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

2015-03-11 06:01
关键词:中国网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吴 亚 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2)



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实证研究

吴 亚 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爱国主义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中国网民的爱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分析网民爱国主义意识的特征和影响,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中国网民社会政治意识调查”所获得的样本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中国网民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认同存在差异;就个体而言,网民越认同爱国主义也就越认同民族主义。实证研究发现,网民的爱国主义具有一定的盲目的倾向,并且缺乏批判性。

关键词:中国网民;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盲目性

一、引言

来自于新媒体和互联网发展的推动,使得国家认同问题呈现出更加深刻和复杂的变化[1]。互联网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挑战一起作用,使民族国家越来越无法在同一时刻对国内花样繁多的要求作出回应,这对于民族国家的政权合法性产生影响。中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现实而又复杂的背景之中,因此讨论国家认同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政治问题。爱国主义正是研究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维度。网络已经成为表现爱国主义的一个新的阵地,网民自发的形成爱国主义的舆论成为一种常态。本文正是聚焦中国的网民这一被视为推动中国公共舆论发展的群体,通过一系列变量的数据测量和分析,探讨中国网民群体爱国主义认同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其具体的影响。

作为对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的研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中国的网民的爱国主义意识现状如何?是否在网民的群体中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意识呢?爱国主义情感的直接表达和宣泄在网络上似乎是一种常态,互联网的某些特性,也使得这些爱国主义的表达迅速而凶猛[2]。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具有紧密联系,讨论国家认同中这两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科斯特曼(Kosterman)区分这两者的概念,认为爱国主义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对国家的爱慕的情感;而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优越感,是一种盲目倾向的爱国情感,并成功地在数据结果上证明了调查对象对这两种意识的区分,两种意识在功能上也是不同的,民族主义会导致对政策的支持[3]。达维多夫(Davidov)也从数据结果中区分了与人道主义民主的价值观相联系的建设性爱国主义和反映个体对于自己国家和历史的一种意识的民族主义[4]。布兰克(Blank)和施密特(Schmidt)以德国人为样本的研究[5]、唐泽实(Minoru Karasawa)以日本为样本的研究[6]、葛小伟(Peter Hays Gries)[7]以北京和广州两地的大学生为样本的分析中也是如此,但他在研究中也发现,美国大学生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却并不能从数据上进行区分。那么以中国网民为样本的分析中又会呈现怎样的结果呢?王军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中,提到中国网络舆论的两个值得注意的倾向分别是对外表现为网络民族主义和对内表现为网络批判现实主义[8]。那么爱国主义是否会对于国内政治存在一种内在的批判性呢?这里,就将以定量方法进行分析。

二、数据库和指标选取

(一)数据库基本情况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库是南开大学马得勇教授主持的2013年“中国网民社会政治意识调查”成果,该数据库的调查对象是中国的全体网民,受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调查样本主要是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天涯论坛以及人人网等网站发布召集调查者的信息,并设置限制条件,每个IP只能回答问卷一次。这个数据库的数据收集工作在2013年7月展开,大约历时1个月最终收集了2 684份问卷。这份问卷大约需要十几分钟完成,因此,为了保证问卷的信息真实有效,对数据结果进行了整理,将回答问卷在8分钟以下的样本进行剔除。因此最终用于分析的有效样本为2 590份。其中,男性为1 956人,女性为634人,他们的分布比例分别为75.5%和24.5%。样本中汉族为2 459人,少数民族为131人,各自在样本中所占的比例为94.9%和5.1%。

(二)指标选取

对中国网民的研究,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明确什么是网民。对于网民最直接的解释就是使用互联网的个人,而如何定义使用的程度,成为讨论是否可以定性为网民的核心。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各种组织和个人对于网民这一概念都有各自不同的定义,用以进行人口统计或学术研讨[9]。而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采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定义,认为网民即为“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以上中国公民”[10]。

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文献中,都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国际主义等概念进行了区分。文献中提出的相关概念包括:盲目的爱国主义,是那种僵硬的并且不灵活的对国家的情感,其特点是对于国家毫无疑问的积极评价。建设性的爱国主义则相反,是一种对于国家的有质疑的忠诚。但是这两种情感都是积极的国家认同的情感。也有将上述的两种情感定义为民族主义和建设性的爱国主义。

有鉴于此,爱国主义应该是一种对于国家积极的情感,并且不带有认为民族优越的情感因素,所以在本数据库中,可以用于测量爱国主义的问题包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每当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这一刻非常的庄严肃穆”。因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也是促进爱国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为中国拥有的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骄傲”这一观点也作为测量爱国主义的指标,分别对应国家自豪感、对国家标志的认同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

对于民族主义,这里选用对国家和民族优越感的肯定的指标来测量民族主义,对于国家具有一种盲目的肯定,同时也包括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保护,因此用于测量民族主义的问题包括:“我会一直支持我的国家,无论它是对是错”、“我觉得我所属的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优秀”、“应当对国外同类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民族工业”,分别指认对国家的盲从、民族优越感和支持对民族工业的贸易保护。大量的研究中都是利用5点或7点选项的李克特量表测量相应的问题,回答从1-7或者1-5分别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来测量对相应观点的态度。本文的测量方式也是如此,回答的值都是5点选项的,从1-5分别为“完全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需讨论爱国主义对国家政治问题的看法,因此这里选取能够测量政治合法性的政治信任作为因变量,来探讨爱国主义的政治影响。政治信任测量主要运用网民对法院、警察、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军队以及全国人大的信任程度,回答从1-4分别为“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太信任”、“完全不信任”。而作为对这一问题的补充,这里还考虑另一个以往研究中涉及重要的变量,威权价值观和对政府批判的认同与否。而对此问题,参考以往研究,运用几个表达价值态度的问题测量,分别为“政府的领导就像大家庭的家长,任何人都应该服从他们的决定。”“服从自己的上司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是理所当然的。”只要领导人的品格高尚,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交给他们办。“我相信政府的政策总是正确的。”“ 即使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子女也应该照办。”而测量这些问题回答从1-4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完全不同意”。对批评政府是否认同采用问题“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批评政府。”而对此问题的回答从1-5分别为“非常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完全不同意”。

三、分析结果

以下是利用已经选定的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一)中国网民爱国主义现状

中国网民的爱国主义呈现怎样的现状呢?如表1所示。

表1 网民总体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态度

注:数据来源为2013年“中国网民社会政治意识调查”数据库。

表中的数据呈现以下特征:首先,网民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观点的支持程度上存在差异,网民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意识。网民对于测量爱国主义的问题,赞同的居多,网民对国家标志的认同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人数都超过了50%。其次,大部分的网民并没有显示出对于民族主义观点的认同。对民族优越性、支持对民族工业的贸易保护这两个观点,都有超过30%的网民选择“中立”的态度,而超过50%的网民并不赞同民族优越性观点。

从这些指标的均值中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网民对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态度的分布状况。网民样本中测量爱国主义的指标均值小于3,这就表示,受调查者总体上都倾向于认同这些问题,但网民总体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测量民族主义的指标均值大于3。这一数据的结果与上面得出的结论大致相同,显示出中国网民并不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倾向。

(二)因子分析:中国网民爱国主义构成

前述结果显示,中国网民总体上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认同存在差异,那么就个体而言,中国网民是否可以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呢?为了明晰这一问题,本文将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的方式来进行检验。本次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爱国主义因子荷载量

注: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提取法注。

数据来源为2013年“中国网民社会政治意识调查”数据库。

这一结果显示,中国网民并不能从概念上区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他们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表2中还显示,测量对国家盲目支持、民族优越性和对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支持的指标的荷载量值分别为0.761、0.709和0.546,与测量爱国主义的指标符号相同。这一结果显示越倾向于认同爱国主义,就越倾向于认同民族主义的观点。同质性与异质性的概念是由社会科学从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引进,用异质性来“说明研究对象或体系由多种具有差异性的元素组成”[11]。而同质性则是说明与此相反的概念。而在因子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就个体而言,网民很难区分出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在他们的意识中,这两者的概念是同质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与很多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但也并非没有先例,葛小伟研究中作为对比的美国大学生的样本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7]。

(三)爱国主义对政府合法性的影响

上文已经分析了网民爱国主义的现状和基本特征,接下来就要回答网民的爱国主义有什么样的影响。本文主要希望讨论的是爱国主义对于国内政治存在怎样的影响,是否如以往文献中所指出的那样具有一种批判性呢?这里选取测量政治合法性的政治信任,作为考察爱国主义影响的因变量。而为了明确爱国主义是否具有批判性的特点,这里还特意选取了威权价值观来反面印证这一观点。威权主义价值观所测量的是调查对象是否认可传统的权威,测量的基本问题包括是否会盲目信任政府、长辈、上司等传统的权威形象。这里分析的主要思路是,验证网民的爱国主义会使其更倾向于认可威权价值观,更倾向于对权威形象的盲从,进而影响其对政治合法性的态度。这里选用AMOS软件来完成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绘制。这一模型的优点是能够验证理论预设的逻辑,做到同时处理测量和分析问题。图1所显示的就是检验理论的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图中的潜在变量政治信任因子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克隆巴赫系数为0.90,威权主义价值观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78,都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表明这些测量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

图1 爱国主义影响政治信任的结构方程

注:1.测量爱国主义的问题包括:pat.1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pat.2每当升国旗唱国歌的时候,我总是觉得这一刻非常的庄严肃穆;pat.3我为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而骄傲;nat.1我会一直支持我的国家,无论它是对是错;nat.2我觉得我所属的民族比其他民族更优秀;nat.3应当对国外同类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民族工业。测量威权价值观的问题包括:aut.1政府的领导就像大家庭的家长,任何人都应该服从他们的决定;aut.2服从自己的上司或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是理所当然的;aut.3只要领导人的品格高尚,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交给他们办;aut.4我相信政府的政策总是正确的;aut.5即使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子女也应该照办。测量政治信任的问题包括:trust1对法院的信任;trust 2对警察的信任;trust 3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信任;trust 4对军队的信任;trust 5对全国人大的信任。批评政府:任何公民都有权批评政府。

由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出,爱国主义确实可以提高政治信任的程度,其影响系数为0.66,在p<0.00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作为政治动员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爱国主义教育,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动员效果,巩固政府的合法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受调查的网民也会由于爱国主义而更加认同威权价值观,从而加强对国家的政治信任。在结构方程中能够发现这样一条影响的路径。网民的爱国主义意识,还会使他们倾向于反对批评政府,其影响系数为-0.43,结果同样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网民的爱国主义不存在批判性。无论是从国家建设还是从政治动员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都是为了培养理性的爱国者,“形成团结、正义、理性的民族精神”[12]。可是网民的爱国主义的非理性、盲目性的倾向却比较突出。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简要结论:

第一,中国网民的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具有很高的同质性。在上文的分析中发现,问卷调查的中国网民,在其概念中并不能明确区分出爱国主义的意识和民族主义的意识,相反,越认同爱国主义意识也意味着越认同民族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虽然网民个体角度上,越认同爱国主义就会越赞同民族主义,但网民总体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态度存在差异。对于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现状,大量的研究指出,网络中存在着不少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声音,例如王军在其研究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论文中就提到,“网络民族主义是否已经汹涌澎湃,人们尚有不同意见。倘若浏览一下国内网站,我们无法否认民族主义话语流行于当下的中国网络中”[13]。一些报刊的评论性文章也指出,“网络论坛(BBS)、新闻留言板、博客以及MSN、QQ即时通信工具等为网民爱国表达提供了最便捷、最自由的平台。每当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事件发生,网民就会围绕相关话题发表观点,展开激烈讨论,一个网站相关帖文往往多达数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千万条”[14]。但从本文分析的样本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网民认可爱国主义的观点。网民偏向于赞同爱国主义,却没有太高的民族主义认同。

第三,本文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网民的爱国主义具有盲目的倾向,并且缺乏批判性。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可以清晰地发现爱国主义影响政治信任的路径中,也可能通过提高对威权价值观的认可而提高对政府合法性的认同,网民爱国主义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盲目性。这种盲目的爱国主义是政治动员中应该极力规避的。

参考文献:

[1]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13-326.

[2] 邹举.网络环境下的爱国主义表达[J]. 青年记者,2009(33):43.

[3] Kosterman R,Feshbach S.Toward a measure of patriotic and nationalistic attitudes[J].Political Psychology,1989(10):257-274.

[4] Davidov E,Measurement equivalence of nationalism and constructive patriotism in the ISSP: 34 countrie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Political Analysis,2009(17):64-82.

[5] Blank T,Schmidt P,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nited Germany: Nationalism or Patriotism? An Empirical Test with Representative Data[J].Political Psychology,2003(24):289-312.

[6] Karasawa M,Patriotism,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among Japanese citizens: An etic-emic approach[J].Political Psychology,2002(23):645-666.

[7] Gries P. H.,Social Psychology and the Identity-Conflict Debate: Is aChina ThreatInevitable?[J].Political Research,2005(11) :235-265.

[8]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 :22-29.

[9] 维基百科.网民[EB/OL]. (2013-04-26)[2015-03-20]. http://zh.wikipedia.org/zh-cn/.

[10] 腾讯科技.CNNIC重新定义网民,不再强调上网时长[EB/OL].(2007-07-18)[2015-03-20] .http://tech.qq.com/a/20070718/000258.htm.

[11] 王树义,吴宇.论环境法律文化的同质性[J].法学评论,2010(2) :62.

[12] 王建新.试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爱国主义新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05(4) :56.

[13]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 :22-29.

[14] 曾德保.互联网:爱国表达舆论高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7) :12-14.

责任编校:汪沛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Netizens’ Patriotism

WU Ya-b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Patriot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dentity.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netizens’ patriotism, the writer analyzed the features and influence of their patriotism by carrying out the sample study of “A Surve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etizens” in 2013 through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netizens differ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 Individually speaking, netizens identifying with patriotism are more likely to identify with nationalism. An empirical study has shown a blind tendency lack of criticalness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Chinese netizens; patriotism; nationalism; blindness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020-05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05

作者简介:吴亚博,女,安徽安庆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3-25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05.html

猜你喜欢
中国网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国网民爱视频7亿人网购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有关手机听歌的八个真相
中国网民大数据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