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发展困境孔见

2015-03-12 14:54陈月辉
艺海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传统

陈月辉

〔摘要〕戏曲是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本文就中国戏曲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三大特色之美进行深入阐述,就当代戏曲遭遇发展困难的原因进行独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的特质、发展的规律和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浅谈中国戏曲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中国戏曲特征发展

中国戏曲在经历了曾经的繁荣发展后,今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临着新时代文化的历史性选择。原因是多样的,但本质上来说主要有三:

第一,“快与慢,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已经让很多城市生活的人群倍感压力,瞬息万变的时代风貌也让无数人的审美判断无所适从。无孔不入的社会即时性信息在颠覆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人们的思考方式经历了巨变。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代价获得相对最大的收益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信条。这与成熟期的戏曲适于细细品味、如琢如磨,表现基本不变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矛盾。从西方引进的娱乐传媒空前发达为当今城市中国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娱乐方式,因此现代忙碌城市人不想看戏,因为觉得时间有限没有价值;年青观众不爱看戏,因为不懂品味且觉得这种表现方式太慢太夸张。

第二,成也程式,累也程式。如前所说,程式化是戏曲表现的突出特征,也是戏曲独特审美的重要载体。它确保戏曲历尽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农业社会变迁而不衰。但走入21世纪的现代化工业社会,这种最初起源于田间土地、男耕女织思想土壤的“程式”无疑越来越僵化了。绝大部分程式如水袖、甩发、云手、起霸等,都是在封建农业生活的基础上凝练固定并流传下去的,与今时的现代化生化已经完全不同。比如逛街、上网、手游、自驾、3D影视等生活娱乐内容,程式化的戏曲就很难表现。即便凝练了新的程式,但又可能遭遇“邯郸学步”的尴尬,因而很多老艺术家宁愿选择坚持传统,这让年轻戏曲演员的改革更显艰难。

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传统思想的艺术载体。很多时候,戏曲艺术的能够发挥其它艺术形式(尤其是外来艺术)无法取代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发扬戏曲是弘扬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但戏曲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只有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才能有所作为。只有各级政府、文化部门真正从政策、资金、情感上给予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以倾斜扶持,才可能给戏曲艺术转型再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但事实上不提战争、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对于戏曲发展的支持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连大力提高戏曲演员待遇和减免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院校学生学费的政策也还在逐步落实中。这与国外在保护民族传统艺术方面的政策相比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尽管中国戏曲在新时期的发展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会断绝。要谈发展,就必须结合其本身的特质、发展的规律和当代社会文化背景来思考。

一、内容革新,形式突破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戏曲的精粹,让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世代相传;另一方面要有最大的勇气去革新、与时俱进,尝试戏曲样式多样发展的各种可能。最重要的是创新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一些中华民族的核心审美理念是不会改变的,如忠贞爱国、舍生取义、敏而好学、圆满和谐等等,围绕这些主题,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如舞美现代化、科技化,宣传娱乐化、立体化,讲解现场化、感性化,视野全球化、民族化等等,那么一定会更加受年轻人的欢迎。同时,打破戏曲与话剧、舞剧、歌剧甚至音乐剧的界限,提炼戏曲元素,尝试引入洋导演、洋演员、洋音乐打造“四不像”的新舞台表演剧目也是可以尝试的。

二、雅俗并进,双腿走路

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就有雅俗之分。但时至今日,雅俗之争已不是戏曲发展的重心了。如何赢取观众,雅俗共赏,让传承与发展得以继续才是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处于各大城市、文化中心地带的戏曲样式要以技艺精、功夫细、形式雅、定位高为发展方向,赢取属于自己的文化精英观众群,并带动普通观众关注、喜爱戏曲———这是“以点带面”。而广大农村乡镇则是地方、民间戏曲最亲切的舞台。处于其中的戏曲样式可以从形式寓意简约、思想内容明快、表现方式多样、活泼接地气等方向入手,获得最广泛的群众认可,并以此为依托向周围城市表演艺术靠拢———这是“农村包围城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拓展戏曲发展的空间。

三、政策支持,教育普及

相关各级政府要制定保护当地戏曲的各项具体政策,将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对于戏曲演员与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扶持,眼光要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高度,不应与眼前暂时的经济、文化效应挂钩。也可以建议从国家的角度建章立制,可以将推动当地戏曲表演事业,作为传统戏曲强省各级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从长远看,中国戏曲必须要得到新时期全民族整体的认可、欣赏,就需要“从娃娃抓起”。戏曲表演、欣赏教育可以也应该作为中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一项指标,进入中小学音乐、体育课堂,以及普通高校的选修课堂。中、高考的艺术特长生认定也可以增设戏曲表演这一项。在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政府文化部门更可以牵头组织戏曲门类的考级。这些措施才是提升青少年了解爱好、理解欣赏戏曲艺术的直接、有效途径。

戏曲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的一朵浪花,它只有依附在中华文化终极复兴的基础上才能生存、升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多次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戏曲事业的春天一定会更快到来。

(责任编辑黄晓利)

参考文献

[1]布罗凯特(美).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599-600

[2]姚骏.从美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浅析中国戏曲的现状.剧影月报, 2013: 29-30

[3]杨小娜,郝艳芳.中国戏曲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121-123

[4]李红彬.浅论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J].文史艺术,2013(11):70

[5]李轩逸.浅谈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征[J].文史艺术,2014(1):101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戏曲传统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