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赵抃研究评述

2015-03-10 06:10:11王燕飞周日蓉
关键词:交游研究

王燕飞,周日蓉

(1.西华大学 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9;2.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



新时期以来赵抃研究评述

王燕飞1,周日蓉2

(1.西华大学 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39;2.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研究所,上海 200241)

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有关赵抃家世、生平、交游、诗文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评述了目前赵抃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赵抃诗文集的整理、年谱的重新编纂、晚年的思想和诗学渊源等方面指出下一步深入研究赵抃的方向和意义。

新时期;赵抃;研究;评述

赵抃,字阅道,自号知非子,卒谥清献,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赵抃历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是北宋中期的名臣,其德行、治绩、学识均具,在当时具有“铁面御史”的美称。神宗皇帝称赞他:“纯明不杂,金玉自昭。至行足以美俗,雅材足以经世。”[1]同僚宰相韩琦赞其为“世人标表”[2]523。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不仅为其撰写有《赵清献公神道碑》(下文简称《神道碑》),而且评论道:“盖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不几于全乎!”[2]523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可见赵抃在宋代的影响力。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在当时享有极高声誉的“铁面御史”,纵观新时期以来的研究,似乎和赵抃的这种极高声誉极不相称。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其研究现状做一评述,指出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动对赵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赵抃的家世与生平

(一)赵抃的家世

崔铭先据苏轼《神道碑》的记载,通过勾稽相关史料,对赵抃的家世有如下看法:

赵植—存约—隐—光逢—?—?—昙—湘—亚才—抃[3]2-6

四川省广安市赵氏抃祖(清献)—文信公支修谱委员会编《赵氏家谱》(赵抃后裔赵美锡、赵玉弟主修)引《湖南邵陵赵氏初修通谱》也认为:

赵植—存约—隐—光逢—靖—观—昙—湘—亚才—抃*赵美锡、赵玉弟主修《赵氏家谱》,内部刊物,2009年,第15页,下同。

两种说法较为相近,还据后谱可以增补崔文的不足。江西华仁软件有限公司承修于2005年的《京兆奉天玉溪赵氏宗谱<16>:一世——三三世》*江西华仁软件有限公司承修《京兆奉天玉溪赵氏宗谱<16>:一世——三三世》,内部刊物,2005年,下同。(以下简称《赵氏宗谱》)对赵抃的世系有不同的记载,其记载与《赵氏家谱》略有不同,具体见表1(仅录与赵抃一系相关者,他系略)。

表1 《赵氏宗谱》与《赵氏家谱》对照表

同时,二谱对于谱主的生卒年、官职、妻室、子嗣等问题亦有不同的记载,甚为复杂。家(宗)谱乃后人所编,史料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不能唯谱是从,当爬疏相关文献,勾稽史实,参考家谱的记载,认真清理赵抃的世系。

(二)赵抃的生平

关于赵抃的生卒年,学界比较统一,据苏轼《神道碑》记载:“元丰二年二月,加太子少保致仕,时年七十二矣。”“二日而公薨,实(元丰)七年八月癸巳也。……十二月乙酉,葬于西安莲华山,谥曰清献。”[2]522据此推断赵抃生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于元丰七年(1084年)。《宋史·赵抃传》、清代罗以智编《赵清献公年谱》[4]1297、近代肖鲁编《宋赵清献公年谱》[4]1322、《全宋诗》“赵抃简介”[5]卷三三九、崔铭先编《赵抃年谱简编》[3]142、《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赵抃”条[6]、《全宋文》“赵抃简介”[7]卷八八二及相关的研究论文,对于赵抃的生年均持生于“大中祥符元年”的观点,毫无异议。

稍有不同的是,罗以智认为:“是年冬,公始生。(月日不可考。)公生日诗有‘夜来[飞]雪满群山’之句。(公后裔以春三月祀公,为公诞辰。按诗语,应生在冬月,非三月也。)”[4]1297肖鲁认为:“真宗祥符元年戊申三月二十六日,公生。”[4]1322可知肖鲁根据的是罗氏所说“公后裔以春三月祭祀(赵抃)”得出的结论。按,《赵氏宗谱》对于赵抃的生年则有不同的记载,云:“生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己酉。”稍晚一年,即公元1009年。据该谱附录《修序言》末尾云:“宣和三年辛丑又三月浙江衢州府西安县赵嵎初修家谱序。”可知该谱初修于宣和三年(1121年),修谱人是赵抃的侄子赵嵎。从时间上来说,苏轼撰写《神道碑》所据材料是赵抃子山几在其父去世后三年告于朝廷所提供者,远比赵抃的侄子赵嵎修于宣和三年的可靠,但是苏轼《神道碑》关于赵抃远祖的记载云:“植生隐……隐生光逢、光裔……公则植之十世从孙也。曾祖讳昙……祖讳湘……考讳亚才。”[2]517据上文可知,当为:植生存约,存约生隐。《神道碑》明显错误。因此,苏轼的记载未必可信,宗(家)谱未必不可信。

总之,关于赵抃的生年可以继续讨论。当然,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应当以生于大中祥符元年为准。

赵抃曾多次受命入蜀,颇有政绩,蜀地民风为之改变。他曾说:“举朝五往东西蜀,还有区区似我无。”[8]与之交游甚密的蜀中名士文同也说:“蜀之人三十年中,凡五见公矣。”[9]99并指出他在仁、英二纪就已“四临于蜀”[9]93,加之神宗熙宁时再任成都府,就是五次。神宗熙宁时他最后一次任官四川,著《成都古今集记》,在自序中他说:“仆由庆历至今四入蜀。”[10]273南宋陈振孙亦谓:“清献自庆历将漕之后,凡四入蜀。”[11]256

赵抃究竟几次入蜀?粟品孝认为:“考其为官四川的具体次数,前后凡四次:第一次是仁宗庆历(1044~1048年)末年蜀州江原县(今崇庆县境);第二次是嘉佑三年(1058年)任梓州路转运使,未几,改任益州路(即成都府路)转运使;第三次是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第四次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以资政殿大学士再知成都府。”[12]提出了赵抃四次入蜀的说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接受。

(三)赵抃的兄弟

关于赵抃的兄弟及排行,崔铭先认为其有兄弟五人:赵振、赵抃、赵拊、赵扬[3]6-8,詹亚园则根据赵抃的《清献集》考证赵抃的堂兄弟有十二位,亲兄弟六人:长兄赵振、三兄(名、字、号皆无考)、五弟赵拊、六弟赵抗、十二弟赵扬。该文并对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做了勾查[15]53-56。然而据《赵氏宗谱》:“赵亚才……子七:振(亚才长子,行光二)、拯(亚才次子,行光三)、抃(亚才三子,行光四)、拊(亚才四子,行光五)、抗(亚才五子,行光六)、援(亚才六子,行光七)、扬(亚才七子,行光十二)。”可知赵抃有堂兄弟十二人,亲兄弟七人,而非六人。“三兄”当指赵拯。詹文对于赵援失考。据《赵氏宗谱》,其七兄弟的生平见表2。

表2 赵抃兄弟生平

二、赵抃的交游

(一)与诸兄弟的交游

赵抃有兄弟七人(见上文),且兄弟之间情深意重。《清献集》中有一篇题曰《乞将合转官资回赠兄》的奏状,是赵抃为了回报长兄对自己教育的恩德,特上奏“乞将合转官资回赠故兄振”[10]267,可见其手足情深。不仅如此,《清献集》中有赠“三兄”诗六首:《言怀寄三兄》、《和三兄见寄》、《又和三兄见寄》、《和三兄得书喜授掌庾》、《忆松溪三兄县尉》、《和勉三兄》;有四首诗是送给五弟赵拊的:《忆信安五弟拊》、《监神泉监五弟拊生日寄法祍为寿》、《送五弟得替赴阙》、《观潮因寄五弟拊生日》;还有八首写给六弟赵抗:《和六弟抗江上书怀》、《次韵六弟抗黄花驿楼作》、《和六弟飞石》、《和六弟过飞仙岭》、《六弟司户生日》、《咏竹为六弟司户生日》、《六弟司户生日》、《送六弟随子之官毗陵》。有四首赠十二弟赵扬:《和十二弟扬腊月之春》、《喜十二弟登第》、《送十二弟太博扬祌潭州》、《湖北运使学士十二弟扬生日》。而且,《清献集》中另有一首《引流联句》,乃赵抃与赵抗、赵扬的兄弟联句诗。[13]53-56

由此可见,赵抃和诸兄弟之间交游颇多,感情融洽和睦。

(二)与时人的交游

作为宋代著名的“铁面御史”,赵抃与当时的许多诗人、学者均有交游,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詹亚园有三篇文章讨论赵抃与时人的交游。

《赵抃与周敦颐交游事实略考》一文主要依据赵抃、周敦颐相关诗作和资料,对赵、周交游的诗作和时间等情况做了考察,大致示现了赵、周之间的交游事实。并认为:赵、周于嘉祐三年(1058年)相识在蜀中,而相交相契乃在虔州,虔州之后,二人仍持续着深挚的友谊,一直到周敦颐病逝。[14]

《赵抃与苏轼交游事实略考》一文认为苏轼撰写《表忠观碑》,是赵、苏交往的最早的文字证明,而两人之始,可以推溯到嘉祐四年十月之前;元丰二年二月赵抃致仕之际或稍后,苏轼作有诗文相赠;直到元丰七年八月赵抃辞世之前,赵、苏之间尚有诗歌唱和[15]。苏轼对赵抃充满着尊敬与向慕之情,二人的交往,固然有属地的机缘,更多的是由于政治现实中的惺惺相惜以及前辈对后辈的爱赏与后辈对前辈的真诚尊敬。另,彭清宜亦考证了赵抃与三苏父子的交游,结论相同[16]14-16。

《赵抃与曾巩交游事实略考》一文通过对赵抃与曾巩现存诗文的勾稽,大致勾勒出了赵、曾交游的基本轮廓:赵、曾的交往初始于熙宁三年赵抃知杭州、曾巩通判越州之时,熙宁四年赵抃知青州、曾巩知齐州后交往愈趋密切,而在元丰二年春日赵抃致仕之际两人的诗文交往达成了一个相对高潮。二人交往的基础,在于政治与文学上的同气相求;而他们交游的主导方面,乃是赵抃在品行与政术上对曾巩的积极影响。[17]

彭清宜还考证了赵抃与蜀中名人文同的交往,认为二人与皇祐二年(1050年)结为好友,开始交往,并对二人的交游诗作做了系年[16]16-18。

(三)与隐士、佛道之人的交游

彭清宜考证了赵抃与蜀中隐士张中理、张俞、王潜,道士张遨等人交游,较为简略[16]18-21。

三、赵抃的诗文研究

(一)文献研究

对于赵抃诗文的文献研究主要有5篇论文:詹亚园通过对《北宋经抚年表》、《宋史》、《宋元宪集》等多种旧籍的考索,判定赵抃《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一诗的赠主“刘少卿”为刘赛,复由刘赛到广州任知州的时间,确定赵抃此诗的写作时间在景祐三年(1058年)二月前后[18]。赵润金、刘敬根据赵抃《守虔过家登高斋即事》证明“高斋”建成于赵抃告老(1079年)前,纠正了南宋施元之和清代王文诰注释苏轼诗《赵阅道高斋》建成于赵抃告老后的时间错误[19]。谢元鲁根据《岁华纪丽谱》、《笺纸谱》和《蜀锦谱》中的内容、文字及官职、政区沿革分析认为,三书应是宋代文献,不可能是元代费著的作品,其直接出处可能来自编纂于南宋时王刚中的《续成都古今集记》和袁说友的庆元《成都志》,而其间接文献来源则可能上承北宋时赵抃的《成都古今集记》一书[20]。赵润金以赵抃其他文章内证《全宋文·赵抃文》所载之《知睦州到任谢上表》其下之注“嘉祐三年”应为“嘉祐二年”,《举睦州巡茶监董诏状》其下之注“嘉祐六年”应为“嘉祐二年或嘉祐三年”[21]。赵润金则根据苏轼《神道碑》和宋、清的官制考证出《全宋诗·曾巩诗》中涉及赵抃的六首诗题目有讹:《余杭久旱赵悦道入境之夕四郊雨足二首》中“悦道”为“阅道”之讹。《寄赵宫保》、《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二首》、《和赵宫保别杭州》等诗之题中“宫保”为“少保”之讹[22]。两文证据详实,可为定论。

(二)文学研究

对于赵抃诗文的文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有对赵抃诗歌的鉴赏:如,袁瑾、袁在平对赵扑一生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并揭示了这一历史人物对于当今反腐廉政建设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文学上,则着重分析了他经三峡入蜀时所作的《初入峡》、《下牢津》诗的艺术特色[23]。

探讨赵抃诗风变化和诗歌特色的,如:段丽萍认为,赵抃的诗名久为其治迹、德行所掩盖,其诗风在早期和中晚期差别较大,具有鲜明的特色,充分体现出后期“西昆派”的过渡性,在北宋中期诗坛具有重要价值及意义[24]。赵润金则认为,赵抃是开宋调诗人群诗人而不是宋初“晚唐体”诗人[25]。田苗华以赵抃的七百多首诗歌内容分析为基础,分三章对她的生平、交游、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进行研究,认为:作为后期西昆派的代表诗人之一,赵抃诗效西昆,却又有所超越,呈现出清新劲丽的诗风。他的诗歌数量并不算多,但题材广泛、贴近生活、情感真切,显现出长于说理、以文为诗等“宋调”特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诗歌内涵,对诗歌在宋代的发展做出了贡献[26]。可见,田文是在综合的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折中之论。

伍联群分别从“赵抃的人格气质、赵抃的入蜀、赵抃蜀中诗的内容、赵抃蜀中诗的风格特征、《成都古今集记》”等方面对赵抃的蜀中诗进行了研究,认为赵抃的蜀中诗多唱和与次韵诗,诗歌成为文常交际的重要工具[27]。赵抃蜀中诗歌的特点,既反映了诗歌功能的转变,也是宋后期文人入蜀诗转变的先声。

彭清宜认为赵抃一生四次入蜀,与蜀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立足于赵抃在蜀地的经历、交游、政绩和诗歌创作,对赵抃在蜀中的一系列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16]4-46。如,赵抃入蜀沿途所做诗歌,赵抃入蜀的原因、时间和路线;赵抃在蜀中的交游情况,重点考证赵抃对三苏父子的发掘之恩和他们之间的深厚交情,以及赵抃与文同的交往、与佛道隐士的交往;赵抃在蜀地的政绩和贡献,分析他以宽治蜀的原则,和他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釆取的措施对蜀地产生的深远影响;从内容题材和风格特点两个方面研究赵抃的蜀中诗歌创作,论述其唱和诗、寄酬诗、送别诗、纪游诗所体现的交际功能,分析其诗工丽研妙的风格和醇正高雅的教化意味。

四、赵抃诗文集的整理

关于赵抃的文集,《神道碑》未述其文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章奏类”仅著录其《南台谏垣集》二卷[11]635,《文献通考》卷二四七从之[28]。《宋史·艺文志》除《南台谏垣集》外,又著录《清献尽言集》二卷,余皆不载[29]。因此,祝尚书先生有这样的疑惑:“赵抃之集不仅宋有多种刻本,且宋刻递修本尚保存至今,虽宋人书目遗漏甚多,然清献公负一代盛名,目录家竟不知其有文集传世,殊可怪。或至宋末方有刻本,晁公武、陈振孙等人皆未及见欤?”[30]203

据祝尚书先生《宋人别集叙录》卷五《赵清献公文集》,赵抃文集现有十六卷本和十卷本两个系统。十六卷本有景定元年(1260年)陈仁玉本、元明递修本。十卷本以残宋本(存卷七至十六)为祖本,有成化七年(1471年)阎铎刊本、嘉靖元年(1522年)林有年刊本、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杨準序汪旦重刊本、万历十六年(1588年)詹思谦刊本、康熙中赵用栋刊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八年(1919年)赵曾藩赵氏祠堂重刊本、民国十一年(1922年)赵炳然铅印本等[30]203-207。

赵抃诗文集的整理,《全宋诗》、《全宋文》收录较为完备。《全宋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诗集五卷)为底本,校以宋景定元年陈仁玉刻元明递修十六卷本(诗七卷)、明成化七年阎铎刊本、明嘉靖四十一年杨準序汪旦刊本、一九三二年赵氏仿宋刊本等,厘为五卷,又辑录集外诗,编为第六卷,收诗700多首,载《全宋诗》卷339~344。《全宋文》以康熙中南阳赵用栋刊本为底本,校以残宋本、明嘉靖四十一年汪旦刊本,并辑得佚文23篇,共204篇,厘为8卷,载卷882~889。又,王瑞来对保存于南宋刘昌诗《芦浦笔记》中的一卷《赵清献公充御试官日记》一文做了整理与考释,认为该文真实可靠,可以纠正史书关于北宋六年嘉祐六年殿试时间、殿试制度等的讹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1]。

五、其他方面的研究

除以上研究,还有一些研究也值得关注,如:白效咏的硕士学位论文《“铁面御史”赵抃研究》通过考察赵抃一生的事迹,一方面尝试着从政治角色的角度来诠释赵抃的所作所为;一方面也尝试着从赵抃个人的行为事迹反窥他所处的时代特征,并对作为仁宗朝“文官政治”重要组成部分的台谏运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32]。

张其凡、白效咏对赵抃的一生做了勾勒:赵抃出身“小吏世家”,27岁中进士而踏上仕途,在地方官任职期间,颇有政绩,尤以治蜀著称,入朝任御史后,“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33];晚年优游山林,退居故里而卒。白效咏以仁宗朝殿中侍御史赵抃与知谏院范镇因对于弹劾宰相陈执中杀婢一事的主张不同,引发一场激烈的争论为切入点,对其中反映出来的台谏关系、台谏风气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剖析[34]。白效咏认为,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即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后两文从当时的制度、时事切入,视野开阔,很具有启发意义[35]。

又如:钱时霖通过对赵抃《重游龙井》诗序中的“老僧辩才登龙泓亭烹小龙茶以迓予”,指出《咸淳临安志》把《淳祜临安志》中的“茶”改成“团”的错误做法,又通过史实的勾稽,证明“小龙团不是小龙茶”,“辩才不曾获得过小龙团”,“招待赵抃的是小龙茶”[36]。文章短小,却很有新意,纠正了前人妄改文献的错误,通过这一现象,也看到了宋代禅、茶的密切关系、宋代士大夫和僧人的交游等情况。

六、余论

统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关于赵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厘清了赵抃研究中的一些模糊观点,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以往的研究有重复的地方,如关于赵抃诗歌的研究,虽然用力较多,但是大多重复别人观点,缺少创新性。因此,赵抃作为宋代著名的官员和诗人,还需要对其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初步有以下设想,万望方家不吝指正。

首先,整理赵抃的诗文集。文献是一切研究的基础,虽然《全宋诗》、《全宋文》对赵抃的诗文进行了整理,但是使用颇为不便,很多研究者依然使用的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献集》。因此,急需一部专门收录赵抃诗文的《赵抃集》整理本(可以在《全宋诗》、《全宋文》的基础上校注)问世。

其次,赵抃年谱的重新编纂。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目前已经有三种赵抃的年谱,三种年谱各有短长,以罗以智所编为最优,亦有不确处,如关于赵抃家世的记载,诗文的系年也较少,交游之人较少涉及。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编订一本新的赵抃年谱,对于推动赵抃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再次,关于赵抃思想的研究,尤其是晚年的思想。赵抃在蜀中任职时已与僧人有密切交往,写有多首诗歌与僧人酬唱,致仕后更加倾心释教,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云:

赵悦道休官归三衢,作高斋而居之,禅诵精严,如老烂头陀。与钟山佛慧禅师为方外友,唱酬妙语,照映丛林。性喜食素,日须延一僧对饭,可以想见其为人矣。[37]

可见赵抃晚年颇为好佛,一些子部书中均有记载,如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亦云:

赵清献公自钱塘告老归。……不复与家人相接,但子弟晨昏时至。以二净人、一老兵为役。早不茹荤,以一净人治膳于外功德院,号“余庆”,时以佛慧师法泉主之。泉聪明高胜,禅林言“泉万卷者”是也。日轮一僧伴食,泉三五日一过之;晚略取及鲊脯于家,盖不能终日食素。老兵供扫除之役,事已即去,唯一净人执事其旁。暮以一风炉置大铁汤瓶,可贮斗水,及列盥漱之具亦去。公燕坐至初夜就寝。鸡鸣净人治佛室香火,三击磬公乃起。自以瓶水颒面,趋佛室。暮冬尚能日礼百拜,诵经至辰时。[38]

宋代禅宗盛行,派系林立,赵抃与释教有何关系?他思想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转变对其诗歌创作又有那些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又次,从目前的成果来看,对于赵抃诗歌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其诗歌内容和特色,以及和“西昆派”的关系。其实,赵抃诗歌渊源有自,乃祖赵湘是宋初有名的诗人,有诗文集《南阳集》传世,现存诗歌150余首。《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五《南阳集六卷》提要云:

元方回《罗寿可诗序》,称“宋刬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其晚唐一体,九僧最迫真。寇莱公、林和靖、魏仲先父子、潘逍遥、赵清献之祖凡数家,深涵茂育,气势极盛”。又回所选《瀛奎律髓》评湘《赠张处士诗》曰:“清献家审言如此,宜乎乃孙之诗如其人之清,有自来哉”云云。其推挹湘者甚至。然回录湘二诗,皆取其体近江西者,殊不尽湘所长。今以《永乐大典》所载观之,大抵运意清新,而风骨不失苍秀。虽源出姚合,实与雕镂琐碎、务趋僻涩者迥殊。其古文亦扫除排偶,有李翱、皇甫湜、孙樵之遗,非五季诸家所可及。[39]

“清献家审言如此,宜乎乃孙之诗如其人之清,有自来哉”,用的是杜甫“诗是吾家事”——杜诗学乃祖杜审言——的典故。可见赵抃诗与乃祖的传承关系,亦值得研究。

最后,赵抃的综合研究。赵抃是宋代和包拯齐名的清官,然而在后世的命运却大为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历代是如何对赵抃的形象进行接受的?可以从接受学和比较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宋代的文化滋养了赵抃,赵抃用他的人格魅力、为官之道影响着时人,造福一方百姓(如对蜀地风气的改造)。作为现代人,尤其是当代的官员,应该如何从赵抃身上得到有益的启示?如何汲取有益的养料?这也是研究赵抃的现实意义。

[1]郑獬.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赵抃可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制[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67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204.

[2]苏轼.苏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崔铭先.衢州人赵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4]吴洪泽,尹波.宋人年谱丛刊(第2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125.

[6]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639.

[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4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41.

[8]赵抃.熙宁壬子至节夕宿两当驿[M]//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6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4215.

[9]文同.拈古颂序,送赵大资再任成都府诗序[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5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0]赵抃.成都古今集记序,乞将合转官资回赠兄[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4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6.

[12]粟品孝.赵抃与四川[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31-35.

[13]詹亚园.《清献集》所见之赵抃兄弟事实[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3):53-56.

[14]詹亚园.赵抃与周敦颐交游事实略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2):14-17.

[15]詹亚园.赵抃与苏轼交游事实略考[C]//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2006:196-207.

[16]彭清宜.赵抃入蜀及蜀中诗歌创作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

[17]詹亚园.赵抃与曾巩交游事实略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66-170.

[18]詹亚园.赵抃《送昭文刘少卿移知南海》诗写作时间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4):40-42.

[19]赵润金,刘敬.苏轼诗《赵阅道高斋》之“高斋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0.

[20]谢元鲁.《岁华纪丽谱》《笺纸谱》《蜀锦谱》作者考[J].中华文化论坛,2005(2):21-26.

[21]赵润金.赵抃两篇文之自注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18-219.

[22]赵润金.曾巩六诗之题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0-81.

[23]袁瑾,袁在平.赵抃其人及其所作三游洞、下牢溪诗[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0-14.

[24]段丽萍.从“工丽妍妙”到“清新律切”——试论北宋中期诗人赵抃的诗风变化[J].求索,2004(4):205-207.

[25]赵润金.赵抃是开宋调诗人群之一[J].中国韵文学刊,2008(3):46-50.

[26]田苗华.赵抃及其诗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文学院,2013.

[27]伍联群.北宋文人入蜀诗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165-193.

[28]马端临.文献通考(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49.

[29]脱脱,阿鲁图,铁木儿塔识,等.宋史(第十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7:5366.

[30]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卷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1]王瑞来.赵抃《御试官日记》考释—兼论北宋殿试制度的演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41-48.[32]白效咏.“铁面御史”赵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文学院,2005.

[33]张其凡,白效咏.“铁面御史”赵抃生平考述[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41-147.

[34]白效咏.赵抃与范镇之争——仁宗朝台、谏关系个案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61-64.[35]白效咏.赵抃与熙宁政局[J].齐鲁学刊,2012(4):44-48.

[36]钱时霖.辩才招待赵抃的是小龙茶[J].茶叶,2013(3):31-32.

[37]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8:76.

[38]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M]//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35-36.

[39]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7:2035.

(责任编辑:刘 燕)

Overview on the Studies of Zhao Bian since the New Period

Wang Yanfei1,Zhou Rirong2

(1. Research Center of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9; 2. Institute of Ancient Chinese Book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urrent research in the new period about zhao Bian’s family, life, friends and poetry and pointed out the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en it proposed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meaning of Zhao Bian research from the aspects of poetry sorting, chronicle restatement, thoughts and poetic origins in his old age.

the New Period ;Zhao Bian;study; comment

10.3969/j.issn.1672-7991.2015.04.0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青年项目“明代杜诗学史”(15CZW026)。

2015-11-10;

2015-11-22

王燕飞(1986-),男,河南省尉氏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唐宋文学及古典文献学研究。

I206.2

A

1672-7991(2015)04-0016-06

猜你喜欢
交游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中华戏曲(2017年2期)2017-02-16 06:53:50
周乐清戏曲活动及交游考
中华戏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