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200)
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观察
洪云峰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均用针灸、推拿治疗,实验组增加心理干预。结果:临床疗效实验组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针灸、推拿;心理干预
多发性抽动症临床表现主要为肌肉快速抽动,语言障碍,慢性多发性的运动和不自主的发声[1]。我们用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治疗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27例,女33例;年龄5~15岁,平均(8.9±0.5)岁;病程20天~2年,平均(1.1±0.2)年。实验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5~15岁,平均(9.6±0.6)岁;病程19天~3年,平均(1.3±0.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2,3]:符合1994年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中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近7天内没有接受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兴奋剂等药物的治疗。
排除标准:肝豆状核变性、舞蹈病、癫痫、感染后脑炎等,合并造血系统、肝、心、肾疾病。
两组均用针灸、推拿治疗,实验组增加心理治疗。
针灸:取四神聪、神门、太冲、百会、足三里、风池、双丰隆,用0.25mm寸的毫针,足三里和百会用补法,神门、丰隆、太冲用泻法,其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20min。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
推拿:患者取坐姿,头向前倾15°左右,医生在患者的后方,双手食指的指腹放于患者的双乳突上,向下滑动触摸,从两侧的乳突点到第1颈椎,再到第7颈椎两侧的肌肉,触摸条索状物压痛、结节等阳性的位点之后向下顺着颈椎横突触摸直到第7颈椎。首先用拇指的指腹按压第1和第2颈椎的横突持续2min向鼻尖的方向用力,缓慢松开。之后采用轻柔的手法拿捏肩部、颈部肌肉5min左右。用手将患者的头顶扶住,另一手的余指与拇指进行分开的拨压,阳性位点摸准后采用拇指按、拨、点、弹的手法进行松解。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成人心理指导:对患儿家长进行多发性的抽动症的知识教育,让家长对疾病波动性、反复性的特点有所了解,对患儿抽动症状不要过分的关注,避免使用打骂方式进行管教。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沟通,让老师与同学不歧视患儿,减轻患儿学习负担,以免产生不良刺激,进行比较轻松愉快文娱的活动。
患儿心理治疗:用平和的态度和患儿进行沟通,与患儿尽快建立和谐愉快的关系,告知该病为多发病,通过积极的治疗症状很快会得到缓解,从而消除患儿自卑与不安的心理。对年龄较大、有自主调节能力患儿,可以让其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尽量采用主观意识来控制症状发生。如果效果不是很好,可以在症状发生的时候转移其注意力,停止当前的活动,并转为更具有吸引力的事情。对年龄较小的患儿,通过家属引导,在症状出现的时候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治疗6周后,用公开病症计分法进行观察,由家长与医师共同对患儿20min内不自主的抽动与发声的次数作为总计量分的记录。控制率=[(治疗前的计分-治疗后的计分)/治疗前的计分]×100%。控制率大于70%为痊愈,60%~70%为显效,30%~60%为有效,小于30%为无效。
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肝风、慢惊风”等范畴。
针刺丰隆、足三里可健脾化痰,太冲、风池可平肝熄风,四神聪、神门、百会可镇静安神、清心泻火。诸穴合用,有平肝熄风、健脾化痰、清心泻火、镇静安神之效。推拿能使肌肉异常收缩得到改善,经过颈部的按摩,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阻断异常兴奋传导,从而控制感觉抽动。心理治疗有助于患儿及家长正确认识疾病发展转归,从而消除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因此,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有较好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毛光兰,杨世昌.针灸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5):446-448.
[2]杜晓亚.耳穴贴压配合中药、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4.
[3]李根.小清风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观察[D].河南中医学院,2014.
[4]关荣莉,乔俊峰.泰必利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9):836-837.
[收稿日期]2015-07-17
[中图分类号]R24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