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兔记》与刘知远故事的通俗化演变

2015-03-12 07:51王席席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通俗化

王席席

摘 要:刘知远是五代后汉开国皇帝,作为一个游民发迹的传奇典型,刘知远的故事在民间经过了不断的改编和丰富。在总结前代相关刘知远作品和传说的基础上,元代南戏《白兔记》应运而生,《白兔记》中刘知远故事进一步通俗化,这与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不同时代下的时代特点都有关。

关键词:刘知远;通俗化;五代史平话;刘知远诸宫调;白兔记

一、刘知远形象的通俗化与《白兔记》

刘知远为五代十国时后汉高祖皇帝,冒姓刘,讳暠。据《旧五代史》载高祖“其先本沙陀部人也”[1]《资治通鉴》载 “知远微时,为晋阳李氏赘婿,尝牧马”。[2]五代十国之时,朝廷更迭迅速,刘知远出身市井小民,发迹故事本身具有传奇性。宋建立以后,说书艺人演说五代故事,使刘知远故事进一步在民间流传。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有“尹常卖《五代史》”[3]之说。

最早以说故事的形式记载刘知远相关事迹的是《五代史平话》。《五代史平话》中的刘知远故事基本以历史为纲,按时间记叙了刘知远从先时的浪荡游民,到参军发迹的人生历程。此时对刘知远既不批评也不肯定。

90年代俄探险家在黑水古城出土了最早的《刘知远诸宫调》刻本。这是对刘知远故事的进一步改编。现存的《刘知远诸宮调》不全,只流传六回,且这六个章节也是不全的,第三回缺大半,四至十全缺,第十一回缺三页。但从现存的几个章节中,我们能基本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对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这时的刘知远形象正面,大义凌然。

随着对前代对刘知远故事的不断改编和流传,民间关于刘知远故事的版本也越来越多。除了前面的两种外,元代刘唐卿也作有《李三娘麻地捧印》杂剧(今佚),在整合这些剧目的基础上,南戏《白兔记》应运而生。《白兔记》中的刘知远形象大不同于《诸宫调》,此时重新变成一个不思进取的地痞无赖,且增加了负心婚变内容。这实现了刘知远故事的最终通俗化。

二、《白兔记》使作品更通俗的原因

(一)作品形式使然

《白兔记》中刘知远形象在元代的重新定位,是刘知远故事改编成戏曲这种形式,自身逐渐通俗化的表现。这一时期的刘知远故事,因为其在演出形式上的新特点,而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如《诸宫调》中特意刻画李三娘的形象不多,因诸宫调仍是一种说唱艺术表现,它的表演形式是一人演唱到底,只需要一个确定的中心人物,因此重点在刘知远。

《白兔记》与《诸宫调》相比,涉及了更多的人物形象。李三娘的戏份也空前增加了。《白兔记》是南戏,南戏是一种舞台表演形式,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且创造了多种演唱形式。演出角色和形式的改变,使除了刘知远外的其他人都拥有了更多的戏份。因此在三十三出的剧目里,有近二十出涉及到李三娘。有些剧目如《强逼》、《挨磨》、《分娩》、《汲水》、等成为经典剧目。

(二)流行因素使然

《白兔记》中明显增加了刘知远负心婚变的内容,他这一形象的展示,在《诸宫调》中已经初见端倪,《刘知远诸宫调》有刘知远再次娶妻的情节,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演变,负心婚变终于在《白兔记》中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可能是为了丰富文本内容,使得故事更加曲折动人,使得在舞台上表演的情节更加的丰富。二可能是受到同时代的戏剧作品的影响。同时期作品如《张协状元》《陈叔文三负心》《赵贞女蔡二郎》等都有负心婚变内容,戏剧作家在进行戏曲创作时可能会潜移默化的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而且,由于《白兔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后代的刻印可能增加的不同的时代内容,如现今流传的《白兔记》就经过明代刻印,文本中对人物的评判明显增加了儒家传统礼教对妇女道德批判,增加了教化社会的功用。

(三)政治环境使然

《五代史平话》将刘知远塑造成一个地痞无赖,在历史上刘知远也并非一代明君,从《旧五代史》等历史记载来看,刘知远的行事作风相当残暴狠厉的。称帝后,手下多是蛮横无知,骄奢残暴之徒,也难怪受其迫害不远的宋人对刘知远多有批评。

《刘知远诸宫调》中刘知远由《五代史平话中》地痞流氓完全转变成了一个盖世英雄的形容。这与刘知远故事在通俗化过程中民众的接受心理以及诸宫调流传状况都有关系。

刘知远是十代十国时后汉王朝的建立者,在辽入主中原之时,刘知远远据河东,在太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既然是一位开国帝王,刘知远的作风定然与众不同。因此在《诸宫调》中,刘知远的形象多是正面的,而且宋代末年,对刘知远故事的演绎还比较少,民间对于刘知远的故事还不能耳熟能详,此时对他存着敬仰与羡慕的创作者在塑造刘知远形象时就比较正面了。

到了《白兔记》时元朝政治相对稳定,当朝统治者的不干涉态度,《白兔记》受到政治的影响就少的多了,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作品进一步通俗化,越来越接近日常生活。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审美和期待的改变,刘知远形象逐渐丰富,及至后来《白兔记》中对刘知远故事的生活化,形象化改编,是不断通俗化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薛居正.旧五代史.汉书一.高祖纪上[M].北京: 中华书局,1975.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八.后晋纪三[M]北京: 中华书局,1955:9225.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通俗化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经济报道的通俗化尝试
如何上“活”思品课
初探流行音乐创作中的手风琴伴奏通俗化问题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论新写实小说的叙事语言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
《苏菲的世界》元小说化叙述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