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研究]
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
——以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为例*
[引用格式]Wang Y.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etween urban coast and resort coast[J].Tourism Forum,2015,8(4):65-70.[王艳.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15,8(4):65-70.]
王 艳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
[摘要]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同为首批国家旅游度假区,由于自然环境、区位条件、依托城市等方面条件的差异,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二者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旅游业态,成为我国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的代表。分析二者不同的自然环境差异、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滨海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滨海;旅游业态;银滩;亚龙湾
引言
滨海地带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结合地带,在海陆相互作用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二战后,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滨地区,依托气候优势和“3S”(Sun,Sea,Sand)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滨海旅游,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沿岸、夏威夷群岛以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沿岸。
多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宏观和微观案例的分析,从满足游客需求、促进滨海旅游业发展角度来对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滨海旅游的环境影响及保护、滨海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滨海旅游经济影响和海岛旅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总结了各地滨海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3-4],并对各地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5]。
鉴于滨海旅游发展对当地带来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一些研究人员更加注重从满足游客需求角度来研究滨海旅游发展问题,而忽略了当地居民的滨海游憩需求,更有研究者忽视不同滨海旅游地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单纯认为是地方政府忽略市场经济规律、过度介入造成了滨海旅游发展的差异,其中,尤其以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的对比研究最为典型[6]。
本文从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的自然环境、发展历程和发展格局的差异角度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分别代表了我国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对比分析二者的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和旅游业态现状,对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区位及与依托城市的关系
亚龙湾距离三亚市区约20km,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图1)。G223国道连接三亚市区和亚龙湾,亚龙湾路、滨海西路和椰风路构成的环型路网构成了亚龙湾内部交通主干路网,红旗路、龙潭路等次干路以环型主干路为依托呈放射状分布,采用尽端路的形式联系不同景观主题的度假组团,满足各片度假组团的私密性要求。主干道到山体、田园、树林、海滨等景观的距离300m~500m,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预留了充足的进深空间。
图1 亚龙湾区位图
银滩位于北海市区南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与北海市区连片,棋盘式城市道路体系覆盖全区(图2)。银滩四号路和金海岸大道为银滩东西向的主干道,四川路、广东路和云南路为连接北海市区和银滩的主要道路,其中银滩四号路更是濒海而建,距沙滩不足百米。
图2 银滩区位图
二者对比,亚龙湾的区位、地理环境和道路布局使其成为一个远离三亚市区,以满足游客休闲度假需求为单一功能的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组团,受本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小,能够很好地满足游客对私密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而银滩的区位、地理环境和道路布局使其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和北海市区融为一体,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的同时还要兼顾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对区域的布局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自然环境对比
亚龙湾和银滩在纬度带上的差别大约为3°,在南北方向上的距离约为330km,虽然相距不远,但二者的旅游环境差异较大。
(一)气候环境
根据范正业对海滨旅游地气候的评价[7],亚龙湾和银滩都具有8个月的适游期,而且重合度很高,有6个月,主要差异在1月、2月和5月、6月(表1)。1月和2月,中国南北方向上的温度差异很大,是北方游客到南方海滨旅游度假的黄金时期。亚龙湾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滨,与亚龙湾干燥温暖、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相比,银滩则阴冷多雨,对游客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图3)。在5月和6月,亚龙湾因气温过高不宜旅游,而银滩仍然在适游期,但同时由于北方进入夏季,气温适宜,游客去海边的旅游意愿不是很强烈,加上黄海、渤海沿岸的海滨也逐步进入适游期,在滨海旅游同质化的情况下,游客一般选择前往距离较近的滨海地区,银滩的优势相对变弱。所以,虽然亚龙湾和银滩的适宜旅游时间长度相等,但亚龙湾1月和2 月的适游期的相对优势要远远大于银滩5月和6月的适游期。
表1 亚龙湾、银滩气候环境对比
图3 亚龙湾、银滩降水量和气温对比
(二)海洋环境
沙滩方面:受海水潮差和沙滩坡度的影响,银滩的沙滩和浅海区比亚龙湾更宽、更长,能够容纳更多的游客活动;但在低潮位时,银滩从岸边到海水的距离往往超过500m,给想下海游泳的游客带来不便。
海砂方面:银滩的砂粒比亚龙湾的更细,更洁白,视觉效果更佳。在干燥状态下,银滩的沙滩会较松软,脚感更舒适;但在湿润状态下,银滩饱含水分的沙滩反而会更坚实。
海水方面:由于银滩海砂颗粒较小,在海水中悬浮的时间会更长,加上周边侨港渔港生产污水和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银滩的海水质量要低于亚龙湾。
通过自然环境对比看,银滩在沙滩上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但亚龙湾具有较高的环境质量(表2)。
表2 亚龙湾、银滩海洋环境对比
三、发展历程
(一)管理体制变迁
1988年以来,亚龙湾的开发经历了政府主导(1988-1992)、企业主导(1992-2008)和政府主导、企业配合(2008年至今)3个阶段的历程[8]。尤其是1992年国有亚龙湾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明确了亚龙湾开发建设的市场主体。随着亚龙湾旅游的发展和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2010年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作为三亚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县区级政府的职能,下辖财政经济发展局、社会事务局、国土房产规建局、征地拆迁指挥部等业务机构。
银滩度假区则一直由北海市政府主导开发。1994年北海市政府设立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度假区开发管理事务。虽然设立了招商建设科和景区管理科等业务科室,但主要职责仅仅是负责银滩景区的经营管理,而银滩度假区的规划建设、土地出让等仍由北海市政府直接掌控。2002年银滩向本地居民和游客免费开放,2007年北海旅游集团成立并接管了银滩景区的经营管理。20多年来,银滩管理委员会先后与北海市旅游局三次合署办公。
对比二者的体制变化,亚龙湾在管委会领导下的市场主体方式运作方式是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度假区管理运营体制,而北海银滩则由银海区、银滩管委会两个县区级部门双重行政管理,同级别的北海旅游集团负责经营管理,多头管理造成了重重矛盾。
(二)空间格局演变
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18.6 km2,建设控制范围10.83 km2。1992年三亚市政府成立亚龙湾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对亚龙湾进行统一规划、征地、开发建设、招商引资。1995年中粮集团入主亚龙湾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20年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滨海度假区、山地度假区、田园度假区、高尔夫景观区、环龙潭湖景观区、红树林景观区等六大功能区,吸引了喜来登、丽兹卡尔顿、万豪、希尔顿等一批国际一流的宾馆管理集团,亚龙湾已成为国内消费档次最高、设施环境最好、高星级宾馆数量最密集、国际著名宾馆品牌最多的综合型海滨度假区。
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12 km2。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海地产热的推动下,北海市大规模出让银滩一线海景地,银滩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受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北海经济急转直下,银滩开发骤然降温,留下大片已出让但未开发的土地和大量的烂尾楼,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为了振兴银滩,广西区政府和北海市政府从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银滩中区改造工程,通过置换、回购、征收等方式盘整土地资源,拆除当年不合理规划开发的建筑,并在海滨建设了银滩公园和海滩公园。历经十余年,已将银滩四号路以南滨海地带的大量建筑拆除并恢复沙滩原貌,但仍然存在罗马广场等烂尾楼,度假区内仍存在大量的农村住房和鱼塘等农业用地。
1.宾馆业
如图4所示,亚龙湾的宾馆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部海滨一线和东北部山麓一带。其中南部海滨一线的宾馆主要位于滨海西路南侧、濒临海滩,以高档次度假型宾馆为主,多由国际知名宾馆管理集团管理。宾馆用地在10ha左右,多数为300m*350m左右的规则矩形,容积率多在0.6~0.8之间,客房数量少则200间,多则700间左右,平均在440间左右。宾馆布局从道路向沙滩遵循“道路-前庭-接待大厅和主楼-内庭园(园林、淡水泳池)-防护林带-沙滩”的布局规则,住宿游客可十分方便地到达沙滩。东部山麓一带的度假宾馆多依山就势而建,以别墅式建筑为主,私密性强、特色明显,但规模相对较小、档次差别很大。
图4 亚龙湾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图
图5 银滩主要旅游设施布局图
如图5所示,银滩的宾馆目前主要集中在银滩中区一带,分为侨港组团和四号路组团。其中侨港组团宾馆多沿海而建,宾馆用地在1ha~3ha之间,为进深约100m,宽度在100m~300m的规则矩形,容积率多在1.2~1.5之间,客房数量少则几十间,多也不超过300间。由于地块进深狭窄,多数宾馆室外空间狭窄、休憩设施匮乏、园林景观单一。四号路组团宾馆全部位于银滩四号路北侧,用地面积最大者1.1ha,最小者不足0.5ha,客房数量少则几十间,多则不过300间,平均在150间左右。由于用地面积过小,宾馆的室外空间更狭窄,几无休憩设施,且由于主干道银滩四号路横隔在宾馆和沙滩之间,住宿游客如想去海滩游憩、下海戏水,则必须横穿过银滩四号路,十分不便并且缺乏私密性,无法形成良好的度假环境。
对比二者主要宾馆的开业时间、业主性质、管理方可以看出,亚龙湾的宾馆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化投资,专业化管理,而银滩的宾馆建设主要集中在90年代初期,宾馆档次偏低,管理不够专业化(表3,表4)。
表4 银滩主要宾馆
2.公共游憩空间
亚龙湾和银滩的公共游憩空间以沙滩及海水浴场和高尔夫球场为代表。
在沙滩、海水浴场方面。在亚龙湾,亚龙湾中心广场濒海而建,是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共游憩空间,和宾馆并排位于亚龙湾的一线海滨地带,约占亚龙湾海滨长度的20%。除亚龙湾中心广场外,濒海土地大多用来建设度假宾馆。虽然沙滩和海水浴场的土地权属不属于濒海而建的宾馆,仍是公共游憩空间,但由于沙滩后方大多是度假宾馆,非住宿游客利用沙滩和海水浴场十分不便。在银滩,2002年,北海市实施“还银滩于大海、自然和人民”的银滩改造工程[9],将银滩中区四号路南侧3.6km2的沙滩全部建设了银滩公园和海滩公园,并免费向游客开放,游客可十分便利地利用海滩和海水浴场。
高尔夫球场方面。亚龙湾拥有两座高尔夫球场,亚龙湾高尔夫球场2000年建成,位于滨海路北侧,与滨海路南侧度假宾馆隔路相望,属于二线海景地;红峡谷高尔夫球场2004年建成,位于度假区北部山麓一带,距离海滩约3km。银滩同样拥有两座高尔夫球场,两座都位于银滩西区,距离银滩中区宾馆密集区约5km~6km,海门高尔夫球场2008年建成,位于金海岸大道北侧冠岭山麓,属于二线海景地;天隆三千海高尔夫球场2011年建成,位于金海岸大道南侧海滨,属一线海景地。
3.房地产
亚龙湾的房地产项目主要集中在滨海大道北部、亚龙湾路两侧地块的二线海景地区和东北、西南两侧的山麓,以低容积率、低密度别墅式住宅为主。购买者多为海南省以外客户,作为第二住所满足分时度假、避寒养生和养老等需求[10],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使用率较高,其他时段闲置率较高。
银滩的房地产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四号路北侧的海泰别墅群为代表,投资建设者多数为来北海投资的云南、四川、湖南客户,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政策调整影响,大多成为烂尾楼。2003年后,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银滩房地产建设才逐步恢复,中断项目得以续建、库存项目得以消化、不合理项目得以改造,新建设房地产项目多以高层住宅为主,以满足本地居民的改善型和投资型住房需求、新增和外来人口的刚性住房需求为主[11]。
通过对空间格局演变对比可以看出,亚龙湾由海向陆已经形成了“度假宾馆(含私用沙滩)-公共游憩设施(含高尔夫球场)-房地产”层次分明的递进式结构和建设时序,而银滩除了保持了滨海一线的公共海滩外,并未形成条理清晰的空间格局。
四、结语
1992年,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同批列入国家旅游度假区,同受20世纪80年代末大开发和90年代初经济软着陆影响,可谓休戚与共。但由于二者在自然环境、与依托城市的关系以及当地政府在开发理念、经营管理模式的差异,导致二者在旅游业态和旅游格局方面却产生明显的差异,造就了我国典型的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
远离城市的地理区位、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亚龙湾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形成以服务休闲度假游客为主的、相对独立的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以企业主导的市场化开发模式极大地挖掘了土地资源和海洋景观的价值,塑造出优越的滨海度假环境,成为国内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典范。不足之处在于由于一线海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度假宾馆的价格居高不下,公共海岸线难以满足游客对沙滩、海水等亚龙湾核心吸引资源的需求。
银滩在北海市所处的位置以及随着北海市城市发展的扩展推动银滩向综合兼顾城市居民游憩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的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发展。2002年银滩免费开放后充分满足了游客和居民对沙滩、海水的需求。不足之处在于由于道路规划不尽合理,银滩四号路分割了沙滩和宾馆,来往的车辆给游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值得庆幸的是,银滩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的过程中还保留了大面积的未建设用地,为未来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也为在新的旅游发展环境下,北海市如何处理本地居民的游憩需要和旅游者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
(注:文中数据来自三亚市年鉴和北海市年鉴。亚龙湾知名宾馆统计数据根据互联网搜集整理,银滩主要宾馆统计数据由北海市旅游局提供。)
参考文献:
[1]Zhang GH, Tian JP. Review and prospects on coastal tourism research[J].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2007(6):5-9.[张广海,田纪鹏.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9.]
[2]Zhang HX, Su Q. Studies on coastal tourism of china[J]. Resource Development &Market 2005,21(3):256-258.[张红霞,苏勤.中国海滨旅游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 21(3):256-258.]
[3]Aguilo E,Alegre J,sard M. The persistence of the sun and sand tourism model[J]. Tourism Management,2005,26(2):219-231.
[4]Hall CM. Trends in ocean and coastal tourism: The end of the last frontier? [J].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2001,44:601-618.
[5]Liu J, Zhang GH.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s on functional zoning and spatial layout of coastal tourism in China[J].Social Scientist,2011(9):122-126.[刘佳,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布局及其发展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1(9):122-126.]
[6]Liu J.A comparative study on coastal resort development model: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in Sanya and Beihai Silver Beach[J]. Human Geography.2010(4):l15-119.[刘俊.海滨旅游度假区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三亚亚龙湾和北海银滩度假区案例[J].人文地理,2010(4):115-119.]
[7]Fan ZY,Guo LX. The climate suitability of tourism at the coastline destinations of China [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1998(4):304-311.[范正业,郭来喜.中国海滨旅游地气候适宜性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98(4):304-311.]
[8]Chen GH, Bao JG. Path dependence in developmental model changes of tourist resorts:A case study of Yalong Bay National Tourist Resort in Sanya China[J].Tourism Tribune,2013(8):58-68.[陈钢华,保继刚.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生成机制:三亚亚龙湾案例[J].旅游学刊,2013(8):58-68.]
[9]People's Daily.Southern China news[N].2002-12-31(3).[人民日报.华南新闻[N].2002-12-31(3).]
[10]Sanya Branch of 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real estate industry in Sanya[J]. Financial Reference,2004(8):43-46.[中国银监会三亚监管分局课题组.对三亚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参考,2004(8):43-46.]
[11]Chen HL.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al estate in Beihai of Guangxi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J].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2012(6):72-75.[陈红玲.广西北海旅游房地产的开发现状及对策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72-75.]
[责任编辑:连云凯]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ourism Destination
between Urban Coast and Resort Coast
——A Case of Sanya Yalong Bay and Beihai Silver Beach
Wang Yan
(GuilinUniversityofTechnology,Guilin541004,China)
Abstract:Both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are the first national tourism resort. In the past 2 decades,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have been proved to be typical cases among Chinese coastal resorts. The differences of developing models and tourism industry have been formatt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 location, and supporting city.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Beihai Silver Beach and Sanya Yalong Bay a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st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re proposed.
Key words:tourism coast;tourism type;Sanya Yalong Bay;Beihai Silver Beach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84(2015)04-0065-06
[收稿日期]2015-04-15
[作者简介]王艳(1979-)女,云南红河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活动分析。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13LX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