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德育
——来自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5-03-11 14:08柯新燕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第一中学311100
学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寿司馄饨班会课

柯新燕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第一中学 311100)

舌尖上的德育
——来自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柯新燕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第一中学 311100)

缺乏体验的“二手”德育,是苍白无力的。德育,不仅是修身,更是修心。它让学生明白的,除了为人的本色的善之人性,还有生活中的各种道理和那份淡定的生活态度。本文以美食班会为契机,在有限的空间、时间里,试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的舞台。

饺子 馄饨 寿司 合作 孝心本领

一、缘起

每周一次的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的班会无非就是以爱、责任、规矩、勤学等为主旨,以感人的新闻、文章、影视剧或身边的事例为主要素材,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以说教为主要形式来引导学生懂得为人之道。这种班会从现场看,德育的实效似乎很好,学生似乎也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其实,这种班会开多了,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一种德育疲劳,归根到底,它毕竟是间接的德育讲座,是“二手”的。

记得有一次,为了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激励他们好好学习,我特地播放了一部名为《暖春》的电影。当我在场时,学生清一色地坐好,静心地观看电影。可是,一见班主任不在,在观影的现场,有些学生根本不去理会感人的电影情节,而是埋头于手中的漫画、校园小说、明星杂志;有些学生则在低声讲话,时不时面露喜色,沉醉于私聊的快乐中;有些学生则手不释笔,忙于完成作业,真正观看影片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窗外,见到教室内的此番情景,我很生气地狠狠批评了那些不看电影的学生。事后,我静心反思了一番:其实,现在的学生,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没有经历过人生磨难,故而对影片中小女孩的苦难遭遇难以产生共鸣,难以流露出本色的感怀之情。再则,这部电影不是学生自己的选择,是班主任出于德育功利的需要强加给学生的,是学生被动观看的。所以,出现一些学生游离于电影之外的情景也就不足为奇。

这次失败的班会课,让我彻底明白:没有体验的德育是苍白无力的,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而体验,才是最好的德育之师。

由此看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宜变被动为主动,充分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积极向上的修身能量,充分发挥学生间相互影响、彼此监督、彼此约束的力量。这才是德育的正道所在。为此,我改变了传统的班会课模式,构建了一个重在学生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旨在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能够体验快乐的舌尖上的班会世界,即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

二、寓德育于美食,本色现真心,上善若水,为人之根

(一)一顿饺子宴,吃掉了“自私”,吃出了“人性”

深入初一新生,姑且不论上学迟到、上课讲话、抄袭作业、说谎、课后逗留于小店、与同学吵架等现象,单是自私、匮乏合作精神的个性缺陷,就足以令人心寒。而这些是人性层面的,是人之为仁、为人的根本。

要改变这些,单靠一番批评教育、苦口婆心的说教,很难奏效。再则,六年的小学生活,很多学生早已漠然于这种自私,早已意识到:犯了错误若能及时认错、态度良好,便可从容过关、继续犯错。那种单纯的说教式德育,不仅使班主任花费口舌的实效大打折扣,德育工作也显得很被动,而且治标不治本,难免有学生故伎重演。因为说教并不能激发出学生自我德行修正的主动性,不能引发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悔改,只是迫于班主任的威严,学生见机行事的作伪结果。

初一是班集体团队精神构建的重要时期,所以,班主任务必要剔除学生身上那种自私意识,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让他们懂得“七分想自己,三分想他人”的道理。

案例1:一顿饕餮的饺子宴

学生对于吃饺子可能无动于衷,但包饺子,个个都会满心激动。于是,我便和学生约定,以两个星期为期限,凡是能乐于助人者、团结同学者、关心他人者、善于合作者……都可以获取参加饺子宴的门票。

这两星期内,往常不绝于耳目的小打小闹,绝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常态,匿迹;唯我独享,不与你分毫的表现,消失。

经过公测,每个学生都拿下了参加饺子宴的门票,他们纷纷喜笑颜开,兴奋不已。

耐不住那一双双催促的眼神,我在黑板上写下了:“饺子皮,每人20张;饺子馅,每人一份,分量口味自定;碗筷,每人一副;所需调料,自备。”整个教室先是出奇的静,每人都拿出本子记着,接着就是兴奋的喧闹……

星期三,每个学生如约带来了饺子皮、饺子馅等,居然没有一个忘带的。由此看来,只要学生上心,就没有“忘记”可言。

下午班会课,几个男生主动要求去学校食堂的冰柜里取回饺子馅和皮,其余学生则各就各位,忙着拼桌子、扫地、铺一次性桌布、洗大托盘……几乎没有一个闲着的,此时他们早已忘记了“自私”为何物,正无意识地践行着“合作、互助”。

“童同学的陷全是榨菜,怎么吃呀?”

“和沈同学的搅拌一下,他肉多。”

“小不点的饺子馅韭菜太多了,不好吃……”

“王同学带的都是精肉,和她的混合不就刚刚好吗!”

“陈同学带的是甜的豆沙馅,我没吃过,不知道好不好吃,待会儿一定要尝尝。”

“哇,钟同学的馅真香,你妈炒好给你的吧,别忘了给我吃几个。”

……

“饺子怎么包呀,谁会呀……”

“陆小姐会包,瞧!像模像样的……”

“包得慢点,让我们看仔细了。”

每个学生的手指都不十分灵活地捏着饺子皮,一个个都是趴地将军。

“这饺子皮,粘不牢,边上蘸点水,好包很多。”

旁边的学生纷纷跟着做。

“谁还有饺子皮,给我几张……”

你缺我给,我少你分的说话声、叫喊声,弥漫着整个教室;你赞我包得好,我笑你包得丑的戏谑声,不绝于教室;忙拍照、抢镜头的兴奋声,四溢于教室……整个班级俨然成为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

包完饺子不分男女,每个人都主动端着放满饺子的大托盘,紧随教师后面,向食堂迈进。此时学生早已忘记了重量为何,纷纷沉浸在喜悦之中。

许久的等待之后,第一锅饺子出炉,力大的男生不由分说地就往教室里抬去,其余人忙着分享调料。

教师分着饺子,同学举着碗接,不管得到的多与少,大家都津津有味地吃,吃完了再要……

“太好吃了,我还要。”

“吃这饺子,满是惊喜,因为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的。”

“从小到大,从没有吃过像今天这么多的饺子,我吃了50多个。”

“回家,我不要吃晚饭了,替我爸省粮食,呵呵。”

“我再要几个,打包回去,给妈妈尝尝。”

……

一顿饺子宴可谓吃掉了自私,吃出了人性。其一,不计较:只要有条件,就贡献自己的饺子馅,贡献自己的力气;不在乎吃到饺子的多与少,不斤斤计较;不介意被人说“能吃”,开得起玩笑,本能地豁达。其二,懂合作:你抬不动,我帮着你;你缺调料,我分给你;我不会,跟你学;本能地互相帮衬,默契地合作。其三,懂体贴:不少学生在学校吃了饺子还不忘家里的父母,讨要打包袋打包回家。

人,因为自私而计较;因为不计较而豁达,因为合作互助,而践行了替别人着想的意识。

一顿饺子宴,让学生体验到了独木难已成舟的道理,体验到了与其独乐不如与众同乐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堂成功的德育教育。

(二)一份馄饨,送走了“懈怠”,迎来“孝心”

教师平日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讲“要努力学习,读书是为自己读,要孝敬父母……学生早已漠然,这就是言教之德育的悲哀。难道是学生的心已冷,无视学习和父母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激发出学生那深藏于心底的学习热情和拳拳孝心吗?

案例2:一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馄饨

倘若问学生什么时候是儿童节、圣诞节、情人节,无人不知;当问到什么时候是母亲节时,就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了。于是,我便和学生约定,让他们用自己的成绩为母亲赚取母亲节的礼物——馄饨。

具体标准是:母亲节前所有学科的单元测试成绩,取最好的那次,与自己的期中考试成绩相比较,看谁的成绩在进步,进步大的就多“赚”馄饨回去,只要有进步的就“赚”10个馄饨回去,因学习态度不端正,没进步或退步的就空手回家。

此令一出,学生面面相觑,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这块“石头”能否掀起“以勤学佳绩赚取馄饨”的浪潮。

等到几门学科单元成绩一出来,学生纷纷开始计较起自己的分数来,想多赚取些馄饨回去,祝贺妈妈“母亲节快乐”。

母亲节那天我买了6斤馄饨皮,4斤多的肉,在同事的帮助下,将所有馄饨皮包好,下午放学前,依学生成绩的进步情况,开始奖励“馄饨”。

“我只有10个,班长,你赚了多少个?”

班长把保鲜袋外面标有数目标的签给他看。

“猴子,你赚到馄饨了吗?”

“不知道,谁赚得最多?”

……

“别把馄饨挤成一团,回家就没办法吃了。”

“把袋子的口打开,摊开一点。”

有的学生在比较谁赚的多,想知道自己是胜还是败;有的学生,用一只手捧着馄饨回家,生怕它黏在一起;有的学生则静静地看着其他同学,觉得自己赚少了,不甘心……

晚上,家长纷纷发来了短信或留言:

“谢谢!我正吃着馄饨,享受着母亲节的快乐!您费心了,十分感谢!”

“吃了女儿赚回来的馄饨,心里的美意比馄饨更美,想不到可以吃女儿赚回来的食物。女儿长大了,懂事了。谢谢柯老师教导孩子们对父母的反哺。”

“母亲节,收到这样特别的礼物,我很惊喜,让老师费心了。”

“很意外,吃到了儿子赚回来的馄饨。”

……

一份特别的母亲节礼物——馄饨,送走了学生的懈怠,引出了学生的孝心,这里有两点。

其一,学生骨子里有要强之心。平日面对乏味的两点一线,学生总是易于懈怠,不是他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而是难以具备恒久的学习热情。因此不管家长、教师如何苦口婆心,学生还是难免对学习产生懈怠。但是,只要给学习调点颜色,学生骨子里的要强就会喷薄而出:课间抓紧时间做作业,不懂就问,饭后互相帮助背知识点……

一旦学生骨子里的要强心被挖掘出来,他们就会如大人般“肩负使命”,这就是他们最本真的能量。

其二,学生的孝心未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会自以为长大,对父母的一些教导不屑一顾,抑或公然反击,给人以不孝之表象。其实不然。在这次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和自己的过去——期中成绩较劲,铆着一股劲儿,想超越过去的自己,赚取更多的馄饨,回家孝敬母亲。这就是学生心底最淳朴的孝心,正彰显了学生身上天然去雕饰的纯美品质。

(三)一个个寿司,卷走了“浪费”,卷来了“生活本领”

如今的学生,大多是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过着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养尊处优的日子,自然他们无感于“节省”,一直尽兴于“消费”。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一次货真价实的“节省”体验,获得一次买东西“货比三家以求物美价廉”的生活体验呢?

案例3:一次物美价廉的“寿司”会

周五放学前,如往常一样我将下周三的班会内容写在黑板上:“做寿司,食材:包饭紫菜,1包;黄瓜,1根;火腿肠(或香肠等),若干;酱,自定;竹帘,人手1张;刀,一把;打包盒,一个。要求:货比三家,物美价廉。学生在本子上记下后,一下子炸开了锅,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

“这次买包饭紫菜,我要多跑几家店了,不到校门口那家韩国店买了,那里超贵的。”

“竹帘,到哪里买便宜点,回去问问妈妈。”

……

周一,在上交的班会本上,学生记下了自己此次购物的心得。

“星期六,我和王同学约好一起去买材料。我们坐公车到了大红鹰,在一楼逛来逛去,始终没找到竹帘。见售货员在那里,想去问又不好意思。最后还是我去问了,答案是没有。于是,我们又步行到沃尔玛。因为不知道竹帘的位置,所以到处乱逛。后来遇到了也来买东西的颖小姐,看见她购物车里的紫菜和竹帘,急忙和她一起去二楼。好便宜啊!买6张送一张,总共只要7块8,比寿司店里便宜了将近一半。”

“星期天,我和妈妈逛了很多超市和菜市场,发现每家超市便宜的东西都不一样,包饭紫菜,沃尔玛最便宜;肉松,小芳超市最便宜;酱,大红鹰最便宜。从这次买东西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买任何东西都要货比三家,这样就可以买到最实惠的东西。”

“虽然只是分到买黄瓜,但是也算费尽周折!我没去超市,那里的货太贵,又不新鲜。所以,我去了菜场。但是菜场很多啊,去哪里的菜场呢?最后,向街坊打听到二小那边的野菜场最便宜、最新鲜,因为都是农民伯伯自己种的,很新鲜。”

……

班会课上,学生一边交流着买东西的经验,一边手里忙着切黄瓜、卷寿司。有说有笑,有吃有玩,其乐融融。

在第二天上交的班会本上,学生这样写道:

“在电视上看别人做寿司如此简单、迅速、熟练,可是自己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第一个寿司不仅不均匀,而且还难以入口。不过,几经周折,总算做出了真正的寿司。”

“做寿司,要考虑饭量的多少,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在做的时候手套上最好沾点水,这样不易沾饭。同样,在切的时候,刀上也沾点水,就较容易切。看别人做寿司容易,自己动手却很难,真是吃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家长如是反馈:

“很意外,吃了一个,味道还不错,也很感动她能亲手做出来,同时也感谢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她知道了节约,做事情不容易。”

“我女儿会做寿司了,我们做家长的很惭愧,还不知道怎么做的。女儿自从上了初中学会了许多小本领,特别是这次做的寿司,味道真的不错,比店里买的还好吃,有空想请教一下女儿呢!”

“儿子居然会做寿司了,很高兴。尝了一个,味道也不比沃尔玛的差。我们在商量,双休日再让儿子做一次,让家里人也尝尝他的手艺。让老师费心了。”

……

这次做寿司,学生的收获不浅:

其一,学会了买东西货比三家,知道要节约了。

其二,拥有了一项生活本领和许多生活感悟。经历了亲自做寿司的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做寿司的原理和技巧,更是感悟到了“临渊羡鱼,易;退而结网,难”的生活道理,更懂得了去珍惜现在的拥有。

其三,让家长获得了新的骄傲。在目前分数第一的大环境下,家长也在向孩子追索分数,一时间,分数成了大家共同的唯一标签,而忽略了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而这种寿司会,冲破了成绩唯一的樊篱,在生活层面,展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让那些后进生的家长看到了新的希望,获得了新的骄傲。

三、美食班会、德育课堂上,人人都是骄子

美食班会创设出了德育的体验课堂,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放下了自私,体会到了合作、互助的快乐;让学生在集体同化中不甘示弱,共同努力,以自己的努力彰显出了心底那份本能的、久违的孝心;让学生切身体味到了“节省”的幸福感,感悟出凡事看似简单、实际却不简单的生活道理;更是让学生在自制美食的过程中学到了生活的本领,丰富了“学习——考试”这一无限循环的校园单曲,初次体验到了来校读书的别番寄托和快乐,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美好。

德育,不仅是对学生为人的思想品德的修正,让他们明白为人的本色光辉,更是对学生生活的乐趣、幸福感的引领,让他们明白生活无限好,酸甜苦辣咸,各有其精彩的道理,从而能够积极、阳光地去迎接生活。莘莘学子,背负着沉重的书包来学校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年后的生活,既然如此,身为班主任这一特殊角色的师者,就应该走出“应试——高分——重高——升学率”的局限,以更广阔的视域去引导学生。

如人的十个手指伸出有长有短一样,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缺。有的人擅长学习,有的人擅长运动,有的人古道热肠,有的人生活能力强……而人之所长总是在自己人生的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彰显着自我的价值:善学者,在象牙塔时代是骄子;热心者,在人际交往中是骄子;善生活者,在成年自立时期是骄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我们的学生,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骄子;在他们人生的不同时期,会发现骄子的格局时刻在变:曾经教师眼里的学习骄子,可能落寞,成了生活的低能儿;曾经教师眼里的后进生,可能“聚变”,成了生活中的佼佼者。

所以,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可以懈怠生活,败兴地生活,因为生活很公平,总会在时间熔炉的磨炼中,让每个人都获得生活的自信、尊严,体味到自我不可缺失的人生价值,体验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活的幸福感与坦然心态,挥写出大写的“人”字!

四、几点思考

(一)德育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

通过自制美食系列班会活动的实践,我深深地感觉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要立足于他们的生活实际,脱离生活的教育是空洞的,效果也是甚微的。为此,我们在选择德育内容时必须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现在在思考什么、做什么、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加有成效。我所实践的美食系列班会活动,就是抓住当下学生对美食的兴趣,实现了德育教育的任务。所以,我在今后班会课上还会进行类似的内容设计,以便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二)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除了政治课之外就要属班会课了,尤其是主题班会课。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进行知识传递、技能传授的主舞台,但是如何利用班会课以实现德育的相关目标与任务,应该值得我们教师认真思考与践行。实践证明,我们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在思想上更是如此。通过系列主题班会课,我们可以有效对学生开展心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

(三)班会课是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平台

通常而言,班主任的学生管理能力以及教育能力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班会课就是彰显班主任综合能力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将班主任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教育能力等一一体现出来。徐丽松教师在其发表的《班会课: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课 》一文中认为:“班会课活动是来源于德育工作实践的、集体性的研讨的实践活动,是新班主任要求自身发展的、自下而上的主动性活动。”①我非常赞同上述观点。对于班主任而言,德育工作是其日常教育活动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其得以集中体现的舞台便是我们每周都要进行的班会课。

综上所述,通过系列美食班会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对于德育实践中的相关技巧、要求也有了明确的体会,对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美食系列班会课仅仅是一次尝试,我认为要想做好初中学生的班主任工作,还需不断地去思考、设计及实践更多的德育之法。

注释:

①徐丽松.班会课: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课[J].读写算:教研版,2014(2).

[1]王玉.主题班会教育活动“系统化、规范化、课程化”的初步探索[J].知识经济,2013(4).

[2] 姚观峰.践行励志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1).

[3]梁岗.主题班会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4(6).

[4]王孜昱.主题班会对班级凝聚力的作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4(1).

[5]潘海生.班主任应该如何开好主题班会[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

[6]张民霞.“主题班会”的问题及思考[J].辽宁教育,2014(4).

[7]刘静.在班会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J].江苏教育报,2014(5).

[8]王景魁.开放性话题下班会活动主旨的控制[J].教育艺术,2014(3).

[9]陈时.班会课——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7).

[10]史召锋.主题班会融特色,德育创新谱新篇[J].课程教育研究,2014(5).

(责编 吴海婷)

猜你喜欢
寿司馄饨班会课
“花样”班会课
做寿司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旋转寿司
趣味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