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野(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等待》中孔林的心理结构分析
孟凡野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力作,《等待》讲述了军医孔林一生的感情变化与纠葛。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孔林的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通过分析孔林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孔林要想获得健康的人格和生活的安详,必须根据外界环境正确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
《等待》;孔林;弗洛伊德
《等待》是华裔美国作家哈金的长篇小说,于1999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是华裔美国作家从未有过的殊荣。《等待》讲述的是部队军医林孔近20年间的情感纠缠。在叙述这个故事过程中,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贯穿全书的是孔林激烈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孔林是大学生,他从小遵从父母意愿而生活,长大后又是遵守部队的规定而生活。他遵从父母的意愿取了一位农村的妇女为妻,他与妻子淑玉的婚姻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他从来没有爱过这个农村的妻子。年复一年,他压抑着自己对性与爱的追求,直到美丽、大方、动人的曼娜出现在他的眼前,蕴藏在他心中最原始、最兽性的本能冲动沸腾了。
虽然性本能占据了孔林的内心,但是在现实道德与部队军规的压抑下,孔林没有办法满足本我的性需求。当本我的欲望无法再现实中得到实现时,本能就更竭力想冲破阻力以满足本我,因此就会激发“原发过程”来释放本我和消除自身紧张的状态。
本我是非理性的,它会不断地发出指令,以满足自己的愿望。在心理与生理欲望的驱使下,孔林不再坚守道德伦理,他试图向妻子淑玉提出离婚,但是离婚的愿望一次又一次遭到现实的阻碍。本我欲望的驱动力是十分强大的,即使在离婚时面临种种困难,孔林也坚持离婚以满足本我的要求,他与淑玉的离婚案件处理了十八年,这十八年,孔林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本能,终于在十八年后,孔林和淑玉离婚了。在与淑玉离婚后,孔林和曼娜结婚了,此时的孔林不再压抑本能的需要,他与新婚妻子曼娜疯狂地追寻本我的满足以达到快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以此满足本能的需要。孔林不顾身体状况与曼娜毫无节制地做爱,就是贪图身体上的享乐,追求心理上的满足。在小说中,孔林在过度享受床笫之间的欢愉之后,发现身体越来越虚弱,不得不暂缓本我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身体。本我就像一团叫嚣的混沌,一口沸腾的大锅,一匹冲动的野马,在现实中横冲直撞,但也不得不像烈马被驯服一样向自我低头,因为只有达到自我状态,才是本我、超我、现实平衡共有的最好状态。
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知两个系统构成,自我理想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美好形象的规划。在小说中,孔林就对自我有一个严格的标准。孔林作为部队医院里三个大学生之一,他按照部队的要求,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和言语。他希望在每个人的心理他都是一个好人,他对人温和、友好,他待人真诚、乐于助人。每年他都被部队评为“先进模范”,有一年因为和曼娜的流言蜚语没有评上,他也因此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懊悔。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与曼娜发生精神上的出轨,但他也没有出现行为上的出轨,始终保持他完美的形象,保证自己身上没有污点。对曼娜的本能爱恋和性欲一次次在孔林的心里被唤起,又一次次被他自己压抑,因为在孔林的人格结构中,超我一直作为一个严格的监督者存在孔林心中,孔林力求在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成员的前提下,实现本我需求。
超我的另一个系统是良知,在父母要求、社会道德、部队规定三方面的约束下,超我规定了自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三个方面互相监视着孔林的自我行为,并加之以批评,如若违背了良知,就会产生内疚感和罪恶感。
良知最重要的一方面的来源是对父母的“孝”和满足父母要求的愿望。孔林和淑玉的婚姻是父母安排好的,并非孔林自己所想。孔林在读大学的时候父母病重了,他们希望孔林能够立马结婚,以便家有人来照顾。孔林出于对父母的孝顺,同意了父母的要求。在父母的要求面前,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在婚后的时间里,孔林也一直被父母的要求限制着,父母的要求抑制了他想要离婚再找的冲动,直到父母逝去遇到曼娜,孔林才开始想和淑玉离婚。
良知的第二个来源是传统伦理道德,传统的伦理道德使得孔林无法摆脱婚姻的束缚。孔林在遇到曼娜之后,压抑的本我欲望被激发。孔林希望占有曼娜并且与曼娜结合,因此并打起了与淑玉离婚的念头。但是离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孔林的离婚遭到了伦理道德的阻碍。农村的人们是朴素的,他们遵循古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在他们眼里,淑玉是孔家的好媳妇儿。现在孔林要像扔掉旧衣服一样抛弃淑玉,村民们便站在法院门口讨伐他。法院的法官也是站在道德这一边的,孔林的离婚请求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法官驳回,因为法官也谴责孔林这种忘恩负义、喜新厌旧的行为。在道德伦理的面前,孔林的欲望被压抑了,道德伦理约束着他的行为,让他不能无所顾忌地满足本我的要求,这说明了超我对本我的严厉约束和监管。
良知的第三个来源是部队的规定。孔林和曼娜在部队的医院工作,孔林是部队医院的医生,曼娜是护士。他们的生活比普通人更严谨,他们必须遵从部队的严格的标准。部队的一条条规定控制了孔林本我的需求,压抑了他的性冲动,规范了孔林的行为,让孔林始终没有做出
越轨的事情。
自我有两个主要的功能,第一是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孔林不顾和部队和伦理道德军规去追寻性满足就是自我的功能体现。孔林在与曼娜相爱之后,遭到了部队的反对,部队的领导分别找他们谈话,孔林答应了领导不再和曼娜发展“不正常的关系”。但是这种保证只是暂时性的向现实低头,他的内心挣扎了许多天之后还是熬不过内心的渴望,他又和曼娜谈情说爱了。
自我的另外一个功能是管制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孔林对曼娜的追求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曾多次因为现实的原因而放弃他本我的追求。孔林的本我需要虽然遭遇了现实的一次次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和曼娜等待了十八年,终于赢得了爱情上的圆满。孔林的本我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他和曼娜每天沉浸在新婚的愉悦之中。但是在满足了本我的需求之后,孔林发现他的自我仍然没有达到和谐。十八年的等待让曼娜成了一个妒忌心重、脾气暴躁、性格乖戾的怨妇,她的无理取闹把孔林折磨到了绝望的边缘。孔林最后顿悟到,原来最适合他的还是淑玉,在过去的十八年中,都是他在对本我的盲目追求,但是一旦本我得到充分满足,现实的残酷状态就让他看到,仅仅追求本我的满足是不够的,要在考虑现实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满足本我,协调超我。小说最后孔林又恳求他的前妻淑玉原谅他,希望淑玉在曼娜去世之后帮他抚养儿子,他的浪子回头打动了淑玉和女儿,她们答应他帮他共同抚养儿子。
哈金在其小说《等待》中以细腻的笔触和简练的语言塑造了一个被道德和军规压抑本性的男性形象。男主人公孔林一直存在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人格结构的斗争。一方面孔林对曼娜的追求是欲望和本能的需求,是他本我的体现,另一方面孔林被道德和规矩压抑,多次拒绝曼娜,这是他人格中超我的展示。小说最后结局是孔林意识到了美丽的曼娜并不适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追求,孔林最终回归到了前妻淑玉的家中。这种感情的回归是他根据现实调节超我和本我做出的抉择,也是他自我的体现。这篇小说很好地展示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也向我们说明了只有调节好本我的欲望和超我的禁锢,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哈金.等待[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J522.1
A
1007-0125(2015)01-0187-02
孟凡野(1992-),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