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陈庆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秦皇岛066004)
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
王海军,陈庆合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秦皇岛066004)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研究,探究其所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策略。认为现代价值观念多元化、传承方式出现断层、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是制约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确证民俗体育的时代价值、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完善传承机制、打造经典民俗体育项目品牌、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和唤醒民众保护意识等发展对策。
民俗体育;价值观念;生态发展;环境
民俗体育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功能,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强调,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建设;2013年国家体育局出台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民俗体育文化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但是,在生活方式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文化不断西化、经济全球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学者在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俗体育文化的资源开发[1]、未来发展趋势[2]、相关概念辨析等方面[3],或通过不同视角[4-7]对不同区域[8-10]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研究,在文献研读过程中尚未发现关于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填补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深入挖掘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生态发展策略。通过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旅游资源优势,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河北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文,起初意蕴耕耘和挖掘土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1871年英国学者泰勒将文化进行首次定义,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文化做出了不同的界定。通过研读与整理文献发现,李晓明认为文化应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往往承担着相应的发展任务[11]。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依附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模式[12]。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先辈们为了适应和利用不同的生态环境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体育是民俗学和体育学交叉融合而衍生的学科,是与各种民俗文化、民间风俗和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游戏的总称,是满足人们多种需要的特殊文化形态[13-14]。它承载着健身、娱乐、竞技和传承民族文化等功能,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基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然而在文化不断西化、经济利益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体育文化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困境。如何抢救与保护、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原有属性和内核价值,实现其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河北省的多数民俗体育项目主要依附于节庆活动、宗教礼仪和民族体育比赛等而存在,但在传承与发展中,民俗体育的真正价值和深层内涵并没有被完全挖掘,面临的处境越来越严峻。通过到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体育局和文化局等进行实地调研,走访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人和当地居民,以及对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进行探析。发现制约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的改变是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民俗体育赖以生存的社会、地理、风俗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严重压缩了民俗体育的生存空间。
第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制约了民俗体育的发展。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如美国的十条戒律、拜金主义文化的入侵等,人们开始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的过度满足上,价值观念日益西化,对民俗体育文化越来越漠视。
第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抑制了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地方政府更多关注GDP的增长,对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视不够。缺乏专门的民俗体育文化管理部门,对民俗体育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没有做好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导致民众不能正确的确证民俗体育的时代价值。
第四,传承方式出现断层造成大量优秀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老一辈在传承过程中主要通过 “言传身教”、“血缘脉络”、“传男不传女”和“传内不传外”等方式进行,忽视了对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意识;而传承的客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涌入城市,在以目的理性化为实质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仅去传承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民俗体育文化,无法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民俗体育开始被淡忘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些都限制了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不能否认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但也不能任由其自生自灭,必须要采取一定措施防止优秀传统民俗体育文化遗产的流失,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一) 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民俗体育因具有民俗性和地域性而不同于其他民间体育,它有着其他民间体育不具有的文化特性,属于民族的精神财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指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普查工作,民俗体育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别进行考察、挖掘与科研工作。地方政府可以成立由体育局牵头,文化和教育部门配合的工作小组,或委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实地考察、挖掘、整理、弘扬与传承等工作;同时要对已挖掘的成果进行分类与细致的科学研究,进行大力宣传并实施推广与应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申报等工作。民俗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普查、复原记录的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运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研究的提炼等方面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但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发现,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极少有人涉猎。地方政府应鼓励相关部门和机构对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给予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各相关部门要建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形成专业的科研成果与学术论文,借此进一步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内涵与内核价值,提高国家、社会和民众自身的文化保护意识。除做好文字记载和研究外,还可借助视频、音频等现代科技力量,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资料库,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的种类、分布状况、文化背景、传承情况和内核价值等,实现民俗体育资料的永久保存。
(二)确证时代价值,营造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价值是事物能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俗体育要想更好地生存、传承与弘扬,首先要求政府、社会和民众要确证民俗体育的时代价值。民俗体育源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价值,它从体育的角度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记忆。不同的民俗体育孕育着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活化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有富贵病、文明病和精神疾病的人逐年增加,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对这些疾病的预防效果不甚理想。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健身气功和五禽戏等,却具有独特的内外兼修、身心俱练等整体调节功能,我们要充分挖掘其独特的健身功能。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也指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应更加丰富,要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15]。作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一部分,民俗体育的健身功能应予以充分的挖掘和肯定,使民俗体育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和传承。只有国家、社会和民众自我三个层面充分确证了民俗体育在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修身养性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才能营造社会保护、国家支持和民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使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与支持。政府要对民俗体育本身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通过政策或制度来主导民俗体育的发展方向,给予民俗体育应有的地位。河北省应依托国家各项政策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出台民俗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办法或意见等,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保护体系,为民俗体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通过体育赛事带动民俗体育发展,河北省政府可以积极效仿国家每间隔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方式,举办一些具有指向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可以每间隔两年或一年举办一次小规模的民俗体育运动会,或在特殊的节假日举办单项民俗体育比赛等,从而吸引更多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鼓励当地民众经常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并给予资金支持,为传承人提供技艺展示的舞台;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升其自我认同感。还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研究,为民俗体育文化提供理论支撑。
(四)加大宣传力度,唤醒民众对民俗体育的保护意识
民俗体育文化来源于民间,从属于人民大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2006年我国首次公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体育被列入其中,虽然民俗体育文化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但仍存在民众传承与保护的意识相对淡薄、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的宣传,转变人们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识偏差,抵制各种外来文化(如哈韩现象、哈日现象、NBA现象)的侵袭和冲击,唤醒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积极作用,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和报纸等传播方式,营造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宣传过程中,不仅要宣传民俗体育的表现形式、健身价值和艺术特点,更要宣传民俗体育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体育的内核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逢节假日定期组织民俗体育项目的表演、娱乐、竞赛和休闲等活动,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社会对民俗体育项目的认知度和项目传承人的自我认同感。
(五)完善传承机制,扩大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范围
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民俗体育项目需要传承人一代代的弘扬和延续。以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等方式,容易出现传承断层。应摒弃“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落后思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传承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增强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形成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改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提高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鼓励传承人授徒传艺,对在民俗体育项目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开展项目传承人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扩大民俗体育受众范围,将民俗体育项目引入校园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对民俗体育的兴趣。借鉴已开展民俗体育项目的高校教学经验,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毽球、押加、二贵摔跤、陀螺和珍珠球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河北体育学院将荡秋千、高脚竞速和八卦掌等民俗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中,这些体育项目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将现代体育和民俗体育很好地融合起来。河北省应在不同区域的大学、中学和小学推广比较成熟的民俗体育项目,对适合学生学习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进行课程开发并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同时学校可以聘请优秀的项目传承人教授与讲解民俗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民俗体育文化教育,让他们成为民俗体育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呼吁者,使民俗体育项目后继有人。
(六)打造项目品牌,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
“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011年是中华文化旅游年,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地貌以丘陵、平原和山地为主,由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 55 个少数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区域孕育着不同的民俗体育文化(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秋千文化,邯郸永年的杨氏太极拳文化)。河北省应结合当前旅游的发展趋势,深入挖掘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内涵丰富、容易参与和健身效果较强的民俗体育项目,使其充分发挥在旅游方面的商业价值。在开发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方面,一方面可借鉴省内民俗体育文化取得较好成绩的地市,如沧州市通过举办“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提高了武术这一民俗体育项目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可借鉴外省旅游的发展模式,如山东潍坊的“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的旅游模式。河北省可依托承德避暑山庄、西柏坡风景区、安新白洋淀、涞水野三坡和北戴河等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在旅游区或节庆期间开展富有民族精神、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俗体育活动,向游客和观众充分展示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独特优势,使其切身感受到河北省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通过以上措施打造民俗体育品牌项目,提高河北省民族体育文化的知名度,从而实现河北经济和民俗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构建一条既能弘扬与传承民族文化又能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之路。
[1]覃林,刘朝猛.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民俗体育扩布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4):93-98.[2]尤勇.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热点问题分析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1):21-24.
[3]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讨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101-103.
[4]张华影. 文化生态视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变迁与应对[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4,13(6):140-143.
[5]夏成龙.生态系统视角下民俗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14(3):155-159.
[6]郭学松,郑敬容,缪仕晖,等.原生态民俗体育“菜头灯”活动的农耕文化记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5):30-35.[7]尹宁宁,祝文钢,田磊,等.游戏视角:民俗体育文化注疏[J].体育科学,2015,35(7):90-97.
[8]丁世勇.城镇化对广州民俗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05-608.
[9]储亚娟.民俗体育发展现状与趋势:以江苏省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33-37.
[10]彭艳芳.浙江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以温州龙舟竞渡为个案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5,37(1):40-43.
[11]李晓明.浙江舍族民俗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12(1):102-105.
[12]刘旻航,李储涛,赵壮壮.游戏视角:民俗体育文化注疏[J].体育科学,2012,32(6):85-89.
[13]郎勇春.对城镇化进程中我国民俗体育演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165-168.
[14]姜封庆.城镇化进程中赣南民俗体育的开发与保护[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5,31(2):42-45.
[15]高亮,麻晨俊,王力伟.南京民俗体育的特征分类及其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29(1):16-20.
本刊加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声明
为了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继续扩大学术交流的渠道,《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于2004年1月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免费提供作者文章引用统计分析资料。如作者不同意文章编入该光盘版和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Folk-custom Physical Culture
Wang Haijun, Chen Qinghe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in Xichong county, this essay scientifically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onstruction in hilly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 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major problems include farmers’ low cultural quality, incomplete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 lack of training programs and content innovation and insufficient funds input that restrict the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uthor suggest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s through five aspects as legislative guidance, policy support, qualification admittance, financial aid and social secur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professional farmer cultivation in Sichuan hilly areas.
folk-custom sport; value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10.3969/j.issn.1672-7991.2015.04.019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文化生态学视域下的河北省民俗体育文化研究”(2015040415);2015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委托研究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民俗体育在高校发展研究”(201506177);2014年度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秦皇岛市民俗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201407067)。
2015-10-23;
2015-11-12
王海军(1983-),男,吉林省长春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G812
A
1672-7991(2015)04-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