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
导言:中国校园戏剧节是由中国文联、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共同承办。校园戏剧节设立“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等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是目前唯一由国家设立的校园戏剧最高奖。自创办至今,中国校园戏剧节已连续在上海成功举办三届,分别为2008年10月的以“和谐校园·青春风采”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2010年11月的以“青春校园·理想人生”为主题的第二届校园戏剧节;2012年10月的以“魅力校园·青春飞扬”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戏剧节。每届戏剧节都有着其不同的主题特色,同时戏剧节也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们,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舞台,将“真、善、美”演绎的淋漓尽致,也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魅力。
此次以“中国梦·青春梦”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于2014年11月3日至12日在上海举办,经过三个月的剧目征集以及专家遴选后最终共有来自22个省区市的33所高校的剧目入选,参与角逐“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此次活动,《上海戏剧学院报》记者特意专访了本届戏剧节普通组的评委———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陆军教授。
问:请陆老师先谈谈对本届校园戏剧节的总体印象。
答:对校园戏剧,我一向比较关注。多年前,曾开设过一个讲座,题为《中国校园戏剧的硬伤与软肋》,所谓硬伤,即缺乏“剧”的意识;所谓软肋,即缺乏艺术想象力。这些年,校园戏剧取得长足的进步,中国校园戏剧节的设立功不可没。这次看了本届戏剧节普通组的11个大戏,6个短剧,剧目的总体质量都不错,有一些作品已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我甚至以为即使列入专业院团的国家级赛事,也毫不逊色。作为专业院校的专业老师,我真真切切地感到,我们的优势已不多了。
问:能谈谈具体有哪些参演剧目吗?
答:就我所在的普通组来看,剧目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原创。题材有直接反映校园生活的,如三明学院的《上大学》、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毕业季》、北京科技大学的《绽放》等;有反映大学生与社会生活之关系的,如复旦大学的《天之骄子》,长安大学的《爱,不殊不忘》等;也有直接反映名人的人生经历的,如清华大学的《马兰花开》,厦门大学的《哥德巴赫猜想》,三峡大学的《求索》等。一类是改编,如广西师范大学的《秋声赋》等。还有一类是搬演经典,如南京林业大学的《探长来访》、北京语言大学的《审判,开始了》等。
问:能否介绍一下您所喜欢的剧目?
答:获大奖的剧目各有各的优长,我就不说了。我个人对厦门大学的《哥德巴赫猜想》印象特别深,这部剧是写著名数学家、一代科学大师、厦门大学杰出校友陈景润的。这类以名人事迹为情节线索的戏,有的偏重于纪实,相当于文献剧,处理得好,当然也很好。有的偏重于写事,一不小心就见事不见人;如果“事”选择不当,往往还难以体现出名人的主体风貌与精神气质。《哥》剧编导的高明之处在于,紧紧扣住了陈景润这个人物,把他置于历史的大环境中去刻画。写他的执着,写他的聪慧,写他的磨难,写他的迷茫,写他的无奈,写他的纠结,写他的情感。在他身上,有历史的胎记,有时代的细节,有个性的气质。编导成功塑造了“这一个”令人可信、可敬、可亲、可爱的陈景润。这个戏,对校园戏剧的创作,甚至对名人传记式戏剧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问:我很想知道,直接反映校园生活的戏剧是怎么呈现的?
答:就说《上大学》吧。这个戏取材于发生在三明学院的真实事件。故事发生在新生入学的九月,主人公是一个贫困生,在父亲得了急性尿毒症的时候,他毅然做出了两个决定:卖掉祖厝救父亲,还有就是带着父亲上大学。而系里老师得知这件事情后,全校师生伸出援手,主人公被爱包围着,就在这时他成了“感动福建十大人物”,但他却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说了善良的“谎话”,由此引起更大的风波,他一时心力交瘁,竟选择退学。后来,在师生们的共同挽留下,特别是在一位他所敬仰的师德高尚、身患绝症的老师劝说下,他才战胜了自己。这个戏的精彩之处在于,剧作不是简单地歌颂一个道德形象,而是真实细腻地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突如其来的荣誉面前所涌动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波澜,并由此折射与烛照校园与社会的人文生态,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做到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问: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作品呢?
答:有一个戏名《爱,不殊不忘》,是学生创作的。写一个老中医年轻时对舞台有着一腔的热爱,退休后原想在小区戏剧社重拾年轻时的梦想,却因为自己犯了阿尔兹海默症使得原本平静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儿子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妻子一直给他力量并鼓励儿女共同承担对父亲的爱和责任……儿子挣扎到最后,才进入了深沉的父爱世界,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与必须负起的担当。这部作品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展现当代年轻人对老年社会生态的忧虑,诠释两代人之间的聚散悲喜,叙事有模有样,情节有声有色,称得上是校园戏剧的可喜收获。而文本出自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之手,实在令人欣慰。
问: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秋声赋》应该是田汉的作品,1941年在桂林热演,今天的改编演出,与当今的大学生还会有共鸣吗?
答:这个戏讲述了一个作家在漫长的战争阴云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体验着难以排解的苦闷,而前女友的到来构成了他和妻子关系的紧张,在爱和痛中,他们都在找寻着自己的意义,前女友并没有和主人公再遇见爱情,当她决定去长沙抢救难童,做孤儿的妈妈时,在炮火中,她与作家的妻子选择了搁置恩怨情仇,合力抗击敌兵,从之前的情敌变成了战友,作家也因此从苦闷中解脱。应该说,改编是成功的,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又融入了创作团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整部戏朴实、流畅、生动,特别是两个女性情感线索的梳理十分清晰,转变合情合理。虽然是以抗战为背景的,但今天看来,就青年人个人命运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事业与家庭,责任与担当等问题的思考,依然有启迪意义和激励作用。
问:您认为,优秀的校园戏剧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
答: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条:第一,思想力,即重视戏剧文学的力量;第二,探索性,即大学生对戏剧、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第三,烟火味,即作品要有时代特征、青春气息与生活质感。一句话,要含有思想的舍利子,要带着生活的毛边,要保留校园戏剧艺术的“青春痘”。
问:校园戏剧是否需要有市场意识?
答:校园戏剧应该更强调探索意识。
问:能否说说本届校园戏剧节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答:这个问题可能说不好,但可以粗略地谈一些我的直感。拙以为,校园戏剧应该规避三种倾向:一是要规避大制作倾向。即使是专业戏剧,也不应该提倡大制作,校园戏剧更要坚决杜绝。二是要规避作品缺乏生活质感、缺乏深切的人生体验、编造痕迹过重的倾向。三是要规避主创人员过度依赖于外援的倾向。
问:能否预测一下校园戏剧节的发展趋势?
答:校园戏剧节是一个的极好的平台。戏剧演出活动可以锻炼并提升大学生以戏剧的方式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创造能力,以及年轻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同合作能力等等。精彩的校园戏剧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丰富学养、展示才华、创造奇迹,可以说是莘莘学子课余活动的最佳选择。因此,必将会越来越赢得党和政府的重视、学校领导与师生的青睐、专业戏剧人士的关注、社会各界的瞩目。相信下一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我们有理由热切期待,当然,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你说呢?
问:说得对!很感谢陆老师接受我的采访。
答:应该谢谢你,给了我对校园戏剧表达一份敬意的机会。
(201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