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景交融”——听觉景观体验设计探讨

2015-03-12 15:19张葳孙歌
艺海 2015年1期
关键词:声景营造感官

张葳+孙歌

〔摘要〕景观的意境与内涵来自于人的感知和体验,人在观景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是“景”与“人”的互动与交流,而听觉的感官体验有助于给人深远的心灵与思想层次的升华。

〔关键词〕听觉景观体验设计

一、听觉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工作场合的压力,人们越来越希望能够有闲暇时间在安静悠闲的公共场合休憩,去聆听并接近大自然。听觉景观最早是由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于1929年提出,它由景观引申得来,也可译为声景、声音景观等。听觉景观由环境、声音、人三要素构成,根据声音的产生条件可以分为自然声景和人工声景。

自然声景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声音有机组合,拙政园中的听雨轩,雨滴落的敲击产生的雨声形成声景;日本的花园装饰乐器水琴窟是一个隐藏在土地里的器皿,当访客在洗手的时候,会听见从地底下传来的令人愉悦的声音,这种水滴清澈的声音被认为可以帮助放松心情。人工声景是人本身的社会活动声音或通过制造产生的声音有机组合,儿童在游乐园的嬉戏声、机器运转的摩擦声等形成了游戏场所的声景;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声、扩音器的音乐声等形成的商业街的声景。一个完整的听觉景观,声音、人、环境三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声音具有丰富性、变化性的特点,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二、听觉景观与环境的互动

在中国古典园林里,与听觉相关的声景观营造和运用十分广泛。扬州个园小庭院南墙上开的一系列小圆孔,在微风掠过的高墙处产生气流变化并发出萧萧鸣声,置身其中会让人联想到冬季北风呼啸的情景。杭州西湖的十景之一南屏北麓山脚下的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穿穴回荡,形成“南屏晚钟”情韵,营造出佛教的神秘气氛和超凡境界,使人们身临其中能够体会到大自然的力量。

人类具有感知能力,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官感知周围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师刘滨谊认为,在人的五官中,人的视觉和听觉很重要,它们所获取的信息占人类通过感官获取信息量的90%。因此,视觉和听觉形成我们对外界感知的最主要的两种感官。人们在学习语言时需要通过听来练习说唱,因此有时听觉比视觉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那些因为视觉缺陷而失去了视觉感知能力的人们,听觉景观的人性化设计有助于他们感受周围的环境。

1、听觉景观与听觉环境。听觉环境指人们生活与工作空间中的声源对人听觉的影响,与听觉环境不同的是,听觉景观强调景观的可听性,用耳朵捕捉景观,为声音等要素被人感知并在人脑海中形成意象来体味景观的意境美。听觉景观不仅要重视声音的物理特性,而且要考虑声音的社会性,声音的价值和对声音的理解。除了预防和消除不理想的噪声障碍,还应用丰富的手法和积极的姿态设计听的内容,从而创造良好的听觉环境,唤起人们美好的听觉感受,营造人与空间特有的情感与氛围。

2、听觉景观与体验。景观的意境与内涵来自于人的感知和体验,人在观景过程中的内在体验,是“景”与“人”的互动与交流,而听觉的感官体验有助于给人深远的心灵与思想层次的升华。当前虽然关于听觉的景观设计在城市公共领域有了一定的实践应用,但是人们在接受声景时是否愉快?人们的听觉感官对景观的体验是否享受?笔者认为营造合理的听觉感知体验方式是听觉景观设计的重要思考方向。好的听觉景观应当具有意义,能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促进积极龄听和声音的乐趣,并对所处的环境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三、听觉景观体验设计应用探讨

从声学的历史研究来看,研究大多以测试声音的物理量为中心,而现代的听觉景观则要求景观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重在考虑人们的主观感受。听觉景观设计应用的出发点是人的体验,以人为中心营造舒适的听觉景观环境,因此设计应重视景观空间中材料的运用和有丰富声音特色的空间营造,让人由耳及心的去体验声音所展示的空间,使得性质不同的空间,表达出自然和社会之声,激活人们的想象力,让人明白更多建筑之外的东西,不为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用声音去激发人们对空间的感受和对生活的兴趣。

1、人与人、人与建筑互动性体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皇穹宇圆形的围墙,墙体磨砖对缝砌筑而成,质地细密,敲之有声,断之无孔,表面光滑,是声波反射的良好材料。回音壁具有回声的效果,如果一个人站在东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而另一个人站在西配殿的墙下面朝北墙轻声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两个人把耳朵靠近墙,即可清楚地听见远在另一端的对方的声音,而且说话的声音回音悠长,给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从建筑空间营造来看,声音把人们置于皇穹宇围墙的空间中,人们在回音壁内闭上眼睛,通过说话声音的回响以及声音在回音壁的表面撞击力度可感受到回音壁这个空间的大小。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门外甬道上的第三块条形石板,其恰好在回音壁的中心,人站在这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个回声。若站在第三块石板上面向殿内说话,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而且殿门到殿内正中的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则此时听到的回音尤其响亮,犹如“天闻若雷”。甬道上的前两块石板,第一块为“天石”,第二块为“地石”,第三块则是“人石”,人面对着敞开的殿门站在“人石”上即使小声说话,回声也足以响应“皇天上帝”,仿佛人间一举一动,明明之中自有天神明察秋毫。三音石这种神奇的现象不仅体现出古代人的认知观念,而且让现代人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去深思体会其深层含义。

2、特定空间设施体验。古娜芙公园位于法国巴黎的北边,是一个没有林立建筑的绿地保护区,为人们提供了集游戏、散步、野餐、聚会等为一体的空间场所。设计者博格米尔在人造的圆丘上挖凿出坑洞,用水泥固定铁网并在里面安置了扩音器,虽然看起来像停车场的通风口,但绿色草皮和金属的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吸引人们靠近。通过洞里器具扩张传递,人们会听到附近环境的声音,比如鸟叫、交通车鸣、电话信号等。设计师意在通过这种设备放大噪声和声音让身在其中的人们本能地去聆听设备引起的听觉感知经验,声音的特别作用改变了圆丘在空间的意义,地下设备将远方及附近的环境联合起来,拉近了人们和城市的距离,并帮助人们欣赏声音的特质和环境的色彩。

在德国的翁根勒本市,到处可以看见日本设计师铃木昭男的“点音脚踏”计划。铃木昭男通过寻找能吸纳所有声音的空间地形,在地面喷上耳朵和脚印形状的白色印记来指明方向和位置,创造出一个理想听觉感官的场所,让行人驻足聆听。这些印记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空间的理解,由艺术景观展现客观世界,为了使听觉凌驾于视觉之上,设计师在翁根勒本创建了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点音房”,两个凹面的杏仁形状的墙体形成可容纳一个人进入的两边各有一个通道的隐密空间。在两面墙正中间的地面上有一个耳朵印记的符号,一面墙遮挡了人的视线,另一面则像个收集声音的耳朵,接收作品所在的公园位置周围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这个为听觉设置的房间同时也是个屏障,当人走进里面就没有人看得到他。我们身在其中就是一个自由体,形成了属于个人的短暂私密空间。而当我们不再以视觉感受东西时,声音便带领我们进入时间与空间的游戏中。在这个情境中,声音变得很强烈,我们能清楚分辨各种声音,我们能感受到人与环境通过这个特别的空间带来的听觉体验而融为一体。

3、材料装置多功能结合体验。“风神”是一件巨大的弦乐器,集合了声学、光学、风能的作用,既能让人听见无声的风,又能让天空的变化放大。这个不锈钢材质的声亭装置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传递并放大自然风的声音,让人们感受到风在吹动。立在草坪上的巨大的风弦琴能够传递风的三维性,无需电力和扩音器就能与风产生共鸣。部分管子附有弦,弦的振动通过管子表皮传送给处于拱形结构下方的人们,就像猫的胡须对最轻的触碰也非常敏感一样,这件弦乐器对最细微的风的吹动也非常敏感,并能将之传递给参观者。站在双面弯曲的拱形结构下方,人们可以透过310个抛光不锈钢管口欣赏天空的景色以及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光影,并能听到一系列低频率的嗡嗡声。拱形结构作为一个声透镜,能将管子以及在拱形结构下方的参观者产生的所有声音都集中到一个中心位置上,产生奇异的回响。拥有视觉能力的人可以用眼睛进行日常生活的视觉体验,而对于盲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体验需要用听觉或其他感官配合完成,“风神”这种装置的实践体验正是结合了听觉和触觉的感官体验来帮助盲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总而言之,听觉景观设计应以顺应自然、尊重人性、传承文化为原则,把握好聆听的美感尺度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营造一个亲近自然、意境深远的人性化景观环境空间。因此,设计师应开拓思维,升华想象力和审美观,为人类生存环境优化设计出具有高质量品味的听觉景观。(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翁玫,听觉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7.

[2]周旻,路晓东,声景的艺术与技术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2011年6月

[3]刘滨谊,陈丹,论声景类型及其规划设计手法[J].风景园林,2009年1月

[4]杨旭,景观设计中感知与体验的营造[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1月

猜你喜欢
声景营造感官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感官训练纸模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感官并用,形象饱满
感官训练纸膜
园林中“声景元素”的基本特质及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