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志金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5)
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的高校数学教学探析——以五步教学法为例
苗志金
(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对人才要求的逐步提高,作为基础性学科的高校数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高校数学传统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数学教学亟待改革。现代教学理念正是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提出的,较传统教学方式而言,现代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学内容具有更强的实用性。本文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导向,结合五步教学法的应用作为创新高校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教学理念;高校数学;教学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随之逐步提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如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培养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和艰巨任务。高校数学亦是如此,当前,不少高校数学教学中仍沿袭着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导致大学生在高数学习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致使教学质量不佳。因此,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理念,加快高校数学传统教学理念及方法创新,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为我国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
现代教学理念是20世纪上半叶由西方教学学家包豪斯所提出的,即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引导与指导作用,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找出问题的科学解决办法,并对解决方法加以验证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现代化教学目的
对于现代化教学理念而言,其教学目的即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学习过程中,主动汲取各方面知识,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和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长新知识,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较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获取知识并形成系统性认知体系不同,现代化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重点始终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旨在全面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现代化教学过程
基于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阶段,因而常被称为“五步教学方法”。第1步:教师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教学主题,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以教学内容及重点为依据,通过创设情景、列举例子、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发学生发散性思考,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第2步:在教师所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下,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向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例如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教学成败,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第3步:为便于学生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学习有关的知识和内容,以便找出问题的科学解决方法,与此同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还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等能力;第4步:鼓励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设想;第5步: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并得出了最终结论,教师结合有关知识,对所得结论正确与否进行验证。五步教学法是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整个教学过程,简单而言,就是:情境创设——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结论验证。
(三)现代化教学特点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更关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结果也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一方面,通过情境的设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动力,所创设的情境必须同教学内容相符,还能使学生利用情境提出问题,带动后续教学过程的开展;另一方面,若学生所学知识未进行系统化整理,会导致学生学习认知体系缺乏应有的逻辑性,所学的知识零散而杂乱,导致教学质量不佳,比不上传统教学方式所获取的知识体系完整而系统;此外,现代化教学理念下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通常而言,现代化教学理念下学生所获取知识均为解决当前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而传统教学方式所教授的知识,多为学生未来可能碰到或用到的知识。因此,在现代教学理念下,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更有动力自主开展学习。
下文结合现代教育理念,确定了高校数学教学目标,并以五步教学法的应用作为高校数学教学创新路径。
(一)多方面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同时进行多方面培养目标的设定。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种,即知识、能力、情感三大目标。知识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必备知识目标,二是拓展知识目标,前者是为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加强训练与应用,确保专业课知识完善;后者旨在满足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学历的晋升、终身学习习惯培养等需求。对于能力目标而言,其设定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此外,由于学生情况不同,所设定的能力目标也不尽相同,即前人所说的“因材施教”,能力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情感目标而言,其设定旨在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学校、社会等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精神。就高校数学教学而言,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素养与数学应用能力,以便进一步带动和发展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培养一批富有观察力、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基于五步教学法的高校数学教学创新之路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理论、实际的有机融合,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案例分析作为基本元素,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情境中,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批判意识,从而促进其更全面地理解复杂和多变的问题。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及五步教学法时,必须先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融入自主学习与探究中,积极进行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创新能力。下文以数列极限教学为例,对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1、教学目的
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极限的概念,能对极限进行描述性定义,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课堂开始后,由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注》,其中提出了:“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并对其进行解释,即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其面积同圆面积无限接近,因此,借助于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可以对圆面积进行近似计算,此即所谓的“割圆术”。该思想即体现了我国古代几何中极限思想的运用教师还可以引出这句古语:“一尺之捶,日截其半,而万世不竭”,即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每日将其截去一半长,该过程能够无限进行。
提出问题。教师依据该古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天所截下木棍的总长如何计算?使学生自我思考,并总结算式:
第1天,截下的木棍长L1=1/2;
第2天,截下的木棍总长L2=1/2+1/22;
第3天,截下的木棍总长为L3=1/2+1/22+1/23;
……
第n天,截下的木棍总和Ln=1/2+1/22+1/23+……+1/2n。
通过这两个实例的引入与情景创设,使学生对极限进行初步认识,并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中。
提出假设。随后,教师可以继续举例:
(1)(1+1/n):2,3/2,4/3,5/4,……,(1+1/n),……(2)(1-1/n):0,1/2,2/3,3/4,……,(1-1/n),……
(3)[1+(-1)n-1/n]:2,1/2,4/3,……,[1+(-1)n-1/n],……
请学生将这三组数列,分别表示于数轴上。请学生观察数列,当n逐步增大时,数值的变化状况。此时,学生纷纷回答:“当n逐步增大时,数值逐步接近1。教师:“那么,无限接近如何采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呢?”教师引导:“由于绝对值能够描述距离,“无限接近”表示的是距离逐步趋近于0如第(3)题:
教师:“由此可见,无论给出多小的数,就该数列来说,总存在一项使该项后所有项和1的距离小于所假设的给定数应注意的是,所假设的给定数的任意性,是任意小的数。”
解决问题。此时就可以得出数列极限的定义:对于任意给定正数,数列变化中随着n的无限增大,总存在某一时刻,|yn-A|<ε恒成立,称该数列在n趋于无限大时,以A为极限,表示为:
此时,有关数列极限概念教学过程顺利完成,使学生对于数列极限具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并激发了其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自主思考,并结合所得结论进行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学生中,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实现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发表自我见解,教师负责引导,以便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切实解决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要求高校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作为高校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采用现代化教学理念武装头脑,积极探索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优秀的数学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戈,杜跃鹏.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2010,7(03):11-13.
[2]胡桂开,彭萍.选教制下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的探索[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3):287-290.
[3]谢珊.浅淡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从一堂数学教学改革课谈起[J].现代企业教育,2010,2(04):276-278.
[4]罗明东,戴祖诚.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应用技能训练与测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苗志金(1981-)男,江苏盐城人,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讲师,青海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学法。
[收稿日期]2015-11-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198(2015)06-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