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劲松+李利佳
〔摘要〕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其风格特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解析赫哲族音乐文化走过风雨历程,我们研究其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现状,进而了解其现今生存生活情况,对其音乐文化才能进行更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赫哲族音乐民族文化文化保护
在当今文化价值相对论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包括音乐文化在内的民族文化现状和产业逐渐受到推崇和重视的今天,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的广袤地域,既沿江居住的以渔猎生产为主体生活方式的赫哲族,其勤劳勇敢的民族品质,历史悠久的文化,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开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学者们热衷的研究方向。
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在其生存背景下孕育了其风格特异的民族文化,这是我国文化资源中相当丰富和宝贵的一笔财富。研究其音乐文化发展程度的现状,进而了解其现今生存生活情况,就成为未来能够更好对其音乐文化进行保护的重要依据。
一、赫哲音乐文化保护迫在眉睫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赫哲族这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各少数民族中具有典型特征的民族,却也不可挽回的面临人口稀少,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濒临被强势民族同化的命运。
随着改革开放后赫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动着赫哲人的生活方式逐步趋近于向城市化,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在研究赫哲族音乐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就深有感触:原本的民族性已完全汉化。曾担任过全国人大代表的尤玉镯老人焦虑的表示:带有民族特色的伊玛堪说唱艺术已经濒临灭绝。目前,掌握“依玛堪”传统说唱艺术的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缠身。
如今,人们已经开始把赫哲族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这是保护和宣传赫哲族文化的大好时机。但是赫哲人本身对自己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重视,赫哲人的语言、风俗和信仰等这些真正代表一个民族的东西正在消失,现今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二、赫哲音乐文化现状
自1985年后,赫哲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可以说乌日贡大会是促进赫哲族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促因。其主要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专业性音乐组织的涌现。其同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之间的民间艺术交流屡见不鲜,如与台湾少数民族民俗的交流;央视文艺栏目中的多次参演等。在首届乌日贡大会之后,1986年成立了“佳木斯市城区赫哲族联谊会”;1987年成立了赫哲族第一个市一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同江市赫哲族研究会”;2011年于街津口赫哲族乡组建“赫哲族伊马堪艺术团”;2014年于街津口成立“赫哲族伊马堪传习所”等艺术文化产业开发实体及赫哲族艺术文化事业机构。在2007年组建成立东北五族音乐文化研究小组,并正式挂牌成立佳木斯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室,即:赫哲族音乐舞蹈文化研究室;同年,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研究基地挂牌成功。
现阶段多所专业性音乐艺术文化组织机构的成立,其艺术文化机构的成立,从长远意义上来看,不单单是对于赫哲族音乐文化的重视,更主要的是对于赫哲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2、艺术交流的增多使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得以面世。自1985年后,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一大批文化艺术工作者,为赫哲族音乐、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传承、保护,打下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最重要的是这些文艺工作者所谱写的优秀作品,为赫哲族音乐文化品牌的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拉动了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赫哲族新一代文艺工作者们,参加了1991年“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调演”;1992年“日本北海道东北亚少数民族民俗交流”;1999年“中国台湾少数民族民俗交流”;2005年、2006年、2009年、2012年与俄罗斯那乃区那乃族的文化艺术交流;2013年在北京文化宫“佳木斯赫哲族文化周”隆重开幕,2014年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同江市伊马堪传习所的亲临考察等等。
随着参加、参与省、市、国内、国际间的文艺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及其规格的提升,使大量优秀的赫哲族音乐文化作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其中包括歌曲:《赫哲酒歌》、《花船划向三江口》、《狩猎的哥哥回来了》等百余首作品。舞蹈包括:《冬钓》、《天鹅舞曲》、《口弦心声》、《萨满神歌》等数十支。其中作品《圣乞勒花开》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广场的演出,《花船划向三江口》获“唱响龙歌”全国歌曲创作二等奖。
3、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伊马堪,是赫哲人时代音袭、口耳相传的长篇民间说唱文学,它的演唱方式为:说与唱的结合。说一段,唱一段,唱段中结合说词,说词中添加唱段,其演唱形式简便,民间口语丰富,娱乐性强烈,叙事性浓厚。说着活灵活现,听着如临其境,被誉为“史诗体的民间巨著”和“世间罕见”的珍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赫哲族伊马堪已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85年的赫哲族首届乌日贡,赫哲族著名伊马堪歌者葛德胜、尤树林破天荒的把伊马堪呈现于舞台,让这一瑰宝得以重新展示在世人眼前。遗憾的是在1989、1997年,两位老者相继过世,令伊马堪这一传统曲种险些陷入难存于世的危机,幸而在乌日贡大会这个舞台上,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得黑龙江本省及国家相关机构予以重视,并实施了抢救性的措施,赫哲伊马堪可以得以传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来源于乌日贡大会这一契机。
三、新时期赫哲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将那些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脱离的赫哲族音乐文化送进了博物馆,这并不意味着赫哲族音乐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就无法继续生存。如果赫哲族音乐的发展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的脚步,突破自我封闭,拓宽发展空间,摆脱保守的、与新生活相矛盾的旧形式,借鉴、吸收现代音乐的多元化形式,那么,它必将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思潮的兴起,引发了人们对过去未被注意或重视的民族的文化的兴趣,现而今已有大量的赫哲族音乐文化被发掘整理,应用于音乐创作实践。在钢筋水泥堆积的现代化城市里,喧闹的环境、压抑的空间与飞快的生活节奏令现代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回归自然的意识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
《乌苏里船歌》的广泛传唱,有关部门对伊玛堪的大力挖掘,这些事实说明,赫哲族音乐所具有的纯真质朴的风格某种程度上符合现代城市听众的口味,能带给他们无尽的遐想,使其失落的心灵得到慰籍,让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已得到了城市听众的接受与认可,在现代音乐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自身拓展了发展空间。赫哲音乐文化必将在历史舞台中,闪亮其独有的光华。(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日]赤松智城,泉靖一.赫哲族调查报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146-200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93-230
[3]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5-276
[4]李利佳.赫哲族民歌总集[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23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