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阻型60例观察

2015-03-12 05:46刘晓艳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临沂276000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

刘晓艳(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 临沂 2760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阻型60例观察

刘晓艳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消化科,山东临沂276000)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泮托拉唑、多潘立酮以及铝碳酸镁等治疗,试验组加用培土胃复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3.33%、对照组7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阻型;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1~64岁,平均(49.43±7.713)岁;病程6个月~20年,平均(5.96±4.284)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0~65岁,平均(50.20±8.515)岁;病程5个月~22年,平均(5.97±4.63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镜及病理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2006年上海)。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2009年深圳)和《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纳入标准:①符合CAG的西医诊断标准,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轻度异型增生;②符合CAG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同时辨证为脾虚络阻型;③年龄18~65岁;④依从性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非CAG患者;②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③合并有心、肝、肾、脑和肺等重要脏器以及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⑤年龄小于18岁或大于65岁者;⑥过敏体质者。⑦依从性差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泮托拉唑,多潘立酮以及铝碳酸镁等治疗。

试验组加服培土胃复汤(党参30g,苍术15g,白术15g,茯苓30g,延胡索15g,炒枳壳15g,乌贼骨20g,白及20g,川芎15g,白花蛇舌草15g,炙鸡内金15g,甘草5g)。水煎,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温服。

两组均12周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主要症状,胃镜,组织病理,Hp,检查安全性指标(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

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标准执行。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综合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舌脉恢复正常,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消失,疗效指数大于等于90%以上。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舌脉恢复正常,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异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度;疗效指数60%~89%。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舌脉有所改善,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度,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疗效指数30%~59%。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胃镜及病理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消失。显效: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明显减轻。有效: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内镜及病理所见均无好转。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例(%)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胃镜疗效比较 例(%)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 例(%)

两组Hp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Hp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6 讨 论

CAG属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发病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药物所伤以及脾胃素虚等有关[2]。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病位初在胃,久则及脾,且与肝密切相关。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包括脾气虚及胃阴虚。标实在于兼夹气滞、湿热、食积、湿阻、痰凝、血瘀等,其中血瘀是重要的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病势大多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脾虚络阻证是其常见证型。

治疗以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原则。培土胃复汤加减方中党参补益中焦,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利湿,白及消肿生肌,延胡索行气止痛,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鸡内金助消化,白花蛇舌草清热散瘀、消痈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既顾脾胃虚弱之本,又治血瘀络阻之标,共奏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功。

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溃疡,改善血液血流动力学等。白术可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调节胃肠道,还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及镇痛作用。茯苓具有抗氧化、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还可抑制肿瘤生长、镇静、抑菌。白及具有促进创面的愈合、止血、抗菌作用等。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抗Hp、保护胃黏膜等作用。甘草可抑制Hp的活性而抗溃疡解痉、修复受损的胃肠黏膜,还具有调节机体免疫、抗肿瘤、解毒、调和药效、抗炎、抗病毒及镇痛作用。培土胃复汤有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胃肠道运动、抗Hp、改善胃黏膜血流量、保护胃黏膜、抗肿瘤、好转或逆转萎缩性胃炎的发展等作用,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3.

[2]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18(5):345-34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l24-129.

[收稿日期]2015-07-01

[中图分类号]R57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5)11-1026-02

猜你喜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疗效观察
祛萎健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120例临床分析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