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龙伟
(榆林市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陕西 榆林719000)
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霍龙伟
(榆林市第一医院 神经外科,陕西 榆林719000)
摘要:目的探究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选取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观察组)和8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24 h、48 h以及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在明显低于大量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大量出血组在入院后48 h D-二聚体水平到达最高峰,小量出血组在入院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达到最高峰;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颅内出血量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889,P<0.001)。结论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液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也越长。因此,对于检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D-二聚体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D-二聚体;检测
(ChinJLabDiagn,2015,19:2026)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1]。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自发性出血,是常见的高凝性疾病,致死率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患者脑内的细小动脉由于高血压作用而发生动脉瘤、纤维素样坏死以及玻璃样变性等[2],若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则易导致血管破裂造成颅内出血,而血肿和其周围受伤脑组织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局部纤维凝血系统变化和脑血流量改变[3],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效果。D-二聚体是一种特异性降解物,通常由纤维蛋白单体先经过活化因子XIII交联,再由纤溶酶水解产生,D-二聚体升高提示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频繁,也是继发性纤溶症的一个特异性指标[4]。在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纤溶、抗凝和凝血系统保持着动态平衡,若患者颅内出血,则会机械性地压迫周围脑组织,促使脑组织损伤迅速释放组织因子,进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管破损处血栓形成[5]。此外,局部的血液凝血活性增强和血栓形成可激活机体的纤溶系统。由此可见,脑出血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纤溶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目前,D-二聚体的检测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梗塞性疾病、血栓、血凝病、妊娠、肝肾疾病、炎症以及术后等状态下机体纤溶功能评价。本次研究主要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提供临床治疗更多的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从我院神经内科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的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急性脑出血相关标准[6]。根据患者的CT影响,据算其颅内的出血量,并将其分为大量脑出血组(出血量≥30 ml)和小量脑出血组(出血量<30 ml),其中,大量脑出血组35例患者,小量出血组63例患者。9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女性37例,男性61例,年龄分布在52岁-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4±9.1)岁。从我院体检中心选取8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性32例,男性50例,年龄分布在53岁-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8±8.7)岁,两组经过检查均派出其他部位的出血性疾病以及血栓形成。将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如表1所示。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24 h、48 h以及72 h分别从肘静脉采血,在血液样品中分别加入2 ml枸缘酸钠抗凝(1∶9),再进行10 min 3 500 r/min离心,然后分离血浆测定D-二聚体。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3仪器材料
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D-二聚体质控品(Bio-Rad Laboratories,美国);AU581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美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判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急性脑出血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水平比较
入院时,三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在入院24 h、48 h以及72 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小量出血组血液标本中的D-二聚体水平在明显低于大量出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急性脑出血组与健康对照组不同时间段D-二聚体水平比较
注:-:无数据。
2.2小量出血组和大量出血组之间不同出血量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大量出血组在入院后48 h D-二聚体水平到达最高峰,小量出血组在入院后24 h D-二聚体水平达到最高峰。如图1所示。
图1 小量出血组和大量出血组之间不同出血量的
2.3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的相关关系分析
除入院时的监测数据外,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Spera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889,P<0.001)。
3讨论
脑出血,即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重疾病,且脑出血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致残率高。脑出血通常由于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导致[7],当血管破裂后,组织因子通过激发外源性凝血途径以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达到止血效果。脑出血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直接破坏作用、占位效应以及继发性脑损伤是患者影响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以及凝血级联反应时继发性脑损伤的主要原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是促炎因子[8],而D-二聚体和凝血酶-抗凝血酶III复合物是机体内继发性纤溶亢进和高凝状态的标志物,对于脑出血患者,上述因子的浓度均升高,参与脑损伤等病理生理过程[9]。
在各种启动因子的作用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原并将其转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并在钙离子以及VIIa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其在纤溶酶的作用下降解[10],而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作为降解产物中最小的片段,在机体内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有①调节肝脏纤维蛋白原的合成;②影响红细胞聚集;③刺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和尿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分泌;④干扰细胞合成某种功能蛋白,促使白细胞介素1α和白细胞介素1β释放;⑤与单核细胞相互作用,提高PAI-2抗原、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抑制淋巴细胞增生。由此可知,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与机体的炎症、纤溶以及血液凝固等一系列过程密切相关[11]。
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升高的原因可能为:①脑组织中富含组织凝血活酶,当颅内出血时,脑组织中的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血循环中,进而通过激活VII因子而触发外源性凝血途径,使得凝血酶被激活,纤维蛋白原最终变成交联的纤维蛋白多聚体,继而导致纤溶系统异常[12];②当机体脑部血管受到损伤后,血小板可通过自身表面所表达的糖蛋白受体并借助某些桥连物质粘附内皮下胶原微纤维,此外,由于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第III因子释放,进而激活凝血酶,使得局部血液发生凝固,导致纤溶系统异常,D-二聚体升高;③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由于长期受到高血压影响而受到损伤[13]。当内皮细胞受到损害时,纤维蛋白原、因子V以及组织因子等进入血液,导致局部的纤维蛋白网形成和凝血系统激活,血液发生凝固,继而大量的纤溶酶原吸附于纤维蛋白网上,在尿激酶型溶酶原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作用下,激活成纤溶酶,导致纤维蛋白发生溶解,进而D-二聚体水平升高[14]。由此可见,若在急性期能够及时方便地检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则在临床治疗上提供极具意义的指导作用,促进和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情况。在健康人群的外周血中,D-二聚体水平很低,若其显著升高,提示机体纤溶系统和凝血系统的双重激活,反映出机体内凝血酶生成增多和纤溶活性增强。颅内出血后,机体血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血清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诊断脑出血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判断脑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此外,临床上,D-二聚体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重症肝炎、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测,肾病综合症、肝硬化、重症肝炎、白血病早期识别、恶性肿瘤、肾移植手术后溶栓治疗评估,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评估等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且D-二聚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检测准确快捷,且成本较低,在临床上具有长远的应用前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入院第一时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不明显,在经过保守治疗后24 h,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但小量脑出血组患者血液样本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大量脑出血组。经过分析脑出血组不同出血量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趋势发现,入院后24 h,小量脑出血组患者血液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到达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入院后48 h,大量脑出血组患者血液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下降,由此发现,相比较于小量脑出血组,大量脑出血组患者血液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处于高水平状态持续时间更长,这提示对于大量脑出血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异常状态持续时间更长,可导致其脑出血状况进一步恶化。我们可通过动态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来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走向,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Spera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889,P<0.001),即随着急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出血量的不断增加,其血液中D-二聚体水平也不断升高。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脑出血早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诊断价值不大,但在24 h后,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明显,且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医生可通过监测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及时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Wang Y,Wu H,Jia Q,et al.Decreased uric acid levels correlate with poor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but not in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he official journal of National Stroke Association,2014,23(3):469.
[2]Sakamoto Y,Koga M,Yamagami H,et al.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fter intravenous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hyper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The stroke acute management with urgent risk-factor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tudy[J].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2013,44(7):1846.
[3]赵熹君,闫彧,郭维伦,等.D-二聚体检测在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2013,8(10):1492.
[4]葛华,庄晓荣,徐中银,等.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及D-二聚体量与血肿扩大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647.
[5]Dowlatshahi D,Wasserman JK,Momoli F,et al.Evoluti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spot sign is consistent with a site of active hemorrhage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A Journal of Cerebral Circulation,2014,45(1):277.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7]周志武,周静,张海琴,等.血浆D-二聚体在高血压脑出血变化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9:1234.
[8]Goldenberg NA,Jenkins S,Jack J,et al.Arteriopathy,D-Dimer,and risk of poor neurologic outcome in childhood-onset arterial ischemic stroke[J].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3,162(5):1041.
[9]李芳芳,罗丹,谢鹏,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423.
[10]Kuwashiro T,Toyoda K,Oyama N,et al.High plasma D-dimer is a marker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acute stroke[J].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2,21(3):205.
[11]Vossen JA,Albrektson J,Sensarma A,et al.Clinical usefulness of adjusted D-dimer cut-off values to exclude pulmonary embolism in a community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patient population[J].Acta Radiologica,2012,53(7):765.
[12]高玉芳,赵联营,王敏,等.血浆 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6:721.
[13]张景伟.血浆大内皮素1与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出血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14,33:3926.
[14]牛牧,柯开富.D-二聚体水平对自发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5,41(4):399.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severity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HUOLong-wei.(DepartmentofNeurosurgery,YulinFirstHospitalofShaanxiProvince,Yulin719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correlation of plasma D-dimer and severity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98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observation group) and 82 healthy individuals (control group) were chosen from our hospital,and their levels of plasma D-dimer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dimer level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t 24 h,48 h and 72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P<0.001),while compared with the mas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the D-dimer level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24 h,48 h and 72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P<0.001).The level of D-dimer of the mas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reached the peak at 48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while the level of D-dimer of the small cerebral hemorrhage group reached the peak at 24 h of staying in the hospital.Intracranial hemorrhage volum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ion with D-dimer(r=0.889,P<0.001).Conclusionthe level of D-dimer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healthy people,and the more the hemorrhage volume,the longer high D-dimer level lasts.Therefore,for monitoring the condi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detection of D-dimer is significant.
Key words: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D-dimer;detection
(收稿日期:2015-04-17)
作者简介:霍龙伟(1980-),男,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外科。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章编号:1007-4287(2015)12-2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