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征
摘 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课堂政治理论教育而言的,其具有目标的隐蔽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及效果潜在性等特点。目前,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定期的组织生活、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新媒体的舆论宣传、专业课堂及导师的言传身教等等。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在环境的营造、制度的健全、人才的培养、对学生心理的把握等几大方面下功夫,以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校 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26-02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又可称为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一般指学生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隐性课程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学者杜威及其学生提出的“学习三部曲”,即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而后,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隐性课程概念,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学者W·阿普尔、英国学者M·F·D·扬等研究者认为,学校不是一个观念的开发市场,特定的社会集团倾向于把特定种类的知识筛选出来,并结合到课程中去,这些内容以隐含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态度,发挥着维持、复制、再生产现存社会制度的作用。在我国,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主体将主流意识形态以各种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渗透到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各环节中,以补充第一课程的失效性,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合格公民。
2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针对显性教育,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而言的。无论是从目标、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看,它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2.1 目标的隐蔽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是蕴藏在教育对象参加的各类活动之中,其教育目标是教育者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事先设定的,隐藏在其丰富、活泼的活动形式下,易于被教育对象接受,降低排斥感。
2.2 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价值、情感、家庭、社会、国家等等生产生活领域的各个环节,其内容的丰富性可见一斑。现阶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偏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立足社会。
2.3 影响的潜在性
隐性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隐”,不仅教育目的“隐”,同时其结果也具有“隐”的特点。它不同于第一课堂的学习,可用试卷、成绩判定其教育成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潜隐默化地影响到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的。它的效果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现阶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即从专业课和导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入手;另一方面是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即从丰富的组织生活、校园文化生活及社会实践活动着眼,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领域。
3.1 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教育
党团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党校、团校的定期的培养教育,以及日常的管理工作,可以极大的提高青年学生的凝聚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了解国情、党情、社情,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2 日常校园文化生活的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各类社团组织林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可以利用这些平台,通过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活动,以及各类大型讲座、比赛,寓教于乐,渗透团结、友爱、合作、创新、诚信等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当代青年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
3.3 社会实践的感化教育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在实践中,高校青年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投身生产生活第一线,通过各类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活动,认识国情,提高综合能力,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其热爱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利用所学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3.4 新媒体的舆论传播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基本工具。新时期,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利用微博、博客、空间、微信等形式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向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咨询等各类服务,占领着舆论阵地。同时,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手机等传统媒体的舆论宣传和教育作用也同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全方位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4 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尚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在环境营造、制度建设与完善、人才培养及学生心理把握等方面均有发展空间,其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1 抓环境,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古以来,广大教育者就十分重视教育环境的营造。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重视营造、利用和谐的教育环境,打造良好的政治、学术、文化、生活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大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4.2 抓制度,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健全的制度是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不可少的保障。现阶段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更多的表现为偶然性和随意性,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教学环节设计、评价标准体系等亟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抓人才,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还局限于对第一课堂教师的培养,而很少有稳定的、专业的隐性教育团队,而更多的是由团组织的指导教师担任,其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理论水平和隐性教育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能够长期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金晓萌,曹军.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93-195.
[2] 张俊景.浅谈高校学生德育状况及隐性教育[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7):120.
[3] 莫丽琴,齐俊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德育研究,2011(32):73-74.
[4] 李延青,李志强.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及其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172-173.
[5] 江立成,朱克平.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刍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