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乐芬,祝 楠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中国经济安全:挑战与应对
林乐芬,祝楠
(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经济安全问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之一,且已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焦点所在。中国在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其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威胁也愈显突出。本文从中国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从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四方面对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家安全;中国经济安全;挑战;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无论是在哪一个社会阶段,安全问题一直是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最初的国家安全只是国家对威胁特别是外部威胁所做出反应的一种自卫本能。直到冷战结束,对国家安全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随着冷战的结束,使得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来保障国家安全的观念受到质疑。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使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降低,因此以军事、政治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理论逐渐淡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不仅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的结构和运行规则。国家间的交往互动不断加深,不同国家的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利益日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利益纠纷和矛盾并不能简单地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而更多地借助于政治、经济、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来加以化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影响,使得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随着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的增加,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共享灾难和共享危机,军事对峙、战争对抗愈发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国家安全所被赋予的涵义越来越深刻丰富,传统的军事、政治安全以不足以囊括新形势下的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向着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延展,不仅不再单独属于某个部门、某一国家的问题,而是需要政府多个部门、多个国家乃至全球共同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而在这其中,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让经济对于一国的发展以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起到了愈发重要的决定作用,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面对有限的市场和资源,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也随之加剧,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个主权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焦点所在。
经济全球化在使各国间的贸易、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关联性大为增强的同时,也使各国面临着日益增多的经济波动和经济风险,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和威胁,中国也不例外。中国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经济体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在市场与资源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经济体的竞争也错综复杂。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性衰退;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进一步给世界各国敲响了国家安全的警钟。
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尽管当前中国的安全正处于历史上一个较好的时期,但与周边一些大国以及东盟一些国家的利益矛盾和冲突有增无减,围绕政治安全、领土安全、海洋权益安全等方面的威胁与冲突将长期存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将日趋扩大,从国内经济自身恢复到深化体制改革,从国际收支平衡到国际金融稳定,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能源需求与利用,均都承受着巨大的外来压力和竞争。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维护中国经济安全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关系到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兴衰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诸多挑战时,中国需要加快探索积极措施来应对,从而构建起中国强大的经济安全体系,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日趋增多。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使得中国与外部的联系日趋紧密,国际国内安全环境的联通互动性增强,国家间相互交往增加,彼此依赖加深,经济风险也在国与国之间传递,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以及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后世界经济进入到漫长的复苏阶段,中国经济也放缓了增长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波动频繁,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胁与冲突也与日俱增,中国经济安全面临多方面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从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四方面展开分析。
(一)金融安全
全球化时代的经济相互依赖使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显得非常重要,经济问题往往会溢出到其他领域,从而影响国际安全格局的走向。金融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处于核心位置,对国家安全结构的影响极其重要。所谓的金融安全是一种状态,这是一个国家抵御外来冲击、保持金融秩序和体系运行和发展的状态。金融发展的安全以及对整体经济和政治安全起决定性作用。
1.作为经济大国更易受到来自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高于世界GDP增长率的水平,而且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逐年增加,中国在世界经济体中慢慢成长为一个经济大国。作为经济大国,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愈加重要,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不可忽视。然而,经济的壮大也带来更大的风险,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力同时,也受到世界经济带来的反作用力,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国际安全问题与国内经济安全问题的相互转化往往产生“蝴蝶效应”。自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世界经济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传导到各个国家内部,因而在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下,一国内部的经济问题和安全形势的恶化,可以说是一种必然会出现的情况。在经济传导机制中,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是影响国内安全的最重要的源头。因此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世界经济一蹶不振,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下滑、增长动力不足的现状。中国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且自2008年GDP增长率一直呈现下行趋势,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愈加深刻。
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改变的,其与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还将继续加深,美国等西方大国面对中国的崛起也不会放松对中国的持续施压。因此,中国面临的这种安全挑战既是无法回避的,也将是长期的。经济大国将要受到更多来自世界经济环境的压力与冲击,中国金融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与挑战。
2.储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需求缺乏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就业、住房、医疗、养老保险、教育等大力度改革措施的集中实施,居民对自己承担的改革成本和社会保障程度预期不明,收入和支出预期不确定性增大,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增强,消费意愿减少。1990年至2012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但是用于储蓄的资金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仍逐年升高;与此同时,长期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个人所得偏低,收入在不同阶层中分配不合理,低收入阶层消费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总体不断显现下降的趋势。储蓄投资缺口自1994年不断扩大,侧面反映出中国内部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严重不足,难以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构成了挑战与威胁。
3.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
跨境资本流动频繁,汇率的变动对全球经济走势的影响举足轻重,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废除原先盯住单一美元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状态。但是经济危机之后,美元迅速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被迫走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较窄,波动弹性不足,加之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期间大量释放流动性,因此在面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人民币被动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从国内实体经济的角度看,首先,人民币升值造成中国制造业与出口加工企业利润的下降;其次,由于美元不断贬值造成市场流动性大量流向大宗商品市场,进而推高大宗商品的价格,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不断提高;第三,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七年间人民币持续升值,造成国内众多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举借了廉价美元债务而没有锁定汇率风险,一旦人民币显著贬值,这些高美元负债的企业必将面临破产的危险,这都对实体经济构成了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人民币被动升值的影响范围,不仅局限在价格内涵,还会涉及到经济关系以及政治关系层面。连续多年的双顺差,使得中国大量资源和福利被西方发达国家所享用,而资本项目的顺差导致了外汇资本急剧增加,贸易顺差则是以牺牲国内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同时加重了贸易摩擦的产生。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4.消费需求依旧低迷,经济增长疲软
2001年到2013年十几年期间,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有所下降外,中国国内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相对于前一年处在上升阶段。
但是CPI总体保持在2%的水平上下波动,尤其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出现疲软态势,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14年上半年的CPI与PPI涨跌幅情况也清晰地显示出中国同比涨幅波动温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仍维持着负增长态势。低位徘徊的CPI、物价增速放缓反映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同时也反映出了国内消费需求低迷的现状,消费无法带动经济的增长。对于传统行业,国际市场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导致了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的持续负增长,显示出中国国内生产者市场需求同样疲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而难以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贸易安全
投资、出口与消费被认为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中国当前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的带动效应不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强势出口贸易和长期的贸易顺差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同时,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提高,经济增长更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影响,甚至经济发展的进程更容易被外来的不确定因素干扰甚至中断。国际贸易的摩擦一直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生并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关系日益深化,国际贸易摩擦的主体结构与客体结构均发生巨大变化,其表现形式也呈现出复杂化、常态化、隐蔽化等新的特征,贸易摩擦成为中国这一追赶型国家难以回避的严峻问题。
1.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升,2002年突破50%,2006年更是达到67%的高点,此后受中国经济转型、内外需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后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回落。从图5中的进口额、出口额变动情况可以看出,自2001年至2012年中国进口和出口总体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2009年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萎靡,外需缩减,中国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虽然2010年增长速度回升,但之后又在高位上下行。
中国持续快速增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特别是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固然与近年来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国际竞争力水平迅速提高有着很大关系,但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意味着中国经济的严重外部失衡。国内需求长期缺乏,外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中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进出口的超高增长(图1)以及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贸易更加容易受制于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同时,持续高增长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中国经济粗放增长方式面临的困境,产业结构转型还未完成,在产业生产的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低端环节,在自主科研和高新技术创新等方面相对滞后,从而形成中国产业发展对国际高新技术进口和集成技术的依赖,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经济安全隐患。
图1 中国进出口水平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2.持续增长的外资依存度加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图2中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变动趋势表明,除了2009年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国投资净流入有所下降外,中国FDI净流入呈现上升态势,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净流量也逐年增长,2011年FDI净流入上升至最高水平,达到2800亿美元。
图2 FDI净流入变动情况
总体看来,2001年至2012年中国FDI稳中有升,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净流入不断增加。从理论上说,一国的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于外资流入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均收入水平高、金融市场相对发达的经济体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国资金净流入,然而中国金融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一定的扭曲。正的储蓄投资缺口不断扩大,恶化了中国国内的投资效率,同时国内的资金在产业间流动受到金融体制和政府的干预,使得国内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的需求只能通过外国市场的资金流入来实现,外国直接投资数额逐年增加,直接拉高中国外资依存度,并导致了巨额的贸易顺差。更为严重的是,在国内已有大量储蓄资源沉淀的情况下,仍对外资直接引进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外资依存度。因此,当世界经济出现低迷和波动时,可能导致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金融体系的资金风险程度,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不确定性的危险。
3.汇率风险
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1950年代一直保持在1亿美元左右,1980年代有了明显的增加,在40亿美元上下浮动,在进入1990年代后外汇储备突破100亿美元,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1996年中国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随后中国外汇储备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0000亿美元,截止到2013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8213.15亿美元,相较于1990年中国外汇储备总量增加了343倍,外汇储备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外汇总量的增加反映中国的国际支付和对外投融资能力的增强,中国在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总额也不断攀升,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国央行的资产规模。但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安全造成隐患,在2010年中国首次披露外汇储备的分配比率中,中国大陆近2.5万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存底中,约有65%是美元资产,其余是26%的欧元、5%的英镑和3%的日圆,外汇储备中大量的美元资产暴露出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失衡。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中国净增持美国债685亿美元,增幅为5.95%。截至2013年5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达到1.3159万亿美元,首次突破1.3万亿美元关口,创下历史之最,7月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滑落至1.2773万亿美元,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约3.5万亿美元)的36.5%。一国大量地持有另一国的货币资产,势必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元迅速贬值,中国外汇储备中巨额的美元占有率导致外汇严重缩水。因此,在世界经济形势尚未恢复,汇率波动频繁的外部经济条件下,中国总量巨大、结构单一外汇储备使中国经济更易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从而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4.贸易摩擦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而经济摩擦与贸易战争无疑会对一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国家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扩大本国经济利益,除了利用市场关系手段外,还包括使用国家干预手段来达到目的。这就导致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争时有发生,从而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与其他国家间经济往来增多,因此贸易摩擦在所难免,也遭受了众多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反倾销、反补贴等制裁措施。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除此之外,反补贴、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问题也已经成为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付中国产品的方式。中国海关网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欧盟非食用消费品快速通报系统(RAPEX)共通报不合格产品2033例,同比增加了4.8%,服装、纺织品和服饰(547例,占27%)、玩具(429例,占21%)和电子电器(173例,8%)三类产品位列被通报产品前三位。2013年,通过欧盟RAPEX系统发布的所有通报中,有63.21%(1285例)的通报产品的原产地为中国,同比增长15.14%。2013年6月欧盟实行对华在欧光伏企业征收11.8%的反倾销税,并在此后准备升至47.6%。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中国的海外产业安全形式也比较严峻。
总的来说,反倾销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从宏观层面来讲,反倾销的调查必然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减少,对外贸易额也减少,中国的国际市场将受到强有力的冲击,严重危害了中国的贸易安全,使得中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贸易安全形势日趋恶化。
(三)能源安全
能源安全包含在战略资源安全内,通常指一国可以稳定而可靠地获得所需要的各种自然资源的一种状态,以满足国家生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求,而且资源供应保障应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能源安全涉及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稀缺资源。尤其像中国这种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对外部能源供应有着极大的依赖性。这些关键性能源在有些情况下会因为供应困难或供应中断,而导致一国国防体系和经济体系变得异常脆弱。
自2011年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原油对外依存度保持较高水平(表1),2011年至2013年均保持在55%以上水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在30%的水平上下浮动,反映出中国油气资源对外较高的依存度,2014年1月份发布的《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3年中国石油和原油消费分别达到4.98亿吨和4.8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增速较2012年下降2.8和1.7个百分点。天然气进口量达到530亿立方米,达到天然气总量的31.6%。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8.1%和31.6%,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而且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4%左右,达到5.18亿吨。石油和原油净进口量将分别达到3.04亿吨和2.98亿吨,较2013年增长5.3%和7.1%,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8.8%。
表1 中国油气资源进口情况
表1中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中国日益突出的能源安全问题。在自由竞争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能够保持资源的持续供应,是保持本国资源不受其他国家或者集团控制的能力。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伴随着国民经济以年均不低于7%的速度发展,石油的需求也以年均3%左右的速度增长,需求总量同国内石油生产总量存在着巨大差距,对石油的进口依存程度也在不断升高,一旦发生供应短缺或中断,将威胁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甚至导致经济链条断裂(陈雪英、魏里亚,2000)。作为能源需求大国,在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能源运输通道安全、能源战略储备等方面,中国面临的不利情况尚未根本改观,能源安全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四)产业安全
国家的经济安全不仅包含金融与贸易安全等宏观经济的运行状态,还包括微观层面的经济领域,产业安全则能够反映国家的微观经济的安全情况。产业安全涉及生产、销售以及消费等方面,具体指国家的产业部门应保持均衡协调发展,整体上能够保持国际竞争力,能够保障国内产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因此产业安全也是一国经济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跨国公司一直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参与在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虽然外资企业数量在中国的占比只有1%,但是其注册资本却占到了中国企业注册资本的13%。与其相对的是个体户,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占比达75%,然而注册资本的占比却只有2%。显而易见,外资企业在竞争力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产业安全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对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它们不断瓜分境内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发达经济体在国际分工深化和产业调整中,集中精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而将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这使中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在发达经济体构建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一直处于产业链低端,现有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被固化,导致中国被迫处于国际分工的低层次、低水平,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受到严重制约。
综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国的经济安全不仅仅受到国内经济的影响,同时受到来自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与挑战。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回暖阶段,中国经济安全受到的挑战涵盖金融安全、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与产业安全等方面。在金融安全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渐提升,相应的,世界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安全的溢出效应也愈发明显,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同时储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需求缺乏;人民币面临着被迫升值的处境,金融安全受到汇率风险的挑战,而且国内消费需求紧缩,经济增长疲软,也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一个内在威胁。在贸易安全方面,贸易依存度常年保持较高水平,而且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逐年增加,外资依存度也相应较高,加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总量巨大、结构单一的外汇储备使中国贸易更易受汇率影响进而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贸易战争更是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能源安全方面,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等油气资源的依存度居高不下,也使得中国经济安全更容易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等不稳定因素的冲击。产业安全方面,跨国公司的大量进入对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受到制约,中国产业安全受到了威胁。因此,在面对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更需要构建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体系来应对挑战与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必须立足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确立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国家安全观,并构建相应的国家安全战略,以有效应对来自国家安全方面的新挑战。
(一)建立新时期的国家安全观
1.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剧烈波动引起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的全面爆发,对各国的经济安全都构成了不小的冲击与挑战,金融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经济安全与否决定了一国的国家安全状态。2013年爆发的“斯诺登事件”更是让全球国家都高度重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立了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指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当前,中国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在新时期下,需要新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中国经济安全的未来发展方向。面临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挑战与威胁,我们必须扩展国家安全观的内涵,重视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安全观渗透在金融政策制定、多边外交、贸易往来、金融改革等多方面,通过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来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2.制定符合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需求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安全观的具体体现。针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结合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要制定符合维护国家安全需求的国家安全战略。作为正在上升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也正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环境,也需要拥有符合自身发展和安全需求的新的国家安全观与相应的国家安全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自身安全进行的全局性、宏观性的设计和安排。它的实施,决定着国家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自身安全和人的安全等层级上的效果和趋向,也会对国际安全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多重考察视角。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加快、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的新形势下,中国应当统筹把握国内国际大局,准确定位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使中国在金融安全、经济安全、能源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获得更为可靠的保障。在国内经济安全战略的理论层面上,应该继续坚持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促进产业内部的集成创新,拉动消费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一个稳定的金融发展体系。在对外经济安全战略理论层面上,中国应坚持和发展一贯奉行的多边合作的主张,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原则,并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在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贸易往来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和规则制定权,从而在多变复杂的世界经济环境中维护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
(二)建立中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对中国经济安全实行全方位保护
1.完善中国经济安全的监测指标体系
综上可见,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要建立中国多等级的经济安全监测体系,对国家经济安全设立不同级别的指标进而加强对中国经济安全的监测。在战略的内容层面上,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金融、外贸、科技、产业、能源等领域的安全,明确各个领域在国家经济安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针对不同的安全领域制定不同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措施,确定重点任务,更好地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国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见图3)。
图3 拟建中国经济安全监测指标体系
兼顾考虑中国经济、开放经济以及国内经济与开放经济的互动,建立一个由三个层次指标构成的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将中国经济安全量度体系作为一级指标来衡量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整体形势。针对国家经济安全所涵盖的金融安全、对外贸易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以及信息技术安全等方面设置二级监测指标,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安全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监测与控制。在二级指标下设覆盖范围更广泛的三级监测指标,从GDP总量与增长水平、外汇储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FDI占GDP比重、外贸结构安全度、外贸依存度、能源依存度、进出口综合集中度、进出口产品行业分布等指标综合测定中国经济安全状态。对中国经济安全状态实时监测,密切跟踪国内外商品和服务市场供求变化,及时准确地掌握可能出现的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隐患,充分把握评价各种因素紧急形态对经济安全的影响,对可能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以便迅速捕捉危机先兆,从而形成一个动态有序的国家经济安全监测体系。
2.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体系以及法律体系。
建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机构,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突发因素而产生被动局面,保障国家在应对国际威胁时处于安全境地,更好地应对当前国际安全结构变化带来的各种安全风险和挑战。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这标志中国安全新体制的建立,体现了外交与安全决策协调和实施能力的提升。专门的机构组织体系能够提升中国对经济安全问题的应对能力,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中国的周边经济安全事务以及国际法框架内的地区经济安全事务、全球经济安全事务。
同时,除了设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机构组织,要增强中国经济安全系数,还必须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相应的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的法律与法规,制定《反倾销法》、《反补贴法》以及《贸易和综合竞争综合法案》,充分运用著名的301条款、贸易法201条款、337条款,对于提高临时性补救和调整措施和外国侵犯性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采取的报复行为做出具体规定,并通过自主性制定贸易合作中的法律法规来争取更多的权益,从而保护自身的贸易安全。从结构和法律法规两方面完善中国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从而在面临经济安全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有专门的部门机构出面协调沟通。
(三)不断推进国内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强大的保障
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实基础(江涌,2007)。一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的稳定性,因此国家经济安全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坚实稳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发展国内经济实力,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是增强本国经济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和关键措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应具有积极进取的、综合的、整体的国家经济安全意识,并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
在经济发展方面,进一步推进金融的深化改革,借助危机之后国际资本流动的低潮期,以上海自贸区为平台逐步稳妥地开放金融市场和资本账户,树立自由金融的国际形象,放松政府对金融的管制,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将中国经济培养成自由、成熟的经济体,金融的崛起也间接提升了中国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在变化中的国际金融秩序中捍卫中国的金融利益和金融安全。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加强产业技术集成创新,从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解决中国企业生产中实际创新能力低与技术转化效率低的问题,减少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技术的独立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安全。
(四)加强与国际经济的融合,降低贸易经济安全风险
1.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实现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国际金融体系的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国际经济新形势,给中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但新旧金融秩序的交替过程将是漫长的,并充满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面对来自贸易和金融多方面的挑战,中国应逐步适应新的全球经济秩序,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从而为中国经济安全提供一个可持续的保障。通过寻求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与贸易合作,更多地争取参加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制定,这也是构建国家经济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能抵御经济全球化的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冲击,区域集团化将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中国大部分的商品贸易、资本流动以及其他资源要素流动发生在亚太地区,对中国来说,更多地参与这些区域的经济合作,可以为中国争取到更多的有利条件,为中国赢得一个稳定、有利的贸易往来环境。因此除了在国内夯实中国金融产业发展的基础之外,中国还需要在国际社会中通过一系列缜密的金融外交来逐步实施金融崛起的战略目标。中国要积极参与到亚太经济贸易区等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往来活动中,在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以及东盟“10+3”等地区性多边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在充分遵守国际准则和各种双边、多边协定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为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和维护提供合法的途径。要积极参与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构建稳定的新型大国关系,为贸易安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发达经济体虽然经济总体出现下滑,但是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仍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虽然中国的对外金融活动规模日益增大,但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影响力发挥和利益分配等多个方面都受制于金融大国。因此中国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就要与世界各个国家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双边以及多边的贸易往来和区域经济合作,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与多国建立稳定的贸易伙伴关系,从而构建一个平等、互利、和谐、稳定的对外贸易环境。
在与发达国家构建的新型大国关系中,重点就对华出口限制、贸易保护等方面加强磋商,扩大经贸合作的领域。中国在经济总量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意愿也有能力同美欧等
国家建立更加广泛的经贸关系,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正向的、友好的外部环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也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大国,在与新兴经济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加强区域经贸对话机制,加深新兴国家间经贸往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争取与其他新兴国家共同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获取更多的规则制定权,从而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争取更多贸易往来中的主动权,也将有利于中国维护自身的贸易安全,从而逐步减轻经贸往来中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威胁。
参考文献:
[1]余潇树.非传统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 Robert W.Beyond.War Jan’s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ecurity Pergamon Brassey’s International Defense Publishers. 1984.
[3] Charles Wolf,Neu C.R.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转引自The many faces of Asian security,by Sheldon W. Simon,The 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2001.
[4]马林,雷家骕.完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制度和机制框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5]陈卫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法律风险[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1).
[6]陈慧.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探讨[J].知识经济,2010,(15).
[7]董伟.对中国利用外资经济安全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8).
[8]秦嗣毅,胡根华.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分析与提升策略——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1,(5).
[责任编辑闫明]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LIN Le-fen & ZHU Nan
(School of Financ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Jiangsu, 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ic security has become major contents and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 as well as a major concern of all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terms of safeguarding national security. Along with China’s quickening its pace of integration in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hina is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pressing challenges and threats in terms of its economic secur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challenges in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including financial security, trade security, energy security and industrial security, this paper proposes responses for establishing economic security protection system of China.
Key words:national security; China’s economic security; challenges; economic security system
作者简介:林乐芬(1959-),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财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祝楠(1990-),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0-01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15)01-0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