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探析

2015-03-20 11:55
关键词:培训基地专业发展

陈 芬 萍

(合肥学院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探析

陈 芬 萍

(合肥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以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现行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还存在同质化、短期性、外在式、粗放型等问题。加快推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效举措,需要在“五个统筹”与“五个更加”上理清思路,在资质准入、队伍建设、优化管理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培训基地

我国大规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起于“八五”期间,历经四个五年计划,已形成较为健全的培训体系,有效促进了中小学校长专业化。但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同质化、短期性、外在式和粗放型等问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承担中小学校长培训任务的培训基地专业化程度不高。本次试图从分析问题入手,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做些探究。

一、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同质化:培训针对性不强。现行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虽然已划分为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与专题培训四种类型和高中、初中、小学与幼儿园四个学段,但在实施中,一些地方和培训基地易于泛化培训对象,从项目设计到实际施训缺乏针对性,越是层级低的有时越明显。有的县采取上大课的方式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将几百人集中起来,请几个专家轮流作报告,看起来轰轰烈烈,实则效果有限。在一个类型、同一学段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群体性的培训有余,个性化的培训不足。一个校长在资格培训后再参加提高培训,若是到同一培训基地,多有似曾相识之感。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同质化问题,一如中小学校“千校一面”现象,无法适应校长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短期性:培训发展性不够。按照现行中小学校长管理体制,校长培训是由教育行政等部门主导进行的,具有较强的行政化。多年以来,习惯于把中小学校长当干部来管理的理念,于是全国大多省的培训中小学校长中心取名为省教育干训中心。在行政的推动下,中小学校长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政策层面和教育热难点问题,比较重眼前,有些“短平快”,难以根据中小学校长职业长远发展需要进行系统设计。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在施训中,往往限于培训当期,缺少训后的跟踪指导,不能为参训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3.外在式:培训实效性不好。参加中小学校长培训是校长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一些校长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培训的重要作用,存有“被培训”之感,不能主动融入、积极参与,而是 “人在曹营心在汉”,怎能学有所获?一些校长培训基地也是重理论轻实践、重讲座轻研讨、重培“知”轻训“能”,使得参训校长内化不够,甚至出现 “听起来激动,回去后不动”的现象。这种外在式的培训,只能停留在就培训谈培训阶段,无法转化为中小学校长改进办学治校的有效行为,使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大为打折。

4.粗放型:培训绩效性不高。在市、县级中小学校长培训层面,一定程度存在项目设计随意、培训内容简单、培训模式单一的现象,加之培训师资水平不高、培训管理不到位,使得校长培训比较粗放。一些教育管理部门习惯于开班讲讲话,结业发发证,缺乏过程管理与监督;一些培训基地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内容空泛、效果不佳;一些校长像蜻蜓点水,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甚至迟到、早退、旷课。

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的专业化建设不力,表现为:一是基地建设标准缺失,科学定位不够;二是基地硬件不硬,软件偏软;三是基地较为封闭,运作不太专业。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作为校长培训的主阵地,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基地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尤为重要。推进基地专业化建设,需要在基地设立上实现标准化,在培训实施上做到专业化,在培训管理上推行精细化。

1.在基地设立上,统筹开放多元、分类分层与资质认证,更加强化资质认证。中小学校长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需要按照“三个面向”的方针办学治校。教育的开放性,必然要求校长具有开放的理念、宽广的思路和创新的思维,同样对承担校长培训任务的基地设立也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因此,在基地设立上,需要面向社会开放,尽可能地吸引多方面资源参与培训,不能局限在教育系统,更不能搞地方保护。基地设立开放度的提高,必将促进基地建设的多元化,有助于引入竞争,推动基地建设的持续发展。

中小学校长队伍人数众多、分布面广,不同区域、学段、学校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在培训基地设立上应做到分类分层,合理定位。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体系,但在职责定位、培训分工、协作联动上不够明晰,存在交叉,缺少机制。在分层上,国家级基地应以培训名校长为主,省级基地应以培训高中校长为主,市级基地应为培训初中校长为主,县级基地应以培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为主;在纵向上,国家、省、市、县四级基地应梯度上升、互为支撑,形成有机整体;在横向上,同级基地应相互交流、资源共享、经验分享,实现合作双赢。

在开放多元、分类分层的基础上,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设立实行资质认证,从而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既有源头活水,又能有序流动,终将源远流长。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中小学校长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特别是最近出台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基地资质条件,实行定期认证,合格的予以注册登记,优秀的且符合上一级基地资质的及时给予升级,不合格的限期整改直至降级、取缔。

2.在培训需求上,统筹社会需要、学校需要与个人需要,更加关注个人需要。中小学校长培训需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社会需要,应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着眼于中小学校长的未来发展,设计校长培训目标和课程资源;二是中观层面的学校需求,应分析中小学校组织的目标、资源、管理、环境等因素,找出存在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三是微观层面的个人需要,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校校长的个人需要是不同的,同一校长在职前准备期、入职适应期、胜任成长期、超越成熟期和成就建树期不同阶段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应充分考虑参训校长的个人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培训。

按需施训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针对性的必由之路。需要统筹把握社会需要、学校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在社会需要上突出培训的方向性,在学校需要上突出培训的特色性,在个人需要上突出培训的实践性,使三者方向一致、互为补充、形成整体。 其中,更应关注校长的个人需要,这是校长学习、培训的原动力。关注校长的个人需要,就是基于校长个体的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项目,做到由通识性培训走向个性化培训,由预设性培训走向生成式培训,由基础性培训走向发展性培训,由配给式培训走向选学式培训。

3.在培训过程上,统筹训前调研、训中指导与训后服务,更加突出训后服务。现行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往往局限在培训的当期,前拓后展不够,训前调研弱化,训后服务虚化,致使培训作用难以发挥。实际上,中小学校长培训应是三段式,训前、训中、训后一体化,三者统筹好了,培训成效最优。

首先,做好训前调研。根据参训校长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来自中学还是小学,根据培训班次是资格班、提高班还是高研班,通过网络、电话、问卷等方式进行训前调查,全面了解参训校长及其所在学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梳理校长们的困惑和所需,提炼出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为设计培训方案、指导授课教师备课提供坚实的基础。

其次,做优训中指导。培训当期是中心环节,各基地自然而然去组织实施,问题是如何实现培训的最优化,这就需要培训中进行有效指导。宜多开展研讨式、体验式、案例式、论坛式、考察式教学,引导参训校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树立参训校长本身也是培训者的理念,搭建平台,加强他们相互交流,做到经验分享、共同提高。

第三,做实训后服务。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只是手段,关键在于其回校后的行为改进,因此需要强化训后服务,这在当前的校长培训中显得更为迫切、尤为重要。可以通过互联网、手机通讯、实地走访等方式,跟踪参训校长,指导其把所学理论转化为办学治校实践;也可以在完成基地集中培训后,要求参训校长回校进行一定时间的岗位研修,并通过做课题、写论文等方式提交,作为发放培训结业合格证书的条件之一。

4.在培训模式上,统筹问题为本、理实结合、研训一体,更加重视研训一体。目前制度化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有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三个层次,其中任职资格培训重点解决应知应会问题,帮助校长胜任岗位要求;提高培训重点解决更新知识、提升能力问题,帮助校长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高级研修重点解决提升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统领学校教育改革能力,帮助校长成为科研型、专家型校长。虽然培训层次不同、目标有异,但培训的落脚点是相同的,就是提高中小学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面对具体学校,面对现实问题,每一位参训的中小学校长最期盼的是掌握理论、解决问题、引领发展,因此,最有效的培训模式是问题为本、理实结合、研训一体。

问题为本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基本导向,必须直面学校改革发展和校长专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梳理成校长培训主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理实结合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方略,必须坚持学、思、做相结合,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双基地制”。研训一体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方向,必须注重校长培训和学校管理的理论研究以及校长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实现校长研训的一体化。

5.在培训管理上,统筹政府主导、项目驱动与绩效评估,更加注重绩效评估。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全员性、公益性和强制性特质,因此,该项工作需要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承担着中小学校长培训的主管责任,重点是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总体规划,二是落实中小学校长培训经费,三是组织校长调训任务,四是加强对培训基地的检查监督。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长培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由行政部门操作,需要发挥专家作用,因此采用项目驱动是个有效的办法。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公开培训项目,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遴选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最大限度地扩大培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上政府行政之手和市场机制之手能否协同推进中小学校长培训,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考核评价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对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进行绩效考评,既考核培训的组织方(教育行政部门),又考核培训的实施方(专业培训机构),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总结成效,查找问题,提出建议。考评结果与对教育行政部门评优评先挂钩,与对培训机构安排经费、项目挂钩。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严格准入,建设标准化的培训基地。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承担校长培训的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并全面负责该地区培训的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校长培训基地资格认定工作尚未全面实施。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格局多样、市场混乱的现状,明确校长培训基地的资质标准和准入制度是推进校长培训专业化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从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五个要素,从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明确了中小学校长的具体专业标准,要求各地将专业标准作为校长培训的主要依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参照《校长专业标准》精神和校长培训基地认定的相关理论,从基地设施建设、培训资源配置、培训师资结构、组织管理水平、培训运行机制、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确定不同层级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应具备的的资质标准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确保培训基地专业化水准,为有效实施校长专业化培训提供切实保障。

2.注重内化,构建高效化的培训体系。从本质上讲,任何学习、培训都是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也不例外,因此,需要从校长中来,到校长中去,促进校长不断内化。

一是在构建校长培训目标体系上,突出针对性。依据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校长发展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做到培训目标整体设计、科学分解、系统整合,形成前后关联、逐级递进、阶梯发展的培训目标体系[1]。

二是在构建校长培训课程体系上,突出自主性。培训应注重校长能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校长的职业角色、承担的工作任务及教育改革对校长发展的新要求是课程内容开发和组织的直接依据。培训基地在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避免单纯的“学科知识取向”,在强调课程核心领域,如校长组织管理能力、课程教学领导力等的基础上,需依据不同层级和类型校长职业需求和个性需求,开发一些以实践、问题为取向的模块化、菜单式、梯度式课程,激发校长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是在构建校长培训方式体系上,突出实践性。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培训方式,难以调动参训校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化的培训方式应注重研讨交流、实地考察、挂职研修、同伴互助等方式,引导校长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办学治校的实际行动。

3.专兼结合,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培训者作为培训的主体,只有具备了校长培训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才有可能实施专业化的培训。因此,建设专业化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推进培训基地专业化的关键。

首先,培训基地应有一支专兼结合、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省、市级培训基地应建立以专职教师为主体,省内外知名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一线优秀校长为补充的师资队伍,既能为本基地校长培训提供服务,也能发挥起辐射功能,为所在地区的县级培训基地服务。

其次,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基地的教师应是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实践家, 或是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家。省、市、县级培训基地应定期将专职教师送往知名高校或国家级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需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中小学挂职,全面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植根于中小学的实践之中,使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者。

最后,完善培训教师考核机制。培训基地可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专兼职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及时更换学员反映较差的教师,形成能进能出的动态考核机制,以保证培训质量。

4.整合资源,运用信息化的培训手段。为改变当前市、县级校长培训基地师资水平低、培训能力弱的状况,需要在整合培训资源和推进培训信息化上下功夫。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可在不改变相关单位建制的前提下,有效整合区域内校长培训基地、教研室、电教馆、电大等资源,形成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的现代校长学习与资源中心。另一方面,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托国家级校长培训基地,并联合省级校长培训基地的力量,共同研发校长远程培训平台和培训资源,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资源共享的校长远程培训网络。

5.跟踪问效,实施精细化的培训管理。中小学校长培训包括需求分析、项目设计、组织实施和绩效评估四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循环培训圈。培训绩效评估既是一轮培训圈的终点,又是新一轮培训圈的始点,使得培训形成一种呈现螺旋式上升形态的循环体系。通过强化绩效评估,跟踪问效,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推动培训基地专业化建设的同时,重点关注培训过程考核与培训结果使用,将校长参加培训与校长任用、晋级、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程振响.校长发展性培训的内涵与培训专业化构想[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0).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G6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163-04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40

作者简介:陈芬萍,女,安徽太湖人,合肥学院教育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5-03-26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40.html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专业发展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介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线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珠三角地区首家机器人焊接培训基地在珠海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