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人、故事

2015-03-12 13:00杨晓敏
红豆 2015年2期
关键词:作家网土地精神

杨晓敏,河南获嘉县人,现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郑州市文联百花园杂志社总编辑兼《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主编。

2008年,小小说作家网有一场“全国小小说新秀赛”。虽然大多数网友的作品是随性速成、恣肆草率和文学边缘化的,但主办者在推举佳作、评判优劣的标准上,所坚持的依然是“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的综合质地。参赛者奉献出的小小说作品题材宽泛,写作手法各异,虽有圆熟和稚嫩之分,仍不乏惹人眼亮者。

在上千人的参赛作品中,唐丽妮以四轮四篇佳作最后荣获“十强”席位。我曾在读稿时写道:

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早已家喻户晓,《钗头凤》一词可谓千古绝唱。唐丽妮的参赛作品《断尾钗》精彩处是唐琬的丈夫赵郎捡起落地的凤钗,一脸温厚地递了过来。此处无声胜有声,后来诗人收到这支退还的爱情信物就不言自明了。以一目传精神,于细节常翻新,这种巧妙构思说明想象力之举足轻重。还有写“昭君出塞”的《落雁平胡》。“民族大义”、“忠君爱国”这些字眼,一旦搁置在一柔弱女子的肩上,这负荷该是多么沉重。千百年来,歌颂“昭君和亲”的文章汗牛充栋,我以为力透纸背的,一定还杂糅着当权者和男人们羞愧和歉疚的泪痕。穿越历史,今天我们似乎还能听见,苍凉的阴山之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处,汉家女子王昭君终不辱使命,为需要休养生息的疲惫的故国家园,吟唱的一曲太平之歌。现代人解读历史故事和臧否人物,一定要有新的发现和视角,唐丽妮做到了。

今天我又读到了唐丽妮的新作。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更是中国文化里一个浓得化不开的符号。小到一个人的乡愁,大到国家的兴衰,“井田制”“均田制”“打土豪、分田地”“生产责任制”“小城镇建”等,追根溯源,都和“土地”血脉相连。现实生活里的这份凝重,反映到文学作品里,在唐丽妮的笔下便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表达。作者通过《地气》《菜婆》两篇作品,讲述了自己心中对于“土地和人”对于“人和土地”之间所产生的关系,有着一番细微体察。

譬如在《地气》中,土地对于父亲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牵挂和生活习惯,它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信仰。离开土地的父亲不但变得情绪低落,甚至还莫名其妙地一病不起。当儿子终于听从吩咐把老父送回乡下后,甚至还没等走到村头,老父亲已经从车窗外,从那扑面而来的泥土味儿中,从那熟悉的乡野之风中回了神儿,固执地要用自己的脚,一步步走在那接连地气的泥土路上,这才心里感到踏实。到家后薅“一把野葱,一把野菜”,找几棵“指定的野草药”,三碗小水熬成一碗,咕嘟咕嘟喝下……已经不用多说了,这本身就已经是最好的安神药了。

尤其是喝药前把瓦罐放在地上吸收地气的郑重“仪式”,容易让人回忆起小时候备受长亲疼爱的、口中念念有词的叫魂——这一切都让人产生信任,滋生留恋和依赖。人离不开物质,但人更离不开一种精神生活。而这精神的来源,就是土地,就是千百年来人类对于土地的深深眷恋。

土地也对人产生精神感召。在《菜婆》里,作为新一代年轻人,妞儿从小时候就远离了乡村的泥土,一直在水泥马路、高楼大厦受“熏陶”的她,甚至缺乏一个常人的思维和生活能力。最终对妞儿产生触动的是菜婆,一个卖菜但不失优雅浪漫的老人。衰老的菜婆身后有着一段虽然简单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故事的根源,依然把读者的目光带回了土地。

在这里“土地”以另一种方式治疗人的伤口——那是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男人,残疾失忆,甚至会时而发狂。“可他还记得回家的路,还记得种菜。他把家里的田地,都种上了青菜,青汪汪一片。那青汪汪的一片,是他的菜,是他的地,也是他的天。于是,菜婆,就变成了菜婆。”

土地宽大辽阔,孕育万物,抚慰众生。我们来源于此,精神也依托于此。我们从此处来,不管行走何方,最终还要归此处去。

我也赞同唐丽妮的学习方法,因为她似乎找到了写作上的“肥田沃土”。她在创作随笔里说:文学网站是学习文学创作的沃土。我在这里得到了练笔,小随笔,小心情,小散文……有一天,偶然走进了小小说作家网等文学网站,犹如走进了万花筒,这里有负责任的编辑老师,热情助人的著名作家,以及众多同样怀着文学梦想的同道者……于是,落脚此地,流连忘返。然后,学习交流,作品发表,获奖入年选。在网络群里,还可以潜心学习《千字文》《论语》等,国学经典令人心情沉静,文气充盈。佛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就是为学习而来,涓滴积累,令人开怀。

土地无处不在。

猜你喜欢
作家网土地精神
一群蚂蚁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冬日念·故知
拿出精神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避雨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