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阴道B超超声图像特征

2015-03-10 08:25赖丽萍方厚民李文英张春兰梁珍李筱梅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

赖丽萍 方厚民 李文英 张春兰 梁珍 李筱梅

【摘 要】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选取542例阴道B超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图像特征。结果:阴道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高达94.44%,同病理组织学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2例为子宫内膜血管瘤。图像特征,局灶型病灶呈息肉样、舌样、结节样、菜花样改变,弥漫型病灶病变范围大,病灶多为灰白色、淡黄色,组织脆、极易出血,见异形血管,病情严重的导致患者宫腔形态改变,且宫底角显示不清楚。结论: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高达94.4%,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生长部位、形态和范围,可为病变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阴道B超;超声图像特征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55-02

阴道超声检查可直接观察宫体和宫颈状况,逐渐替代诊断性刮宫检查方法,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为进一步了解子宫内膜癌的阴道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以下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542例通过阴道B超超声检查患者,年龄(43.51±6.71)岁,产次(1.64±0.21)次,孕次(3.55±1.01)次。检查时选择无禁忌症和非月经期,对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选择出血量少时进行检查。

1.2 方法 采用日本東芝-60000型超声诊断仪,观察患者病灶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边界和内部回声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之后切换为造影成像模式,在注入对比剂时按下动态存贮键和计时键,持续检查3min,并将记录超声检查全过程的图像资料存贮起来。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子宫内膜超声诊断准确性和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特征,其中,超声诊断准确率=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完全相符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TX-*3]±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超声诊断准确性 本次研究选取542例通过阴道B超超声方法诊断患者中,36例疑为子宫内膜癌,34例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另外2例为子宫内膜血管瘤。阴道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高达94.44%(34/36),同病理组织学的100.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分析子宫内膜癌超声图像特征 早期子宫内膜癌灶主要局限在宫腔中,表现为子宫内膜层不规则增厚,见图1和图2。子宫内膜癌会出现在宫腔中的任何部位,其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种。本次研究中22例为局限型,其特征为息肉样、结节样、舌样和菜花样,病灶同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放大组织发现病灶周围有伪足,偶尔可见宫腔积脓。本次研究中,4例为息肉样改变,病灶为息肉样隆起,质脆为暗红色,且表面血管丰富,出现粗细不等的异形血管;2例舌状病灶,病灶基底部附着在子宫底;2例病灶为棉絮样改变,似瀑布从宫底到宫颈内口,血管丰富粗大为树枝状;4例为结节样改变,病灶为结节样突起,同正常内膜界限可清楚看到,表面为灰黄色,表面血管丰富,多为粗大树枝状;12例为菜花样改变,病灶为菜花样或分叶团状突起,表面为灰白色,偶尔见灰褐色或是褐色,质脆,极易出血和坏死,血管错综杂乱,走向不规则,部分为树枝状或螺旋状,表面坏死物增多,其宫腔内持续灌流液混浊;12例弥漫型,其阴道B超声图像特征为病变范围大,病灶多为灰白色淡黄色,组织脆、极易出血,见异形血管或怒张血管,病情严重的导致患者宫腔形态改变,且宫底角显示不清楚。持续灌流状态下,灌流液较混浊,见絮状和小块状物翻滚;2例子宫内膜血管瘤,阴道B超检查下为草莓样新生物,表面血管丰富、粗大,为簇状生长,质柔。

3 讨论

目前,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渐上升,同宫颈癌发病率较为相近,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子宫内膜癌I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81%~91%,若累及宫颈其生存率下降为67%~77%[2]。针对该现象,应早发现和早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上缺乏简单和准确的筛查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诊断性刮宫具有较高的假阴性,虽反复刮宫能提高诊断率,但极易出现大出血,肿瘤也会浸入肌层出现转移[3]。阴道B超检查方法可有效避免诊断性刮宫中出现的弊端,提高诊断率,本次研究中,36例疑为子宫内膜癌,34例通过病理组织学证实,另外2例为子宫内膜血管瘤,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高达94.44%。病理性诊断可明确诊断,但其不能显示癌肿累及范围。超声检查可协助肿瘤分期,便于了解病变范围,帮助制定治疗方案。阴道B超检查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和没有损伤等特点,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子宫内膜癌阴道B超检查图像较为明确,根据病变范围和病变形态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局灶型病灶呈息肉样、舌样、结节样、菜花样改变,弥漫型病灶病变范围大,病灶多为灰白色淡黄色,组织脆、极易出血,见异形血管,病情严重的导致患者宫腔形态改变,且宫底角显示不清楚。综上所述,阴道B超诊断可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生长部位、形态和范围,为病变诊断和鉴别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春莲,刘庭英,何琳,等.子宫内膜癌镜下图像特征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5):613-614.

[2]刘真真,戴晴,姜玉新,等.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增强时相和肿瘤显像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2012,9(3):226-231.

[3]马克玉,尹续爱,干宁.经阴道彩色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34例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9):1214-1216.

(收稿日期:2015.07.31)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癌
p53蛋白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究
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在子宫内膜癌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配对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子宫内膜癌低场MRI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人附睾分泌蛋白4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细胞学阳性的临床价值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与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作用分析
腹腔镜在早期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HGF/c—met传导通路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