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邢广利
从海地、玉树、芦山、鲁甸到尼泊尔,这是我参加的第五次地震报道,以至于现在,半夜儿子翻身的时候,我会误以为那是余震,从睡梦中惊醒。在一次次的灾难报道中,我经常会问自己:面对撕心裂肺的场面,摄影记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在一次次的心痛之后,我找到了一条出路:灾难中,见证人性的温暖。为了这温暖,我们必须砥砺前行,一次次踏上征程。
进到樟木镇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樟木这个边境小镇,有西藏小香港的美誉,因为中国和尼泊尔的贸易往来,这个高原小镇饭馆、酒吧林立。但在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中,灾民把细软卷进包裹,坐着解放军的大卡车,匆匆撤离。位于中尼边境的樟木口岸成为“孤岛”。
挺进樟木的路上,一张张充满惶恐的面孔与我擦肩而过,人们像逃离末日一样,沿着泥石流不断的狭窄山路,向山外涌去:玻璃已被砸碎的小轿车、大卡车的车厢里都挤满人,还有人拖着轮子掉了的拉杆箱,徒步向外走。由于海拔高,很多人的脸都红得发紫。车辆把山上的尘土,扬得很高,人群沸腾着,朝坚守在路上的解放军和警察致意。仿佛他们乘坐的是诺亚方舟,走出樟木,就能获得重生。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抬起相机。摄影记者在行进的路上,会不停地按下快门,但是,面对这样打动人心的场面时,我们的心跳也会加速。
坚守在这里的战士,把仅有的战备食品拿出来煮了,分给等候撤离卡车的人们。我也排队,捧着碗跟在灾民后面打了饭,开始吃。这时,我遇到了西洛,聂拉木边境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他带着一群受灾的群众来到安置点,用藏族口音的普通话跟战士们讲,这些受灾的尼泊尔人要赶路回家,弄些吃的给他们。
战士们用大号的高压锅,煮了白米粥,粥里放了些盐和肉沫。纸质的一次性饭盒,装着冒着热气的粥,送到了尼泊尔灾民的手里。天色渐晚,西洛就张罗着,把这批尼泊尔灾民,安置到帐篷里。第二天清晨,每人喝了一碗热粥,便在西洛的带领下朝尼泊尔进发。这时,当地的中国灾民,大多已经撤离到200公里外的拉孜县。
昔日繁华的边境小镇,已经变成一座空城。除了救援人员、记者,街头最常见的,就是为了抢食物和地盘而互相厮杀的流浪狗。
再见到西洛,是第二天。我徒步朝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线——友谊桥行进的时候,迎面走过来一位背着散弹枪的藏族汉子。在人烟稀少的山沟里相遇,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很温暖。西洛头上戴着一顶粉红色的安全帽,是在半路上捡的,握过手之后,我问他这是在干什么?他说,老百姓都撤走了,但是房子和东西都留下来了,他担心有人会趁火打劫,就带着属下出来巡视一下。
我不解地问:“这个和您的工作有什么关系么?”
“地震了嘛,自己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说完,西洛挥挥手:“太累了,我接着往回走啦。”我没来得及问,他昨夜是在哪里睡的,吃饭了没有,从哪里找的水……
在樟木,我遇到了37岁的山东汉子李冬,他在西藏日喀则的聂拉木县挂职快两年了。地震发生时,李冬和同事正在樟木县出差。房子剧烈地摇晃,玻璃哗啦哗啦地响。他们冲出房间。街道上,到处都是避难的人。大家迷茫地看着周围,石头带着白烟,从山顶上向下滚落。
跟着向前涌的人流,李冬来到了樟木镇消防队门前的一小片空地上。他没有片刻迟疑,站在消防车的大喇叭后喊着:“我是县委副书记李冬,大家不要怕,不要慌,听我指挥,统一行动!”扩音器响起的那一刹那,李冬就像一个舵手,带着这一叶扁舟,在汪洋大海上,战战兢兢地航行。
不到十分钟,消防队门前就聚集了数百名受灾群众。在路上巡逻的樟木镇派出所的警察报告说,在他们刚才经过的地方有群众被压在了房子下面。当即,消防队派出了9名消防队员前往救援,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9名重伤员。同行的聂拉木住建局副局长张世鹏和公安干警一起,在狭窄的街道上,开始寻找稍微开阔的地方,开辟安置点。
灾民的情绪相对稳定下来,李冬开始考虑大家怎么过夜,晚上吃什么。天空已经乌云密布,手机信号时断时续,供电中断。李冬知道,他今天肯定回不去县城了。他和镇长从各个渠道征集塑料布、帐篷。武警部队、建材商店、口岸管委会、民政部门、解放军,把各自的储备都拿了出来。镇上,财源超市的老板,把自己超市里的70多卷塑料布也拿了出来,搭建帐篷。
这个时节的樟木镇,晚上温度低至零摄氏度。李冬带着当地干部把樟木镇所有宾馆的老板召集起来征用棉被,统一配发给安置点的受灾群众。到了晚上,李冬组织所有领导干部开会,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工作需要,进行分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确定分工之后,他在每个安置点布置了一位公安干警,配上对讲机,负责安置点的安全。
地震后的第一个夜晚,就这样过去了。在指挥部的帐篷里,微弱的烛光下,李冬站一会,走一会,捱到了天亮,便赶出来查看灾情。在统计完当天的食物数量之后,他发现,征用的食物只能支撑三到五天。在“孤岛”樟木,直升机曾经三次尝试空投物资,受到地质结构和天气的影响,都没有成功。李冬发布了这样一条命令:所有商店的库存食物,必须统一征集,统一发放给受灾群众,严禁私自出售。
下午三点多,樟木镇立新村的村支部书记李强,从山上下来,向李冬请求支援食物和药品。讲述完情况之后,浑身是泥的李强随口提到,据村里的夏尔巴人听广播里面说,下午还可能有大的余震发生。下山时,他还看到村里的鸡都上树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冬一下子就警觉起来,他马上召开会议,宣布樟木镇下午一点到五点进入紧急状态。
□ 图1为2015年4月29日,夏尔巴尔嘎玛在等待撤离。当日,“地震孤岛”西藏樟木口岸的交通线全部打通,大批受灾群众陆续撤离。(邢广利/摄)
□ 图2为2015年4月29日,在西藏樟木,受灾群众在帐篷里等候撤离。(邢广利/摄)
所有对讲机调到同一个频率,李冬在对讲机里宣布:任何人不准移动,全体公安干警打开警报器上街巡逻。下午两点多,7.1级的余震来了。樟木镇四周的山,开始猛烈地晃动。面对强大的自然,人类在这个时候变得无奈和绝望。石块从松动的山体上向下滚落,大地在颤抖,房子像大海上漂泊的小船。很多女人声嘶力竭地哭泣。樟木镇四周的山,就像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地掉石头。
余震结束了,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李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确认了一遍:“各个安置点都没有人员伤亡?”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声音:“没有!”李冬紧张的神经终于缓下来,幸好顺手抓住身边的帐篷布,才没有倒下。
天色渐渐暗了,大雨随着夜色一起降临。李冬带领公安干警,开始排查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隐患。在一夜的大雨和不停的余震中,樟木镇度过了第二个夜晚。昏暗的烛光在帐篷里摇曳了一夜。
天亮之后,李冬带领大家开始解决供电和吃饭问题。两天过去了,受灾群众吃的大多是方便面和饼干,没有蔬菜。李冬就发动大家征集餐厅、菜店的蔬菜。第一次余震之后,李冬专门安排了夏尔巴人收听电台的国际信号,搜集余震信息。晚上九点多,李冬接到消息,由44个人组成的应急小分队,正从外面向地震灾区突进,马上就进入樟木。得到消息,大家为之一振。李冬带着人,沿着318国道,向镇子外走。山上的石头,被泥水裹挟着,冲刷着树根,把路封得严严实实。那晚的月光很亮,十点左右,李冬和樟木镇的人,远远看见闪烁的灯光和人影。当应急小分队走近的时候,人群沸腾了。李冬冲上去抓住了来人的手,周围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家心里有底了,既然你们可以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摄影记者,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摄影记者。有人说,摄影记者就是握着照相机,冷眼旁观人间的悲欢离合,眼睁睁地看着你面前的人死去。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了苏丹饥饿的小女孩之后,不堪这样的指责,用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采访的过程中,幸而遇到这些温暖又可爱的人,鼓舞着我不断前进,支持我在摄影这条路上,用相机记录人间真情,用图片传递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