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媛媛(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元桢墓志》与北魏不同时期墓志异同的比较
宋媛媛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元桢墓志》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刚劲有力,棱角分明,点画犹如自然天成,姿态活泼,前后呼应,因字的结体造势,打破了汉字结构的“横平竖直”,使之整体章法气韵浑然天成。
元桢墓志;北魏;章法
赵万里在《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提到:“《元桢墓志》近出元魏宗子志石,此志为最古,字体亦劲拔无二。”《元桢墓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北魏时期最早的一块碑刻,其书法艺术灵动俊逸,古朴遒劲。
《魏书》中记载:“南安王桢,皇兴二年封,加征南大将军、中都大官,寻迁内都大官。”“及恒州刺史穆泰谋反,桢知而不告,虽甍,犹追夺爵封,国除。”所以元桢的墓志铭全文并不长,内容也很简略,对他的袭官也只是简单介绍,大概是为了避讳他的那些不荣之事吧。
(一)用笔特点。赵子昂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对于每位学书者而言,如何学好点画的用笔是最重要的,每一种书体在用笔的方式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特别是魏晋时期的书法,魏碑的笔法讲究的是“自然、生动”。在这一时期楷书虽然尚未有唐楷中严谨的法度,但是点画用笔大都保留隶法。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运行和收结都显得轻松自然,犹如自然天成,姿态活泼,前后呼应。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称:“体庄茂而宕以逸气,力沉着而出于涩笔。”魏碑用笔又一大特点就是以方笔为主,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等,但也有圆润隽逸,如《张黑女墓志》。下面我们从《元桢墓志》的结构以及章法分析其不同。
(二)结构特点 。在《元桢墓志》之中,有些字体竖向取势,有意将竖画的长度拉长。有些字体横向取势,如“撇”和“捺”两笔画伸长,使得整个字左伸右展。书写者在书丹时,自然落笔,没有任何限制,使得结体中,蕴含了隶书的笔意,字体古朴淳厚。
(三)章法特点。《元桢墓志》的用笔刚劲有力,棱角分明,刚劲清晰,不少字的结体取斜势,打破了汉字结构的“横平竖直”,从整体章法里我们却可以看到字跟字上下相随,行与行左右照应,整体气韵浑然一体。其实《元桢墓志》更为显著的特点,是用笔多变,方笔圆笔,尖笔兼而有之,并且在多变的用笔中保持了结构的均衡,在大小不一的结体中显示了整篇的疏密关系,这种风格,在现有的北魏中期墓志与造像记中并不多见。
北魏墓志最具特色的时期,当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龙门石窟的开凿,当时洛阳汇聚了不少有名工匠,在佛教石窟群中,造像记最多的在我们所看到的“龙门二十品”。而这个时期的墓志的风格,难免会受到影响,又或者我们可以断定,在这个时期的墓志的凿刻者是不是就是在龙门石窟的工匠,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考证,但是我们不难想象得到,在造像记大量刻制的同时,风格丰富多变的造像,这些都为墓志书法的兴盛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与此同时,南方的墓志却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工整秀丽、温和典雅,随后随着南北墓志风格的交融,开启了隋唐墓志的书法风格。
《元桢墓志》是北魏时期最早的墓志之一,而在此之后,北魏墓志书法的发展逐渐成熟和壮大,而笔法和结字更加成熟。比《元桢墓志》晚三年的《元简墓志》和《元彬墓志》,结体作斜势,左低右高,点画的刀刻意味浓厚,有凌厉的棱角,这都与《元桢墓志》有几分神似。再与《张黑女墓志》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北魏后期随着南北的文化交融,此时的墓志正在融合南方书法中“二王”的典雅之气。《张黑女墓志》就是这一时期的典范,它整体章法疏朗俊秀,结体淳朴,与《元桢墓志》相比它发展了字的横式。而《元桢墓志》更加注重的是字体竖式的发展。再如被后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元桢墓志》的“痕迹”,在字的倾斜程度上,结体呈方形,峻拔有力,字体古朴,在起笔和落笔的过程中,笔笔见刀锋。
北魏时期的书法,造像记和摩崖也是不可忽略的,如“龙门二十品”之中的《始平公造像记》,《元桢墓志》虽然没有《始平公造像记》那样安详凝重,规矩整齐,但却多在用笔变化上保持了结构奇侧均衡,在大小不一的结字中体现了章法的疏密关系。
《元桢墓志》无论是从结字还是用笔上都可见墓志书法的南北交融和历史传承痕迹。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却更能体现北魏书体的时代特色。学习北魏墓志书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切要顺乎自然。北魏墓志的拙美是一种自然美,自然美才是艺术家追寻美的典范。
[1]王壮弘,马成名.六朝墓志检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2]庄辉·试从北魏《元顼墓志》探寻颜楷成因[J].书法赏析,2009(6).
[3]陈春霞.北魏宗师元桢、元英、元熙三代文化渐变[J].文教资料,2010,(2):70-71.
宋媛媛,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学,在读书法专业硕士。
J29
A
1007-0125(2015)01-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