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背晃腰法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2015-03-12 05:49朱满华林星镇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南昌330008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2期

朱满华,熊 伟,林星镇(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 南昌 330008)

大背晃腰法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朱满华,熊伟,林星镇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推拿科,江西南昌330008)

[摘要]目的:观察大背晃腰法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3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均给予理筋、点按斜扳治疗,治疗组联合大背晃腰治疗,疗程30天。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8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75,P<0.05);VAS评分治疗组(3.12±0.36)分、对照组(5.63±1.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1,P<0.05)。结论:大背晃腰法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疗效较好。

[关键词]腰椎后关节紊乱症;大背晃腰法;对照治疗观察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表现为腰椎后关节疼痛,活动不便[1]。我们用大背晃腰法为主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300例,均为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男86例,女64例;年龄31~56岁,平均(46.52±3.61)岁。对照组男90例,女60例;年龄28~55岁,平均(45.69±2.9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诊断标准。①有急性腰部扭伤史,因弯腰搬重物或扭身时突然感觉腰部剧烈疼痛;②腰部在正中位站立时剧痛,微微弯曲髋膝关节,两手扶腰,因为有滑膜嵌顿而腰部后弓明显,曲身侧卧时不能动;③紧张状态时竖脊肌会有明显的痉挛,第4或第5腰椎现棘突偏歪,腰椎偏歪棘附近明显压痛,棘间缝隙正常,但棘上韧带出现剥离、增厚现象,后伸腰部试验阳性,神经根性刺激症状不出现;④X线检查腰椎无显著异常,腰椎小关节排列可不对称,腰椎小关节后突、侧弯或椎间间隙左右距离不对等。

无明显骨质疏松,其他部位未愈合骨折,不伴有心脑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

2 治疗方法

理通筋骨:患者俯卧位,对健侧背部膀胱经进行掌根推法,依次从上向下平推,在腰骶结合部交叉,然后推到患侧的足跟处,在跟腱处运用提捏法进行提拉跟腱,2~3次,然后做对侧。

点按斜侧扳:患者侧卧位,查找腰部两侧的较为明显的疼痛点或异常肌肉韧带,进行点按弹拨以松懈肌肉2~3min,然后进行斜扳。

大背晃腰:患者站立在地面上,与医生背对站立,医生双肘勾住患者的双肘,用后手提拉患者的腰部皮带将患者背起来,医生稍微弯腰用背腰或者骶部抵住患者的腰椎病变小关节处相应节段,晃动患者的腰椎并且用力顿挫,使病变小关节恢复原位,同时嘱患者在医生发力时咳嗽一声,进行2~3次,结束后让患者站立在原地。

背部挺起做深蹲:患者站在治疗床前,双脚打开并与肩同宽,背部挺直向下蹲,做3~5次,每次深蹲要比上次增加。

两组均给予理筋、点按斜扳治疗,治疗组联合大背晃腰治疗,疗程为30天。

3 观察指标

VAS疼痛评分标准:0分为无痛。3分以下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为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有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睡眠。

用PEMS3.1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腰部的疼痛感消失,脊椎活动正常。好转:腰部疼痛感减轻,脊椎活动基本正常。未愈:疼痛及其他病症没有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VAS评分治疗组(3.12±0.36)分、对照组(5.63±1.0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521,P<0.05)。

6 讨 论

腰椎后关节紊乱症是因腰部由于长期的过度劳累而受到了损伤、寒冷潮湿邪气侵袭,气血的运行不畅、筋骨脉络失养,不能约束骨骼所致。

运用轻、稳手法,医患合作的治疗方式,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活动不利[3]。大背晃腰法减轻疼痛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见效快,疗效好。

[参考文献]

[1]吴来发.大背晃腰法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300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次民间医药学术年会暨首批民间特色诊疗项目交流会论文集[C].2013:41-42.

[2]刁鹏.推拿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J].中国现代医药应用,2010,4(1):177-178.

[3]潘长青.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4014-4015.

[收稿日期]2015-07-20

[通讯作者]林星镇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科研课题(2014A104)

[中图分类号]R255.681.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2-1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