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 大胆创新

2015-03-11 04:36徐永芝靳锎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4年5期
关键词:分界点物距虚像

徐永芝 靳锎

1 教材分析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鲁科版教材第4章第2节的内容,为后面学习生活中透镜的原理、调节方法、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成因与矫正等提供了理论支持,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2 设计思想

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是指转换思维视角,用不平常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逆向思维在物理学史上有非常经典的案例——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坚信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一定能生电,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先探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通过数据的不完全归纳得出物距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探究3个成像区间的两个分界点,u=2f和u=f时分别成什么像。笔者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设计,先探究物距和像距满足什么条件时成等大的像,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时光屏上刚刚开始没有像,从而得到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u=2f和u=2f,光屏上有无像的分界点是u=f,顺理成章地得到物距和像距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

3 目标定位

3.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3.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3.3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有主动和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4 教学过程

4.1自主发现 大胆猜想

师:拿起凸透镜观察周围的人或物,你有什么发现?

生:靠近课本上的字,观察到正立放大的像,观察老师,看到倒立缩小的像……

师:凸透镜成不同的像跟什么有关?

生: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或跟远近有关……

师:结合课件介绍物距和像距,把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小写的“来表示,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小写的u来表示。凸透镜成像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点评: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人或物,自主发现了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并大胆猜想出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物距有关,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和物距有什么具体关系做了充分准备。

4.2介绍器材 充分铺垫

(1)光具座:光具座一边有刻度尺,可以读出物距和像距,上面有可以移动的滑座,滑座旁边有螺丝,可以固定插入的物体。

(2)“F”光源:LED灯做的“F”物体,后面有开关,按一下便可打开,实验完后及时断开开关。

(3)光屏上有横格,“F”物体相当于2个横格高度。

(4)凸透镜的焦距f=10cm。

(5)实验器材:声光控制器,如图1所示。

4.3探究内容

下面分别通过一探、二探和三探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一探为二探做准备,二探是探究的核心,三探是在二探基础上完善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的深度不断加大,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探究内容如下。

4.3.1一探

(1)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F”物体放在零刻线上,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特点和像距。

(2)让“F”物体继续靠近凸透镜,直到紧挨在一起,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和像距的变化。

4.3.2二探

(1)找到成等大清晰像的位置,记下物距和像距。

(2)找到刚开始在光屏上看不到像的位置,记下物距。

4.3.3三探

物距小于焦距(10cm)时,光屏上没有像。

4.4整体感知 蓄势待发

师: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F”物体放在零刻度上,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特点和像距。

学生实验,实验结束后展示像的特点和像距。教师将像距u的数据写在副板书上:u=50cm,u=12cm、12.5cm、13cm等。

师:为什么像距不同?

生:由于每个小组判断像的清晰度有误差造成的。

师:那如何得到清晰的像?

生:左右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

师:左右移动光屏,光屏“F”上的光点“粒粒在目”便是清晰的像。有的像呈在了光屏下方,如何调到中央便于观察呢?

生:调节凸透镜的高度,或调节光屏的高度

师:调节“F”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学生重新尝试如何调节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如何找到最清晰的像。

师:让“F”继续靠近凸透镜,直到紧挨在一起,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和像距的变化。

学生探究,教师给予指导。探究结束后,学生展示成果。

生: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生:物体离凸透镜很近时,屏上没有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对应的图画在正板书上,如图2所示。

点评:学生通过初步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和纠偏下,学会了一些实验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如何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如何找到最清晰的像。并且从整体上把握了物体靠近凸透镜,物距减小时,像和像距的大体变化趋势,为下面的探究做了充分的准备。

4.5深入探究 发现规律

师: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变得比物体还大,在哪个位置成等大的像?物距再减小时,光屏上开始没有像,这个位置在哪里呢?请大家找到这两个位置,记下相应的物距和像距。endprint

学生实验,当学生在二探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适当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将3个小组的实验报告放在一起用投影仪展示。

师:由于像清晰度和大小判断存在误差,数据可能不完全相同,成等大清晰像时物距和像距都趋近于哪个数值?

生:20cm。

师:这个数值和焦距f有什么关系?

生:2f。

教师在图上标出成等大像时物和像的位置,用2f标注。

师:在光屏上刚开始看不到像时,物距和焦距f有什么关系?

生:此时物距u=f。

教师在图上标出在光屏上刚开始找不到像时的物距,用厂标注。

师:2f是缩小、放大实像的分界点,f是屏上有无像的分界点。请大家总结物距在不同范围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小组内同学交流后展示成像规律,教师板书,见表1。

师:根据物距u=50cm时,u=12cm、12.5cm、13cm、50cm(>2f),而像距u都是大于焦距10cm的,也就是u>f。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理解,u>2f时进一步推理,物距足够大时,相当于发出平行光,平行光会聚于焦点,推理得出u>2f时,像距u>f。

点评:二探是本节课的核心,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在初步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提出问题,在哪个位置成等大的像,在哪个位置光屏上刚开始没有像,学生在实验中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智慧共享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像大小的分界点和光屏上有无像的分界点。再结合着图2,小组内总结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整个过程学习任务精细化,使学生一步步达到学习目标,通过寻找像的分界点,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6继续探究 完善规律

师:物距小于焦距时,光屏上没有像,是不是真的不成像了呢?如果成像,如何能看到?如图3所示的图片能不能得到启示?

学生不断补充,发现找到这个像的方法。

生:将光屏拿掉,透过透镜来观察“F”物体。

师:找到像后,在像的位置放上光屏,从侧面观察光屏上有没有像。

学生实验后,展示u

生: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将“正立放大的虚像”板书在成像规律表格里,并在图2上画出像的位置和特点。

师:区分实像和虚像可以用光屏上有无像的方法,也可以从实像和虚像的成因来区分,请同学们总结实像和虚像是如何形成的。

生: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点评:为了得到u

4.7盘点收获 总结升华

师:组内同学对照学习目标,一对一谈谈自己在知识和方法上的收获。

学习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3)通过实验,体会实验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生:说出了5条成像规律。

生:2f是像大小的分界点,厂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生:如何找清晰的像,如何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生:区分实像和虚像的方法。

生:通过数据归纳得到一般的结论。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全面。2f是像大小的分界点,f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这也是我们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最根本方法,找像的分界点。

点评:通过科学探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5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还要让学生学会探究中蕴含的技巧和方法,明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最根本方法是找像的分界点。

4.8意犹未尽 课后探究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在5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你还能发现哪些新的规律?

5 课后反思

(1)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大胆创新,突破了以往给定数值进行不完全归纳性探究的局限性,直接针对成像分界点进行精确探究。

(2)采用自制教具“F”光源和有方格的光屏进行实验,使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3)用问题串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设计具有导向性、层次性和思维性。

(4)通过一探、二探和三探的活动方式,使实验探究的深度不断加深,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分界点物距虚像
关注特殊值,巧解一类导数压轴题
怎样确定含参二次函数问题中分类讨论的“分界点”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侧面俯视时盛满水的碗中斜插筷子的虚像位置研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找分界点思想在一类导数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