这1大袋面额不同的硬币的图画),哪位同学能帮这个民工快速算出这些硬币的数额?”(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计算)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根据老师运用多媒体点击的硬币一个个数起来……(2分钟过后)有学生举手发言:“老师,这样数到天黑都数不完。”笔者微笑着说:“是呀,那你有什么方法能帮助他快速地算出硬币的数额呢?”全班学生议论纷纷。不一会,一个善于动脑的学生举手回答说:“我们可以把5分、1角、1块的硬币分别堆放,然后把各种面额的硬币分别取出10个并称出他们的重量,由于同一面额的硬币重量是相同的,所以分别称出剩下的各类硬币的重量即可。”其他学生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认可。笔者示意该生坐下,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他这样的方法类似于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从某种意义上说,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由于学生在课上亲历了合并同类项的学习过程,就会自觉地增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
三、课后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巩固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的知识相对于小学数学知识而言,生活痕迹比较隐晦,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其中的生活内容,加深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不等式》内容后,笔者在临下课前布置了一道需要运用不等式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作业:“同学们,老师准备组织大家去公园春游,为了节省开支,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学过的“不等式”内容,解决春游中的门票问题:假设公园门票每张10元,一次购买30张到99张门票按8折优惠,一次购买100张以上(含100张)门票按7折优惠。已经知道参加春游的人数多于50人且不足100人,怎么购买门票最省钱呢?课后,学生在春游活动的吸引下,都兴致勃勃地计算怎样购票最省钱。很快,学生在当天课后的放学时间就告诉了笔者答案:由于参加春游的总人数多于50人且不足100人,当多于50人且不足100人时,设有x人前往参观,才能使得按7折优惠购买100张门票比根据实际人数按8折优惠购买门票更便宜,根据题意,得:
50 0.8×10x>100×0.7×10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87.5 所以,当至少有88人前往公园时,才能使得按7折优惠购买100张门票比根据实际人数按8折优惠购买门票更便宜。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学生既有兴致又乐于开动脑筋,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不等式知识,又让学生对于今后的数学学习充满期待,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数学教师只有把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从课前、课中、课后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才能促使七年级新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有效地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当中,在实践与运用中实现学习数学的价值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