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军
内容摘要:在中学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否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解?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面对一篇课文,哪些问题该讲,哪些问题不该讲;该讲的讲到什么程度,不该讲的问题如何处理,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较好地回答并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中学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课文地位 学生能力
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中学阅读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讲课随意性问题,有的说教师应该少讲,于是该讲的不讲,学生对课文囫囵吞枣,似懂非懂;有的说教师还是应该讲,于是事无巨微,一概讲之,学生朦朦胧胧,不得要领。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能正确把握讲解课文的限度,教一篇课文,哪些问题该讲,哪些问题不该讲,该讲的讲到什么程度,不该讲的如何处理等这些技术性问题搞不清楚。
那么,教学实践中这种限度如何把握呢?
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离开了教学目标,限度就没有参照,就成了空中楼阁。从结构上来说,语文教学目标有学期教学目标,有单元教学目标,有课文教学目标,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课文教学目标;从内涵上来说,语文教学目标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的价值取向,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和健康的精神熏陶,他暗含于整个教学过程,并且与教学活动无法进行结构性剥离;能力目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于教学活动的终结,而且呈潜移默化性、自习性,没有限度界定的可能。因此,唯有知识目标才可做谈论讲解课文限度的话题。面对一篇课文,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应该对课文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归类,看哪些是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应该涉及的问题,哪些是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的问题。完成了这个环节,在讲课阶段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要多讲、精讲;对于应该涉及的问题,简略提示即可;对于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没有关系的问题,应该舍弃不讲。
其次,要弄清楚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按单元编排,一个单元确定一个训练重点,为了实完成该训练重点任务,每单元都确立了一、二篇重点课文,以前我们称之为课内自读课文,现在叫做精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自然要对这样的课文格外用心,并进行必要讲解。当然,讲解不仅仅是分析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知识要点、归纳课文写作特征,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到类似文章的学习方法。因此,这类课文必须多讲、精讲。与此同时,非精读课文,在教材中处于例子地位,意在让学生以此为例子,去练习、巩固在精读课文中所学的知识、方法,对这样的课文,教师就不一定非要再讲,只要指导学生进行巩固式阅读就可以了。
其三,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在确立了哪些课文该讲,哪些课文少讲或不讲之后,不是说该讲的就大讲特讲、一览无余,不该讲的就秀口紧闭、寂然无声。在把握讲与不讲界限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就精读课文来说,有些问题学生缺乏对其必要的认知基础和知识积累,如果确是完成教学目标必要的,教师就要细讲、多讲,如果不是教学目标所必须掌握的,教师大可不必多费口舌,以免喧宾夺主;而对于学生通过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可以认知的东西,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即可,不必重复啰嗦。
这是第一层意思。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积累情况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每个班都有基础较好、基础较差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方法给以分别对待。自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以点拨、提示为主;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多讲、细讲,不如此,这类学生便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似知非知,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能力势必愈来愈差。
当然,所谓分析课文的限度,并没有特定界限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完全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课文性质、学生知识能力差异而灵活把握。总起来讲,对于必讲的问题,务求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提示给学生,使他们掌握、会用;对于可讲、可不讲的东西,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若有必要,可适当涉及,若无必要,便简略不提;对完全不必要的问题,则应果断舍弃,以免增加教学的枝蔓。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中心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