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黎平
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及血脂分析
于黎平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脑梗死患者的应用价值及其血脂特征。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 并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76例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血脂相关指标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紊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彩色超声检查可直观﹑灵敏地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辅助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颈动脉超声;血脂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 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脑梗死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心源性栓子的脱落。而高脂血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 更有资料显示,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目前, 彩色超声检查以诊断率高﹑简便易行等优势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辅助检查之一。本研究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查联合血脂分析, 探讨二者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制定的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且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其中男41例, 女35例;年龄55~77岁, 平均年龄(64.37±6.64)岁;合并高血压52例,糖尿病37例, 冠心病28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76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3例, 女33例;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65.12±7.0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mindray DC-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5.0~10.0 MHz, 患者仰卧位, 颈部放松,头偏向检查对侧, 充分暴露颈部, 探头由胸锁乳突肌外缘向上依次扫描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部(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 显示颈动脉横切和纵切面, 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标准:1.0 mm≤IMT<1.5 mm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 1.5 mm 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并检测斑块部位﹑大小﹑性质﹑数量以及回声特征等。病理学分型按照回声特征分为软斑﹑硬斑﹑扁平斑和溃疡斑。
1.2.2 血脂水平检测 所有患者在清晨空腹时采集静脉血5 ml, 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其中包括血TC﹑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及分型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73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其中软斑48例﹑扁平斑16例﹑硬斑8例﹑溃疡斑1例, 总发生率96.05%;对照组中仅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且以扁平斑为主, 总发生率6.5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1 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病及分型情况比较[n(%), %]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TC TG HDL-C LDL-C对照组 76 4.41±0.32 1.52±0.22 1.30±0.28 2.85±0.88观察组 76 5.29±0.27a 3.36±0.48a 1.27±0.31 4.17±0.73a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脑梗死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4]。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 而颈部动脉是连接心﹑脑的主要动脉, 是最易累及的大血管之一。相关资料显示[5], 颈部血管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病情的不断加深,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稳定逐渐转化为易损﹑出血, 最终导致血栓或远端血管栓塞。因此, 早期准确检测并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并给予有效的临床干预治疗对于控制斑块发展以及脑梗死的预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颈动脉位置浅表, 应用超声检查时干扰少, 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的结构改变情况, 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观察其位置﹑性质﹑大小, 鉴别软﹑硬斑, 并按照其特征评估血管病变以及动脉血管狭窄程度, 提高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斑患者的检出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96.0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 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也发现软斑和扁平斑在脑梗死患者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最为常见, 共占84.21%, 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其他文献报道结果一致[6], 因此在临床上对于这两种斑块的识别和确定显得至关重要, 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相关的规范标准。
目前, 医学界普遍认为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血液中TC﹑TG等脂质沉积于动脉中膜, 以致局部组织的生化特性改变所致, 其中脂质沉积能力的强弱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徐荣等[7]的研究显示, 脑梗死患者血液TG﹑TC以及LDL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者。本次研究结果与资料一致。
综上所述,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直观﹑灵敏的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辅助医生评估斑块性质﹑病变程度, 具有诊断率高﹑无创伤﹑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与血脂检测联合应用, 可提高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 对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杨珊珊.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分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2):225-226.
[2]何慧疗, 黄品同, 王小同, 等.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0, 19(5): 389-392.
[3]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42-201.
[4]赵亮, 冯佩明, 胡亚军, 等. 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部血管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系统评价. 重庆医学, 2014, 43(13): 1628-1630.
[5]姚柳萍.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与脑梗塞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1):154-155.
[6]王长芳. 脑梗塞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440-441.
[7]徐荣, 尹小花, 徐炜新, 等. 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与血脂的相关性. 临床军医杂志, 2015, 43(5):499-501, 50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24
2015-08-06]
225300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