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勇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的课程教育内容应围绕教育目标来开展,教学资源不仅仅是课本中的内容,还应包括课外的一些拓展资源,来丰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拓展教育
品德拓展型课程是基于品德课程教学主题和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延伸出的系列主题课程,品德课程须立足儿童生活,将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生活世界,才能更好地满足其成长需要,促进其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基于此,学校依托绘本和地方民俗文化,尝试开发与实施品德拓展型课程,引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带领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童年、了解社会,发现与提升学生的生活价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拓展教育的价值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但不是纯德育课程。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我们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德育目标定位过高,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经验,造成学生不能用、不想用、不会用。因此,面向学生生活的综合性课程对驾驭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重要意义。另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这样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拓展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现行品德教材虽历经修订,但因教材编写固有的滞后性和地域性,其中的一些情境和素材与鲜活、生动的社会生活相比,仍嫌不足。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才能激活品德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更新教材内容,选择鲜活的生活素材。例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清清家乡水》一课,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对我们本地的孩子来说可能是陌生的,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对此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或到家乡的河边亲自考察,拍摄相关场景的照片等,在耳闻、目睹、鼻嗅等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学生的体验真切生动,感受也必然深刻,课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二)走出教室、面向社會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维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引导、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室,而应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例如在教学山美版三年级下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一课时,教师应注重挖掘校园生活资源,可以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分组采访老师、保安、食堂人员、保洁员、图书管理员等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情况,统计其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环境等,并在课堂上呈现采访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观看后会纷纷感慨:原来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一直在默默的付出,我们却熟视无睹。学生被深深地触动,而萌发了感恩之情。诸如此类的生活资源,在学校家庭中比比皆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拓展。让学生的道德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拓展课堂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突破时空局限,把社会信息引入课堂,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历史常识教学、地理常识教学都可以灵活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爱护祖国名胜古迹》一课时,笔者带着孩子们观赏了《江山多娇》的VCD,在一处处精美的古代雕塑前,在一个个匠心独具的亭台楼阁前,在一幢幢气势恢弘的伟大建筑前,孩子们的惊叫声中充满了自豪与向往,直观的画面激荡起孩子心中最为质朴的情感:去抚摩、去呵护。该课中多媒体技术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利用,进行了最优组合,对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三、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拓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口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并行的学科都独立承担各自的课程功能,但相互之间仍有交叉,这种交叉是必然的。有交叉就有重复,为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在重复之中寻求学科间的融合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2]肖川.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