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2015-03-11 01:37贾若祥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

贾若祥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贾若祥

自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实力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位列全国后五位,滑出经济增速合理区间。2015年前三季度,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速分别为2.7%、6.3%、5.5%,多项经济指标继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东北地区要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准确把握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继续在新常态下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发挥其对东北经济企稳回升的重要支撑作用。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东北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摇篮,在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也要看到,东北地区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需要较长一段时期才能逐步化解这些问题。

(一)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现状

1.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产业体系较为完善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体系较为完善,自我配套能力强,这几年结合国家的重大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形成了若干个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从东北地区工业销售产值区位熵来看,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包括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中,辽宁装备制造业涵盖了以机床和轴承为代表的基础类装备,以石化设备、重型矿山设备和输变电设备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专用装备,以船舶、汽车和机车为代表的交通运输类装备,具备较强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吉林省在交通装备、农业机械装备、光学精密机械、材料试验机、汽车专用模具、煤炭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好基础。黑龙江省在农用机械装备制造、动力装备制造、航天装备等领域具有很好基础。这些都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1 东北地区工业分行业销售产值区位熵

2.具备较好的科研基础,对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东北地区科研基础比较好,拥有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水力发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高压变电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北方)等科研支撑。东北地区的一重、长客、沈鼓、北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瓦轴等一批国有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对国家重大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高铁、水电、工程机械等产品将会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东北地区将会在这些方面发挥更大的支撑作用。

3.龙头企业优势突出,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

经过多年发展,东北地区在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在行内具有重要地位的龙头企业,并培育了一批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促进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和基地化发展。比如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沈阳机床、一重集团、瓦轴集团、哈电集团、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等,航空装备领域的沈飞集团、沈阳黎明、哈飞集团等,海洋工程领域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轨道交通设备领域的长客股份、大连机车等,围绕上述龙头企业,相关的配套企业在周边集聚,形成了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存在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等突出问题。东北地区科研资源比较密集,除了有众多的科研院校之外,大型国有企业大都拥有自己的科技研发机构,有相当数量的科技研发人才,但是政产学研之间衔接不紧密,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厚。

2.效率效益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但由于体制机制不活以及历史包袱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致使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整体效率效益不高,大部分工业行业的资金利税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还停留在量的扩张层面,发展方式比较粗放,集约型的发展方式尚未形成。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东北三省的工业增速持续下滑,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弱化,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进一步加剧了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回升的压力。

3.国有企业转型缓慢,民营经济活力不足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国有企业集中,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格外突出,尽管国家出台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其转型进程相对缓慢,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依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高度集中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呈现“大树底下难长草”的尴尬局面,而简政放权的滞缓又进一步压制了当地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思路

东北地区要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加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

(一)注重开拓国际市场,拓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

东北地区以装备制造业在国内产能相对饱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拓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在升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同时,促进其走出去。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在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的支持下,“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而随着东北地区轨道装备、动力设备、船舶装备、管道装备等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为其产品拓展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二)创新经营机制,促进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其提质增效。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相关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强强组合,打造行业巨人,共同打造知名品牌,通过开拓外部市场,减少内部过度竞争。同时,遵循装备制造业配套企业多的规律,促进装备制造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深化分工,密切合作,促进集群化发展。同时,通过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有市场潜力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

(三)提高创新驱动力,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不断提高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发挥创新驱动在推动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集中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密切融合发展,鼓励科研院所走进企业,支持企业培养壮大研发队伍。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关联度大,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优势非常突出,部分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专业化指数高,与国家的重大战略结合密切,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从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竞争力,形成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一)促进航空装备做大做强

东北地区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龙头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中沈飞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为一体的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具备各类干线、支线飞机大部件制造能力和通用飞机研制能力;沈阳黎明航发集团是我国第一家航空发动机生产企业,创下中国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多项第一,是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基地;哈飞集团是国家重要的航空骨干企业,是直升机、轻型多用途飞机、新支线客机的重要研发制造基地。东北地区要积极利用国家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政策机遇,依托上述重点龙头企业,主动与天津、上海等大飞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与深化分工,不断扩大下游市场,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时,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航空装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做大做强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东北地区在海洋工程设备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进入世界造船企业前五强,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要按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相关要求,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重点突破深海和远海装备的关键技术,并积极为渤海海底隧道工程开展前期技术储备,大力发展以服务国防安全为主要内容的海洋装备、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以海洋风能工程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以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装备为代表的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的产业化,积极培育潮流能、波浪能、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海洋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等相关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促进东北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促进轨道交通设备做大做强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的快速发展,为东北地区的轨道交通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此外,俄罗斯、印度、巴西、缅甸、美国、墨西哥、沙特等国家和地区陆续推出了轨道交通建设及设备更新换代计划,中国也在积极推进与东南亚、中亚、美洲、非洲等相关国家的铁路合作,“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亚投行的设立都为东北地区轨道交通设备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东北地区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长客股份是我国最大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大连机车是我国最大的内燃机车设计制造和出口基地,电力机车生产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东北地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国内外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趋势,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做大配套产业,培育高起点、专业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配套企业,不断推出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新产品。

(四)促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

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形成以装备制造业大中型企业为集聚核心的卫星型集群结构,衍生出一系列为之服务的各种类型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与产品配套的集群经济。凸显东北地区装备制造基地的产业特色,构建起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形成上、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相衔接、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聚集形态,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点状企业连接成产业链,把产业链编织成产业“板块”。首先,要积极整合装备制造业的优势资源,发展壮大核心和配套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纵向延伸,推进产业纵向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其次,随着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链条的延长及其规模的扩张促进关联产业和辅助产业发展。根据核心技术的内在关联(如工艺的衔接、技术同源以及技术的创新交叉)和相似性,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和相关产业进一步集聚,共同开展共性制造技术的研发攻关,例如嵌入式系统、成套设备集成、增材制造、虚拟制造、网络远程并行设计、产品数据管理等。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聚拢相关中小配套企业,加强其产业内部专业分工的弹性生产体系,同时,还要加强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的横向联结,将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对策措施

要结合国家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东北地区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东北振兴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扶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探索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优先支持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东北地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

(二)提高科技支持力度

要按照国家加大创新驱动的要求,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研发和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依托国家科技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对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科技支持力度。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构建最广泛的创新平台,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使创新资源配置更灵活、更精准,凝聚大众智慧,形成内脑与外脑结合、企业与个人协同的创新新格局。依托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骨干制造企业,统筹东北地区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通过科技金融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渠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研究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试点政策向东北地区推广,鼓励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方面探索试验。研究在东北地区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三)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组织和引导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骨干研发机构、制造企业、检验监测机构、用户单位等建立相关的产业联盟,鼓励相互持股和换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在科研开发、加工制造、市场营销、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引导“政、产、学、研、用”相融合,鼓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创新,推动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总装企业建立业务分包体系,培育合格的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推动“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联合构筑专利共享平台。促进关联产业联合发展,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适度超前建设智能化、大容量骨干传输网络,加快沈阳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依托哈尔滨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扩容中俄、中蒙跨境信息通道。支持东北地区开展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试点,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鼓励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企业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引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区外境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优化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创新型研发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项目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级专家,支持东北地区建设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推动大型企业向社会和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和检验检测设备,研究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创新企业百强试点工作。支持中科院与东北地区加强“院地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继续组织开展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院士专家科技咨询活动。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要对东北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对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予以倾斜。

(五)鼓励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东北地区的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成本上的优势十分明显,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使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带动更多配套产业发展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加强东北振兴与俄远东开发的衔接,启动中俄远东开发合作机制,推动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务实推进对韩、蒙、日、朝合作。扩大面向发达国家合作,探索国别产业园等灵活多样的合作新形式,建立中德政府间老工业基地振兴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中德两国在沈阳共建高端装备制造业园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防晒装备折起来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