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修
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高考数学试题中的“超级难题”的因由,探讨如何进一步科学、规范命题,进而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更加合理、有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以江苏省2014年高考数学附加题的压轴题(以下简称苏题)为例,试图作出一些分析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1“超级难题”的因由分析
苏题已知函数f0(x)=sinxx(x>0),设fn(x)为fn-1(x)的导数,n∈N*.
(1)求2f1π2+π2f2π2的值;
(2)证明:对任意的n∈N*,等式nfn-1π4+π4fnπ4=22成立.
该题旨在考查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考查探究能力及运用数学归纳法的推理论证能力.该题满分10分,但省均分不足2分;几十万考生,少见能够做出第二小题的;数学教师中的解题高手,也大都做不出来第二小题.那么,第二小题缘何成为“超级难题”?
1.1情景较为陌生
苏题通过数列记号、导数、三角函数来表征函数列.函数列{fn(x)}在本质上属于二元函数,其自变量为x和n,绝大多数考生对于二元函数的认知几乎是一张白纸,一下子让他们懂得其意义,是不现实的.对于用符号与变元表征的对象,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需要一定过程.再者,考生对证明函数恒等式这样的命题结构也不甚习惯.还有,因为要证明的等式nfn-1π4+π4fnπ4=22是用具体值包装的,把本质性的一般化关系给掩盖住了,考生需要先去证明一个加强的命题,进而再证明一个弱化的命题,这也增加了推理难度.有部分考生曾经做过:已知函数f(x)=sinx,记f1(x)=f′(x),f2(x)=f1′(x)…,fn+1(x)=fn′(x),则fn(x)=,陌生感可能会小一些.
1.2探究函数列{fn(x)}的通项表达式比较困难
弄明白了符号表征的考生,按惯常的思路,先算出函数列{fn(x)}的前几项,通过归纳得出函数列通项表达式,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基本上都是无功而返.其原因有三:一是运算量大、运算要求高.求函数列{fn(x)}的前两项的运算较为简单,但求第三项、第四项的运算就很复杂了,要用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幂函数三种类型函数的导数,要用到和、积导数运算法则.使用归纳法,避不开算出前几项,只有准确无误地算出前几项,才有可能归纳出函数列{fn(x)}的通项表达式.有些学生可能需要算出第五项,才有可能发现函数列通项的端倪..二是很不容易概括函数列{fn(x)}的通项的表达式.函数列的前四项依次为:f1(x)=-x-2sinx+x-1cosx,f2(x)=2x-3sinx-2x-2cosx-x-1sinx,f3(x)=-6x-4sinx+6x-3cosx+3x-2sinx-x-1cosx,f4(x)=24x-5sinx-24x-4cosx-12x-3sinx+4x-2cosx+x-1sinx,要想概括出函数列{fn(x)}的通项的表达式,需要综合地分析、评判出函数列{fn(x)}的前四项中的三角函数、幂函数、排列数、正负号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合适变形,以形成统一性.能够正确地获得fn(x)的表达式(-1)-n[Annx-n-1sinx-AnnA11x-ncosx-AnnA22x-n+1sinx+…+AnnAnnx-1sin(x-nπ2)],是着实不易的.三是考试时间不足.江苏省高考理科考生需要做附加题,要在30分钟时间内做四道解答题,其中选做题两道,必做题两道.选做的两道题是从平面几何、不等式、矩阵与几何变换、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各一道题)这四道题中自主选取两道.尽管两道选做题很容易,但也要耗费一些时间.2014年江苏高考数学附加题必做题的第一题,考查排列与组合、离散型随机变量数学期望,需要缜密的分类、正确的运算求解,耗时也不少.对于绝大多数理科考生,做完前三题,剩余时间不多.对于第四题苏题,求函数列{fn(x)}的通项运算繁复,比如算函数列的第四项,需要算导数8次,合并同类项三次,能力极强的考生用此方法也难以在考试时限内完全解答出第二小题.
1.3考生缺少探寻函数列的递推关系的意识和能力
高考对于数列的考查,通常是考查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最大(小)项,证明数列的性质如单调性、等差、等比等.如果涉及递推数列,通常会给出递推关系.而解答苏题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寻求函数列{fn(x)}的递推关系来解决.求数列的递推关系,对学生来说是异常困难的.笔者曾经让学生解答“对于给定的大于2的正整数n,由1,2,3,…,n排成的数列满足:任意一项要么都大于它之前的所有项,要么都小于它之前的所有项,这样的数列有多少个?”,学生们找到递推关系用了很长时间.况且,对于递推数列的教学要求,2002年的《普通高中教学大纲》曾明确规定,“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而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则对递推数列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从这种角度讲,考生缺少探寻数列的递推关系的意识和能力,是正常的.
1.4该题探寻函数列的递推关系最为技巧、有效的解法是命题组所给出的参考方法:由已知,得xf0(x)=sinx,等式两边分别对x求导,得f0(x)+xf′0(x)=cosx,即f0(x)+xf1(x)=cosx=sin(x+π2),2f1(x)+xf2(x)=-sinx=sin(x+π),3f2(x)+xf3(x)=-cosx=sin(x+3π2),4f3(x)+xf4(x)=sinx=sin(x+2π).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nfn-1(x)+xfn(x)=sin(x+nπ2),对所有的n∈N*都成立(下略).由“f0(x)=sinxx(x>0)”,到“xf0(x)=sinx”,再到“对等式xf0(x)=sinx的两边分别对x求导”,不断地对新得到的等式分别对x求导,概括出函数列{fn(x)}的递推关系,确实是神来之笔.然而此法太偏,除极个别考生外根本不可能想到.苏教版普通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算两次”,有从等式出发,等式两边分别对x求导的例子;2008年江苏高考数学附加题,所用的解法也是对含变量的等式两边分别求导,然后再赋值证明组合恒等式,但这两题都有所铺垫,都是直接的导数运算,部分学生还是可为之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导数教学的要求是理解导数概念,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直接运用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简单的复合函数的导数公式,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极值,求函数图象的切线,求函数的零点个数,求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最值,证明简单的不等式等.这就是说,要求学生在导数方面仅是操作性理解、关系性理解,而将“f0(x)=sinxx(x>0)”变形成“xf0(x)=sinx”,通过积的导数运算,巧妙地导出f0(x)与f1(x)的递推关系,这是对导数运算法则的灵活应用,这便是迁移性理解了,考生是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的.
2命题改进的三点建议
由于高考事关社会稳定,事关考生前途,事关中学数学教学可持续发展,事关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所以高考数学命题应该以考纲为依据,从中学生的学情出发,通过考题准确诠释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确保考查全面、区分度良好、稳妥渐进,绝不可轻易的拿考题作“试验田”.我们有如下三点建议:
2.1第一,不刻意设计中学从没有用过的方法.高考命题组设计出其解法是中学从没有用过的题目,或许目的是为了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但这样的愿望往往很难实现.因为考试限定了考试时间,所用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必须是中学所学的,所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必须是中学生能够理解的,这和创新的本质要求之一——用什么知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是无法预判的,有着显著区别.一般地,考试只能考查出和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迁移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突破思维定势的品质.如果高考命题一味地想设计出其解法是中学没有用过的试题,很容易剑走偏锋,命制出偏题、怪题来,使得题目越来越难.再者,考中学很少用过的方法,这样的方法必是“冷僻”的方法,而绝大多数非常优秀的考生也会和数学比较差的考生一样,在考试时想不到,这就会造成绝大多数数学优秀的考生的资质、投入与考试成绩非正相关,考试信度差,影响高考数学的公平公正.长此以往,给人感觉“难题反正做不出来,再努力也是白搭功夫,还不如集中精力做基础题、中档题”.现在许多老师确实受此影响,不是去想方设法促进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而是去反反复复训练基本题、中档题,不断地给学生灌输,在高考时看都不要看××题,对××大题只做第一小题,罔顾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提高了.而且,考查考生的创新素养,不只可以通过考查考生从没有用过的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调控手段,比如在理性思维的深广度,信息的捕捉与筛选,新颖设问的应对,不同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等方面去挖掘,去设计出新颖考试题.
2.2考查中学从没有用过的方法要适当的铺垫.
如果高考考查中学生没有用过的方法,就要增设铺垫.对于苏题,我们可以将第一小题的计算换成证明f0(x)+xf1(x)=sin(x+π2),其余不变.变动后,有三点益处,一是第一小题变得简捷,运算量也小了,自然也就提高了第一小题的得分率.并且,第一小题的证明方法至少有两种难易程度差不多的方法,一种是直接对f0(x)求导后代入,另一种是通过将“f0(x)=sinxx(x>0)”变形成“xf0(x)=sinx”,等式的两边分别对x求导;二是为第二小题的解决做出铺垫,由于有第一问的“脚手架”,有理由相信多数非常优秀的考生会从第一小题的结论,顿悟出直接从f0(x)+xf1(x)=cosx出发,等式两边分别对x求导;三是两个小题,前后呼应,更有整体性结构.当然,也可以将已知函数f(x)=sinxx(x>0)中的sinx换成ex,并对两个小题作相应的改动.这样的改动,运算会简单一些,归纳函数列{fn(x)}的通项的表达式要容易一些,且使得第2小题的证明方法会更多一些,既可以用归纳法,又可以用递推关系法.上述的两种变更,都没有改变考查的主要目的,但却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区分度.
23考题的表述应多一些平实.现在,高考试题中的数学文化题,数学应用题,数学信息迁移题(新定义题)量不在少数.这三种类型的试题,难免附着较大文字量,对它们的表述就需要命题者特别注意“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兼顾,既保证简练、准确、数学味浓,比如用符号、集合用语叙述,又要让考生容易理解题目的意思.比如,信息迁移题,对考查考生继续学习的潜能很适用,但是不可以用过多的符号、变元、术语干扰考生的数学阅读.我们知道,对于陌生的定义,要理解它,就要能顺利地认读、感知、分析、理解材料中的每个数学术语、图表和符号的含义,对问题的表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出来”,并能根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形成对问题的整体领会.倘若用过多的符号、变元、术语去包装题目,考生很难有时间去看懂它,领会它.所以,规范的、平实易懂的表述试题是必须的.另外,对于数学文化题,数学应用题,数学信息迁移题是以小题面目出现,还是以大题面目出现,对试题的表述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果是大题,考查的目标就会多一些,就更应该把试题表述得浅近一些.不然的话,想考查的便无从考查出来.还有,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也要让考生能看懂试题,考生连试题都看不懂,将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