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杨黎
摘 要: 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内容之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内容。本文从建筑艺术的审美教育与非审美教育关系出发,阐述建筑艺术教育中的非审美教育内容,使其在建筑艺术教育中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最终在建筑艺术教育过程中使受教育者的建筑艺术修养和素质得到提高,加强和重视非审美教育的功能和效应。
关键词: 审美教育 非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审美教育已经被赋予了应有地位,审美教育其最根本的形式或主要形式,就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比其他任何事物的美学含量更饱满、更丰盈。但是,艺术教育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审美教育,把二者等同起来的观点其实是一种误解。
1.审美教育与非审美教育的含义
所谓审美教育(美育),意味着通过审美活动及随之而来的审美能力的涵养,培养人类理想的圆满和谐的人格、完善的美的德性,属于广义的道德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承认艺术是审美价值乃至美的文化的代表,就能够通过艺术进行审美教育,以至于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作为艺术教育实现的。审美教育本来强调广义的道德教育,即造就理想、和谐的人类的意义,现在开始逐步被强调有益于民族社会、艺术文化的社会教育、职业教育(专门教育)的意义取代。艺术教育除了包含审美教育内容外,还包括非审美教育内容。这一点常常被很多艺术教育工作者忽视,然而,它又是最值得引起重视和认真对待的。如果只从美学审美层面谈艺术,则很容易轻率地发展成为所谓的纯艺术,包括“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艺术也就丧失了对社会及心理层面的真实反映与评价,一句话,艺术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
2.建筑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内容
“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即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学科中的一个分支,“改善环境”、“创造环境”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乃至未来全球范围内的人类文化建设的重点。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毕竟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环境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宏观上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同时增强环境意识,使人类在向未来探寻的同时改善生存环境。其中,建筑艺术被包含在环境艺术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在环境艺术的综合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毕竟它与人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建筑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由于国家、地区的文化、民族、宗教、生活习惯、制度、经济、政治、气候等条件的复杂差异,可以说是一个庞大而错综的系统。于是,作为环境艺术教育重要方面的建筑艺术教育,是以建筑艺术为载体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艺术教育,它涉及艺术、审美、文化、心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教育。在实施建筑艺术教育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的建筑艺术修养和素质得到提高是基本功能。它涉及审美教育和非审美教育。本文侧重以建筑艺术教育中的非审美教育为主,如本文开头论述的,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与非审美教育的统一,这一点值得引起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对于建筑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依据,杨文会老师在其著作《环境艺术教育》中指出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形式感受力的培育;第二审美想象力的培育;第三,审美鉴赏力的培育;第四,审美创造力的培育。
3.建筑艺术教育的非审美教育内容
那么,非审美教育包括哪些方面呢?建筑艺术教育的非审美教育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的,也可以说,非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达到一定量后的质变,因为非审美教育是建筑艺术教育的必然,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欣赏与教育。
3.1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教育
也可以称之为文脉教育。“要想打破规则,首先要了解规则”。建筑艺术其本身的复杂性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矛盾系统,慢慢疏理,不难发现民族与传统历史文脉是一条最主要的线,要想创新建筑,一定要从建筑文脉开始。可以说,文脉教育应该是建筑艺术教育中复杂又生动的一部分。从建筑最原始的状态开始,在任何体制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艺术形态都不尽相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大环境下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所以,传统文化知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为培育受教育者的民族精神创造良好条件。
3.2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
在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问题对世界造成的影响已经很白热化了,建筑艺术与环境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可以说我们从事建筑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和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于是,建筑艺术教育必须以培育生态环境意识为重点,使建筑功能和形式、环境达到最和谐状态。眼前,生态意识的教育应该显得尤为紧迫,我们必须从能源利用、材料环保、节约型及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培育受教育者以全新方式演绎建筑艺术,实现创新。
3.3先进科技知识的教育
先进科技知识对建筑艺术的作用不言而喻。从建筑艺术角度讲,没有高科技电子资源的辅助、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利用、建造施工技术的完善和优化等的结合,建筑形式很难有更大进步与创新。因为建筑与时代永远是同步的,科技发展程度常常决定和左右建筑艺术的创新,这就需要建筑艺术教育工作者以不断更新的科技知识引发受教育者的创作灵感,认识当代对建筑艺术的发展要求及期望。
3.4社会心理效应的教育
社会政治经济的风云变幻和其连锁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建筑在一定时期可以说是一种代表和一种象征,它反映的正是人们对于当时生活最真实的反映,这也是建筑发展到今天的最基本功能。当代,人们对于建筑的意识不再是遮风避雨的藏身之所,对于现代科技全球化和市场信息经济发展到今天来说,需要更多的是建筑给予人们的关怀,这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人性建筑颇受关注的原因。于是在建筑艺术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受教育者更需要明确的就是人才是建筑艺术的核心,艺术一旦脱离了社会,脱离了人的心理,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时代要求,艺术就不再是艺术,建筑艺术教育丧失了最核心目的和意义。
3.5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当然具备一定的创作经验和艺术思维能力是创造灵感的一个非常本质的条件。所有艺术家创作的杰出作品都经历了长期练习和专门训练。一个从未学过艺术或根本不具备艺术创作能力的人,是根本不可能获得艺术灵感的。所以这其实是对每一个从事建筑艺术创作的人的一个忠告,只有慢慢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把握方法和知识的结合,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经验加以概括提炼,为学生获得灵感创造更便捷的条件,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提炼每一次的体验,做出总结,从而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只是非审美教育中的几个相对重要的因素,在这里特别列出也是为了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建筑艺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说教,应该理性地分析和认识历史和今天给予我们的启迪,用最客观和最真实及全面的态度和观点诠释建筑艺术,为的正是更美好的明天。
4.结语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以艺术产品为媒介或手段施教与受教双方共同运作的活动,要求教育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自由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效应。那种只强调静观,或只强调理论知识的艺术教育,与这种活生生的操作性、创造性艺术教育相比,其教学成果定会大相径庭。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予了更多重视与关注。从学科性质看,建筑学几乎是一门无所不包的交叉学科。如今,人们开始了对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和样式主义的反省,要求对传统、地域、装饰、共存等进行重新定位和评价。艺术教育工作应该从这里展开,在进行建筑艺术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和重视非审美教育的功能和效应。
参考文献:
[1]杨文会.环境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5]王小舒,凌晨光.审美艺术教育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项目来源:三峡大学教学教改项目《建筑艺术设计非审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6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