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与进展**

2015-03-11 07:56杨军辉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内述评

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与进展**

[引用格式]Yang JH.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es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J].Tourism Forum,2015,8(4):51-58.[杨军辉.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与进展[J].旅游论坛,2015,8(4):51-58.]

杨军辉1,2

(1.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710127;2.广西师范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摘要]为促进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快速、深度发展,在此对既有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展望。由研究文献与项目数量统计表明,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具有“起步晚、成果少、国家基金立项少、科研力量较弱、科研人员与关注区域分布集中”等特征。研究内容分析表明:①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主题集中于基础理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产品开发和旅游效应等5个方面;②当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尚处实践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并存在研究视角微观、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③今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问题,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区域、多民族、多阶段旅游村寨比较研究,并关注民族村寨旅游的独特性问题。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述评;国内

民族村寨旅游,全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是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的交叉旅游方式,是以少数民族村寨为旅游目的地,以体验少数民族文化和欣赏乡村自然景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于21世纪,如贵州省仅“十一五”期间就推出3 000多个民族旅游自然村寨①。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脆弱性产业,民族村寨一旦进行旅游开发,必将对整个村寨及所处区域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产生深远甚至不可逆的影响,增加村寨及区域的发展风险。而当前国内民族旅游村寨又具有分布广、数量多、增长快、涉及民族多、人口多等特点,所以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发展,进而有效规避潜在风险。为促进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理论研究快速、深度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村寨旅游实践,在此对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并探究当前研究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一、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包括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文献与国家立项研究课题。其中,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源于中国知网1978-2013年所收录的期刊论文和博硕士学位论文,共计259篇(期刊论文217篇,学位论文42篇);民族村寨旅游相关国家立项研究课题信息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的课题立项数据库,截至2013年底共立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自然基金”)3项。

(二)研究特征

1.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起步晚、成果少

国内最早民族村寨旅游系统研究文献为罗永常[1]于2003年发表于《贵州民族研究》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而学位论文则为2003年贵州师范大学高红艳[2]的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对比国内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时序,民族村寨旅游理论研究滞后于旅游发展实践。

在研究成果数量方面,截至2013年底,共有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期刊论文217篇(其中核心期刊及CSSCI期刊论文99篇)、学位论文42篇(表1)。相比其他旅游活动研究(如乡村旅游研究),其研究成果明显偏少;另外,既有研究成果发表年度多集中于2007年之后。统计表明,2008-2013年共发表期刊论文181篇、学位论文37篇,分别占相应研究成果的83.41%和88.1%。在此,依据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变化,可将既有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即2003-2007年为萌芽阶段,2008至今则处于起步阶段。

表1 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文献统计

*核心期刊包括北大中文核心与南大核心(CSSCI)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检索结果分析、统计后绘制。

2.国家基金立项少、科研力量较弱

民族村寨旅游相关国家级研究课题最早获批于2007年,分别是吴忠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居民满意度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以桂黔湘边区为例》(项目批准号:07BMZ036)、陈志永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7CMZ014)和黄萍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南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文化失忆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号:07XMZ027)。而2009年立项,左冰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地区项目《权利视野下少数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利益协调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70963016)是最早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项目。

自2007年至2013年底,先后共有13项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基金立项支持(表2)。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资助10项,国家自然基金资助3项。由此表明,目前国家基金对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资助力度较小,现有国家级课题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为主;从国家基金具体资助项目类别来看,青年项目和西部(或地区)项目分别为5项,各占总资助量的38.5%,一般项目3项,占总资助量的23%,目前尚无重点项目资助。由此说明,目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研究存在国家科研政策倾斜和研究队伍年轻化等特点。综合上述国家基金立项情况可以认为,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人员整体科研力量较弱。

表2 民族村寨旅游相关国家基金项目统计 单位(项)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检索结果分析、统计后绘制。

3.科研人员与关注区域分布集中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特点,但既有研究仅关注主要民族聚居区。在163个案例研究文献中,共涉及14个省份,而其中又以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份为主,以上述三省为案例地的研究占全部案例研究的83.44%(表3);另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科研人员也以贵州、广西、云南等省份的高校学者为主,其研究成果多发表于国内民族类研究期刊,如《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等。

表3 “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主要案例地分布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检索结果分析、统计后绘制。

二、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

综览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民族村寨旅游基础理论研究、旅游者研究、旅游地居民研究、产品开发研究、旅游效应研究等方面(图1)。

资料来源:作者分析后绘制。图1 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主题分布

(一)基础理论研究

1.民族旅游村寨文化方面

民族文化在民族旅游村寨中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3]。一方面,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本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4-5],并决定居民参与旅游的态度、交易费用及旅游制度的实现与维持[6];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3]58。面对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学者研究认为,由于民族村寨文化的天然产权归属于社区居民[7],东道主拥有自我决策的权利,且文化本身是不断变化的“流体”,因而旅游并非是民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8-9],但也应通过反思行动干预等方式促进民族文化传承[10]。

2.民族村寨旅游影响因素方面

黄亮[11]认为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受村寨、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多个因素影响,孙美璆等[12]则认为偶然性机遇、政府推动、现行可选的旅游制度、村寨文化内涵与规模等多因素的有效组合是部分民族旅游村寨成功的原因,而吴昌良等[13]研究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部(资源、政府、村民等)与外部(营销、政策环境等)两方面。

3.民族村寨旅游利益主体方面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认为,旅游者、社区居民、地方政府、管委会、外来投资商等均是民族村寨旅游中的利益主体,但目前各利益主体间缺乏利益制衡与协调机制[14],致使各利益主体间矛盾冲突产生,如村民之间、村民与旅游开发商之间、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旅游开发商与基层政府之间等[15]。而陈志永[16]认为,虽然各利益主体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目前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关系已趋于模糊,因而继续探讨各利益主体意义不大,今后应关注如何实现各主体利益最优与可持续发展。

4.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

虽然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但如何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龚娜[17]从宏观层面分析认为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关系,而何明[3]58则从具体层面认为关键在于调和与平衡政府、民间组织、企业三者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的不同意识与诉求,并获得文化持有者的认同与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认可。

(二)旅游者研究

旅游者是旅游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者却关注较少。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者体验与满意度、旅游者偏好两方面。

1.旅游者体验与满意度方面

现有旅游者体验与满意度研究主要侧重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在评价体系构建方面,赵艳林[18]开发了由保证性、可靠性等8个维度组成的中国情境下的民族村寨游客服务质量感知测量量表。钟洁[19]则从享受自然风光、结交新朋友等6个维度评价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在影响因素方面,张河清等[20]认为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体验与满意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钟洁[21]认为,除以上景区自身因素以外,游客自身的个体能力水平(如方向感、地图使用能力等)也影响其体验质量。

2.旅游者偏好方面

旅游者偏好不仅关系到旅游者自身的体验质量与满意度,也关系到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民族村寨旅游属于文化旅游,因而其旅游者偏好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王汝辉[22]等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村寨游客留言发现,民族村寨游客多为成熟的旅游者,对人文资源偏好明显高于自然资源,且偏好村寨文化的真实性。

(三)旅游地居民研究

社区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天然产权人和旅游吸引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社区居民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旅游地居民研究主要从社区参与、影响感知和态度等方面展开。

1.社区参与方面

民族村寨的非物质文化内化于居民“活化”载体上,根植于居民的思想态度与言行举止中,因而社区居民参与村寨旅游开发是人力资本产权的内在要求[7]559。而有效的社区参与有利于村寨居民利益的保障,有利于居民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23],有利于游客体验提升和村寨全面、可持续发展[24]。社区居民可通过直接参与(如旅游决策、饮食与住宿服务、文娱表演等)与间接参与(如景观营造、产业互动等)两种方式参与村寨旅游开发[25]。而社区参与度可通过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四维指标体系进行评价[26]。但当前居民社区参与出现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项目论证阶段的缺位、项目实施阶段的越位和项目遇到困难时的失位等多个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开发商、村民和政府三者的准确定位与和谐沟通[27,28]。刘韫[29]认为社区参与不足是制约民族村寨旅游深度发展的瓶颈。

2.居民影响感知方面

现代旅游业与传统民族村寨的结合,势必会对村寨居民产生诸多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居民的经济收入方面,还影响居民交际、认知能力和村寨归属感[30]。目前村寨居民对旅游业的影响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居民增权感知方面。增权理论源于社会学,主要是从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等4个维度展开评价。现有研究表明,村寨居民对增权感知的强弱依次为心理增权、社会增权、政治增权和经济增权,而感知效应表现为经济增权、心理增权和社会去权、政治去权[31-32]。另外,居民增权感知存在空间差异和人口学特征差异。增权感知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感知强度由核心区向过渡区、外围区依次递减,呈地域衰减规律[33];而增权感知的人口学特征差异则表现为女性强于男性、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强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31~40岁村民增权感知最强而20岁以下村民增权感知最弱[31]177。

3.村寨居民态度方面

道克西认为旅游地居民对旅游业的态度转变存在愉快、冷漠、恼怒和敌视等4个阶段[34],而社区居民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态度主要受个人对旅游经济的依赖程度、与旅游者接触的程度、社区归属感与年龄等因素影响[35]。当前,对村寨旅游持积极、热情态度的居民大多是从事旅游业的居民,而未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则对此是一种冷漠态度,这种冷漠并非经历“热情”阶段之后的冷漠,而是未分享到利益成果所表现出的不满与不屑[36];另外,国内也有个别旅游地,如傣族园,居民对村寨旅游的态度已经历了“开发之初的愉悦”和“中期的冷静”,现已进入了“冷淡和愤怒”阶段[37]。

(四)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1.旅游新产品设计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应包含民族村寨景观产品、社区参与型旅游产品、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民族文化教育产品、民族休闲运动产品等[19]100。但目前民族村寨旅游产品大都以观光旅游为主,今后应在民族特色文化基础上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如深度开发以村寨农耕文化、体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核心的参与、娱乐型旅游产品等[38-39]。而在旅游新产品设计时,首先应从民族村寨自然生态与田园风光、有形民族文化、过程性或事件性民族文化、无形民族文化等4个方面分析村寨旅游资源,然后通过主题提炼、形象塑造等系列程序开发设计民族村寨旅游新产品[40]。

2.旅游开发模式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传统开发模式主要为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文化生态村等[11]3,其开发主体主要为政府或企业。由于传统开发模式中忽视了村寨旅游资源的所有者或承载体——居民的利益,且割裂了民族文化与生存环境的关联,因而学者们提出多赢开发模式,如CCTV模式(即Conservancy, Company, Topic, Village)[41]、5C模式(即Culture, Company,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Concord)[42]、“前台-后台”模式(即前台民族文化展演、后台民族文化传承、中间隔离缓冲)[43]等。上述开发模式针对具体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也存在模式死板、普适性不强等问题[16]。

3.旅游规划与营销方面

相比其他旅游地规划,民族村寨旅游规划有其独特之处,如民族村寨旅游规划应以文脉为依据并注重社区与居民的参与[44]。在旅游营销方面,民族旅游村寨与其他旅游地的营销方式大体相似,如商标保护、品牌营销、事件营销等[45]。只是民族旅游村寨在旅游营销中应注重突出村寨的独特之处,如环境、文化的原生态等特点。

(五)旅游效应研究

相比其他旅游类型,民族村寨旅游的经济效应并无特殊之处,因而学者较少关注。既有旅游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与社会效应两方面。

1.旅游环境效应方面

旅游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和人文环境效应。国内民族村寨大都分布于自然环境条件脆弱的地区,且处于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之下,因而当民族村寨与旅游业结合时,旅游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和旅游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等引发民族旅游村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失调,一系列的旅游环境效应逐步显现,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建筑污染、景观城市化等[46]。

2.旅游社会文化效应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是对民族文化载体——人的影响,其影响缓慢而隐蔽,但影响层次更深、影响更久远,关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目前民族村寨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民族文化商品化与庸俗化[47],如民族文化中的宗教活动由本源的“娱神”目的转为现代的“娱人”目的;(2)居民思想意识趋于现代化,如居民商品意识增强、女性地位提升、人际关系经济化等[48];(3)村寨空间扩展与职能转化,此处空间既包括自然、行政、经济等物化空间,也包括社会、文化等隐形空间[49]。另外,村寨公共空间职能也由原情感与信息交流职能转变为旅游者消费地方文化、村寨居民了解与接纳外来文化的窗口[50]。

三、述评与展望

基于上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特征与研究进展分析,从旅游研究阶段、研究视角与方法、研究内容等3个方面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述评基础上对民族村寨旅游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研究阶段:实践应用研究初期

一般而言,新的研究领域往往要经历基础理论探索研究阶段、实践应用研究阶段和拓展提升研究阶段等多个发展阶段。从既有研究文献来看,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范畴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也拓展到与案例地相结合的实践应用研究,且实践应用研究文献数量众多。但由于起步晚、关注少,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诸多基础性理论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如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机理问题、民族旅游村寨的民族文化补偿问题等。可以说,目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仅仅是其他旅游地研究基础上的新领域拓展,且是实践应用研究的拓展,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理论探索工作尚未取得实质性进步。据此可以判定,目前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尚处于实践应用研究的初级阶段,今后仍需深度探索民族村寨旅游基础理论问题,方可有效指导国内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实践。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视角微观、方法定性

目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视角普遍比较微观,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案例对象以单体村寨为主,较少进行跨区域、多民族旅游村寨比较研究。由于单体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条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研究结论也必然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因而结论的普适性或深度有限。另外,由于研究中仅着眼于单体村寨,所得结论也不一定客观、真实。而跨区域、多民族旅游村寨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民族旅游村寨共性问题的探讨,也有利于从本质、内涵方面深层剖析、真实认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2)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较少涉及村寨自然环境与区域旅游环境。诚然,民族旅游村寨是依托民族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旅游地,但民族村寨旅游却不仅仅是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优美的自然景观也是非常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如广西龙脊平安壮寨)。同时,区域旅游环境的状况也关系到民族旅游村寨的发展与壮大,但目前研究中却较少涉及。(3)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仅关注成熟型民族旅游村寨。虽然成熟型民族旅游村寨研究对其他阶段民族旅游村寨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起步型或衰退型民族旅游村寨研究却更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关注起步型、衰退型民族旅游村寨,不仅有利于从民族旅游村寨不同发展阶段全面、系统、客观地认识旅游发展问题,也有利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体系的完善。

在研究方法方面,目前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综览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文献,定性研究文献比比皆是。目前,定性研究方法的过多使用已制约了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发展。譬如,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社区参与研究即以定性研究为主,致使社区参与研究虽颇受关注但却难有较大突破。如在当前定性研究基础上融入定量研究方法,定量评估社区参与中“度”的问题,即可将社区参与研究引入更深层面。因而,在今后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应注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以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科学化。

(三)研究内容:体系未健全且深度有限

由研究进展分析可知,目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已涉及基础理论、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效应等多个主题,初步形成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体系(如图1所示)。但当前研究中仍存在诸多空白,如民族村寨旅游企业研究、民族旅游村寨容量研究等。因而可以判定,目前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体系尚未健全且研究深度有限,仍存在较大研究空间。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今后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行适度展望。

1.理论研究方面

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需要相关理论为基础,如国外学者在民族社区居民旅游感知研究中,往往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社会承载力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表征理论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相关理论而展开。虽然目前部分国内学者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也借鉴了一些其他学科理论(如利益相关者理论、增权理论等),但总体而言,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理论基础仍很薄弱。鉴于旅游学交叉学科的特点,今后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应结合实际研究需求,注重从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生物学甚至物理学等学科中借鉴成熟的理论作为本研究理论基础,如经济学中的“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地理学中的“空间分异理论”等,促进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全面发展。

2.实践应用研究方面

由于民族村寨自身的特殊性及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性,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关注重点也应不同于其他旅游地研究。譬如,国内民族旅游村寨大都分布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因而民族旅游村寨的交通条件、环境容量、经济容量、社会容量等问题也应予以重点关注;而民族村寨旅游的文化性,也使得民族村寨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者满意度与感知度、旅游者心理容量等不同于其他旅游地,民族村寨旅游企业的行为与运作模式等也必将与其他旅游地存在差异,这些内容均值得学者们重点关注。

注释:

①数据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2/10-13/4245494.shtml.

参考文献:

[1]Luo YC. A study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measures of tourism in the ethnic villag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03,23(2):102-107.[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3 (2):102-107.]

[2]Gao HY. A study on eco-cultural tourism and protection of minority culture in the Karst areas of Guizhou[D].Guiyang: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2003.[高红艳.贵州喀斯特地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 2003.]

[3]He M. The poly-logic of the pres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ultures: A case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and artistic performance in the minority villages[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8,40(1):58-64.[何明.当下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复调逻辑:基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与艺术展演实践的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1):58-64.]

[4]Tian M,Sa LS,Deng X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of the ethnic villages: Based on field studies on three ethnic villages in two provinces[J].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2,34(5):88-94.[田敏,撒露莎,邓小艳.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及传承比较研究:基于贵州、湖北两省三个民族旅游村寨的田野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5):88-94.]

[5]Xu YZ. Customs: The key poi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of ethnic villages[J]. Tourism Tribune, 2006,21(3):10.[徐永志.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21(3):10.]

[6]Wang R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al patterns on the conduction mechanism of the choice of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system: A case study on Moso community in Lugu Lake area[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42(3):136-142.[王汝辉.文化模式影响社区参与旅游制度选择的传导机制研究:以泸沽湖摩梭社区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3):136-142.]

[7]Wang RH. Study on the necessity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s' tourism: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property rights[J]. Tourism Forum,2009,2(4):559-562.[王汝辉.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理论的民族村寨居民参与旅游的必要性研究[J].旅游论坛,2009,2(4):559-562.]

[8]He JM. Thoughts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 in the outlying poverty-striken areas: An inspection with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Guizhou as the center[J]. Tourism Tribune,2010,25(2):59-65.[何景明.边远贫困地区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省思: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中心的考察[J].旅游学刊,2010,25(2):59-65.]

[9]Chen S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ociety change of ethnic village[J].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3,33(4):46-49.[陈思莲.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社会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4):46-49.]

[10]Wang XM. A study of reflect action roles on ethnic cultural continuity through an action project: A test drama named “The Miao Women of Jidao Village” in Guizhou Provinc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11,32(5):40-44. [王小梅.试论反思行动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以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5):40-44.]

[11]Huang L.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ethnic village: For example The Xishuangbanna Dai Park[D].Wuhu:Anhui Normal University,2007.[黄亮.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

[12]Sun MQ,Li TY. The "Government-led" minority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One-Thousand-Household Xijiang Miao Village: Model and causes[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12(4):14-18.[孙美璆,李天翼.西江千户苗寨“政府主导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模式及其成因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18.]

[13]Wu CL,Chen ZY,Ou ZX.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the national villages:Taking Zhaoxing Dong Village in Liping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Natural Science), 2008,19(3):48-53.[吴昌良,陈志永,欧正霞.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业持续发展因素综合分析:以黎平肇兴侗寨为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9(3):48-53.]

[14]Ren Y.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studie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o Sichuan Gutang Taoping Qiangzhai for exampl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13,34(2):112-115.[任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2):112-115.]

[15]Li Y. Analysis on interest conflict in tourist-communit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J].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2011(11):100-102.[李湮.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内部和外部利益冲突类型及根源分析[J].江苏商论,2011(11):100-102.]

[16]Chen ZY,Liang T,Wu YP. Several problems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villages[J].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2011(3):56-60.[陈志永,梁涛,吴亚平.关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3):56-60.]

[17]Gong N. Guizhou multi-national area village travel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search analyzes [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10,31(2):96-100.[龚娜.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96-100.]

[18]Zhao Y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t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2,39(4):151-159.[赵艳林.民族村寨游客服务质量感知量表的开发与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4):151-159.]

[19]Zhong J. 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in ethnic villages based o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quality: A case study of Dai Park,Xishuangbanna and Jiaju Tibetan Village,Sichuan Province[J]. Tourism Tribune,2012,27(8):95-103.[钟洁.基于游憩体验质量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优化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四川甲居藏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8):95-103.]

[20]Zhang HQ, Chen Y. Study on the authentic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villag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An investigation on Huangdu Dong ethic village in Tongdao of Hunan[J].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3,37(4):148-153.[张河清,陈韵.人类学视野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原真性研究:对湖南通道“皇都侗寨”的考察[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 (4):148-153.]

[21]Zhong J,Shen XJ. Study on quality of tourists' tourism experience in ethnic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Xishuangbanna Dai Park[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2010,26(4):362-364,371.[钟洁,沈兴菊.民族村寨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62-364,371.]

[22]Wang RH,Zhang Q,Zhao JM. On the tourists’preference of ethnic villages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J]. 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3,40(2):51-57.[王汝辉,张琼,赵吉明.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民族村寨游客偏好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0(2):51-57.]

[23]Liu W,Wang RH.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rights theory i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Taoping Qiang village in Lixian County[J]. Tourism Science,2008,22(2):63-68.[刘旺,王汝辉.文化权理论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省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旅游科学,2008,22(2):63-68.]

[24]Liao JH. The dilemma and governance path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50(11):2354-2357.[廖军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的困境及治理路径[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1):2354-2357.]

[25]Huang H. One elementary study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villages[D]. Kunming:Yunnan Normal University,2004.[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4.]

[26]Ye C,Li YN,Chen Z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essment on tourism of ethnic village based on community participatory research perspective[J]. Ecological Economy,2009(9):98-101.[叶春,李渊妮,陈志永.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J].生态经济,2009(9):98-101.]

[27]Li Q. Community autonomy an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thic culture in ethic villages tourism:Evidence from Lugu Lake in Yunnan and small village in Qinghai[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10,31(2): 106-112.[李强.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自主和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以云南泸沽湖与青海小庄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106-112.]

[28]Li TX. Study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Based on Dongzhai Jiang village of Guilin[J].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2010(5):72-75.[李天雪.社区参与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基于桂林市东宅江瑶寨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5):72-75.]

[29]Liu Y. Dilemma and choice:Research on the ethnic villages touris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J]. Qinghai Social Sciences,2008(2):133-135.[刘韫.困境与选择:民族村寨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8 (2):133-135.]

[30]Li XQ. On the study of villagers′ fellowship and social cognition in developed rural tourism minority nationality villages[J].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2010(1):184-188.[李星群.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村寨居民交际和社会认知能力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 (1):184-188.]

[31]Chen ZY,Wang HW,Li LJ. A study of villagers' perceptions on tourism empowerment in national minority[J]. Commercial Research,2010(9):173-178.[陈志永,王化伟,李乐京.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研究[J].商业研究,2010 (9):173-178.]

[32]Long M.Study on the empowerment effec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 development: Taking Sichuan Taoping Qiang Village as an example[J]. Agricultural Economy,2011(12):21-22.[龙梅.民族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增权效应研究:以四川桃坪羌寨为例[J].农业经济,2011(12):21-22.]

[33]Chen ZY,Yang GH,Chen JJ,et al.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tourism empowerment perception of ethnic village community residents: A case study of Xijiang Qianhu Miao Village in Guizhou[J]. Tropical Geography,2011,31(2):216-222.[陈志永,杨桂华,陈继军,等.少数民族村寨社区居民对旅游增权感知的空间分异研究: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热带地理,2011,31(2):216-222.]

[34]Wang L,Lu L. A study summary of the impact of the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of overseas resident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on tourism and its enlightenment[J]. Tourism Tribune,2005,20(3):87-93. [王莉,陆林.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5,20(3):87-93.]

[35]Xiang M.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 based on the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of community residents[D].Xi′a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2008.[向明.基于社区居民感知与态度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36]Wang J,Ma J. Thoughts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village in Guizhou:Fanpai Village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1,28(4):31-33.[王君,马静.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思考:以台江县反排村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31-33.]

[37]Li Y,Li XS,Guo L. Research on the change of villages' attitude and interest cognitive degree in Xishuangbanna Dai Park[J]. Jiangsu Commercial Forum,2011(8):120-122.[李湮,李雪松,郭峦.西双版纳傣族园村民的旅游态度演变和利益认知程度研究[J].江苏商论,2011 (8):120-122.]

[38]Yang Y, Liu QY. Discussion on farming culture of ethnic villages in Guizhou tourism[J].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7):234-235.[杨媛,刘庆友.基于农耕文化的贵州民族村寨旅游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34-235.]

[39]Feng HM.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ethnic minority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minority villages of Southeast Guizhou[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12,33(4):143-145.[冯红梅.论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体育文化的旅游开发[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4):143-145.]

[40]Luo YC. Tourist products design of national village based o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2011,39(13):7976-7978.[罗永常.基于体验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7976-7978.]

[41]Zhang HM, Teng J. CCTV: A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Taking Mengjinglai Village of Xishuangbanna an example[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06,26(3):97-103.[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3):97-103.]

[42]Liao JH. Innovation mod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village-5Cs Mode[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39(24):14884-14886.[廖军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5Cs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84-14886.]

[43]Yang ZZ.The front stage,curtain and back stage[J].Ethno-National Studies,2006(2):39-46,108.[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46,108.]

[44]Li GH,Zhang XD. Participating tourism planning of na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Guzhuangzhai, Longji of Longsheng County[J]. Business Economy, 2010(12):99-102.[李广宏,张晓东.民族村寨旅游规划中的参与式运用:以龙胜县龙脊古壮寨为例[J].商业经济,2010 (12):99-102.]

[45]Cao DB,Liu XL. Problems and mode transform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ethnic villag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2008(10):128-132.[曹端波,刘希磊.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模式的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0):128-132.]

[46]Xiao Q. Study on tourism environment in ethnic villages of China[J]. Guangxi Ethnics Studies,2009(4):183-186. [肖琼.民族村寨旅游环境困境及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09(4):183-186.]

[47]Liao JH.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ethnic village tourism[J].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50(13):2795-2798.[廖军华.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795-2798.]

[48]Tang XQ, Che ZY. Primary study on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Hani village tourism:The case of Qingkou Village in Yuanyang[J].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2004,2(3):79-82.[唐雪琼,车震宇.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4,2(3):79-82.]

[49]Li Q. The new peasantries:Study of impact ethnic rural tourism on peasants:Case of Manting village,in Yunnan Province and Xijiang Village,in Guizhou Province[D].Lanzhou:Lanzhou University,2012.[李强.新农民:民族村寨旅游对农民的影响研究:以云南曼听村与贵州西江村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2012.]

[50]Wu Q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ublic space:A case study of Taoping Qiang minority[J]. Tourism Forum,2011,4(4):13-17.[吴其付.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的变迁:以阿坝州理县桃坪羌族为例[J].旅游论坛,2011,4(4):13-17.]

[责任编辑:潘岳风]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res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n China

YANG Junhui1,2

(1.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2.College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nd service the practice of ethnic villag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summary about the ethnic village tourism. Based on the statistic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fund project related to ethnic village tourism, we find the research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ha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They are: the study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has started late, the number of literature and national fund project is rare, the ability of researcher is weak, th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er and study case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typical areas, etc; Based on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research, we formed several views: First, the research theme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are focused on the basic theory, tourists, resident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product, and tourism effect; Second, the research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applied research,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microscopic,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the widely-used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system has not been perfect; Last,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sic theorie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us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o comparative study the ethnic village with more regions, multi-nations, multi-stages, and focuses on the unique issues of ethnic village tourism.

Key words:ethnic village tourism; research characteristic; review; domestic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5)04-0051-08

[作者简介]杨军辉(1976- ),男,陕西眉县人,广西师范大学讲师,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与文化地理。

[收稿日期]2015-03-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源、环境区位视域下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影响机制、评价模型与开发范式研究”(13CMZ053);西北大学“十二五”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空间分异研究”(YZZ14010)

[旅游资源研究]

猜你喜欢
国内述评
浅析国内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及两地准则趋同建议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