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中唱响的歌与它们背后的故事
——评广播剧《永远的歌声》

2015-03-10 05:51伟丽思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剧广播剧听众

■文/伟丽思

峥嵘岁月中唱响的歌与它们背后的故事
——评广播剧《永远的歌声》

■文/伟丽思

麦新,别名孙默心,他在开展抗日宣传工作中,创作了《大刀进行曲》《向前冲》等歌曲60余首,还为《九一八纪念歌》等20余首歌曲作词。1946年,麦新从之前工作过的阜新随当地中共地委到达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同年3月被分配到开鲁县任中共开鲁县委委员、县委秘书。1947年2月,开鲁第二次解放,麦新先后任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麦新坚持深入群众,认真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他不仅是音乐家,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与革命战士,是群众音乐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永远的歌声》是由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制作中心制作的一部描述革命时期历史人物的广播剧,该剧由山丹编剧、王炜导演,剧长共6集167分钟。

选材和主题立意是广播剧众多元素中的重中之重。所谓剧本,就是一剧之本。一部广播剧若是有了好的题材,那便不愁没有优秀的剧本。广播剧的题材选择同样面临诸多要求:题材所改编的剧本必须符合广播剧的特性,即以声音为主要传播方式表述剧情内容。编剧对广播剧的特性和艺术标准不仅要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全局掌握能力,同时还要有较高的驾驭广播剧写作的能力。这是创作一台精品广播剧的基础。《永远的歌声》取材独特,主题向上,人物塑造易于鲜活,它的题材因富于时代精神而影响了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一代人。

《永远的歌声》选材着眼生活,既不过分朴实,也不过分华丽。音乐是串联整台广播剧的焦点,该剧以音乐为基础来描绘了作曲家麦新的人生。麦新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他积极向上,术业有专攻,在良好的专业基础上勇于拼搏,甘心为人民奉献一切。该剧对人物的设置更多地注重了人性化,将麦新这个英雄榜样塑造得更加真实,更加有血有肉。例如,该剧第二集中,麦新执意要学枪支的用法,并说“我的音乐是一杆枪,我再学会了使用真枪,那么我不就有了两个利器嘛”。这短短一句话,却展示出了主人公的机智与勇敢。全剧圆满地将麦新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有才华却很谦虚,有胆识却不激进,真的非常难得。

广播剧其实不仅仅是声音的艺术,同时也是想象的艺术。广播剧虽然不能给予受众视觉的体验,却在传递声音内容时,让听众发挥想象动能。广播剧的特征是运用声音塑造人物,烘托环境,展现剧情,听众在听觉与思想情感的转换中理解剧情,所以说,广播剧是线性的想象的艺术。另外,除了剧本,广播剧还必须把握好它的三大元素:即语言、音响和音乐。优秀的广播剧必须要将这三大元素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才能使受众听来具有可听性,感觉不生硬。因此,这三方面的均衡也是考量一部广播剧水平的标准。

一、广播剧中的语言要素

语言在广播剧中是具有特殊要求的,这要求便是语言的通俗化与口语化,一些太过书面和繁复的语言是不适宜出现在广播剧中的。广播剧中语言一定要使听众能够在第一时间听懂它所要传递的内容,把复杂的内容也表达得便于听众理解。并且,广播剧中角色的塑造都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要把握好语言的份量,不仅要遵循广播剧剧本的台词,而且要注重每一个词语的语态、停顿,甚至每个配音演员的自身特色都会对角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永远的歌声》语言运用生动朴实,听众在收听时仿佛亲临了那个年代。农民们聊的是田间地头,学生们聊的是学业与救国,对话中不断出现那个年代的用语,使人充分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气息。广播剧中除第三人称叙述全剧之外,还穿插了女一号的旁白。她的旁白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使得很多内容铺叙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可以从女一号的口中陈述出来。配音是广播剧的灵魂,一部优秀的广播剧,必须通过拥有专业素质的配音团队来体现出它的优秀。《永远的歌声》中的配音演员是非常专业的,无论是声音演绎还是情感表达都非常到位。剧中有很多场景都需要配音演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例如:鼓舞群众的演讲、众人合唱《大刀进行曲》、麦新与妻子失去爱女时伤心哭泣等复杂场景,演员们均通过优秀的专业素养将它们演绎出来。

麦新夫妻刚刚抵达开鲁县时,那里枪声四处作响,土匪四处作乱。他们要在这样一种混乱的情况下在当地进行土地改革。本地百姓们不了解政策,大多具有抵触心理。在这种不利的状况下,麦新决定创作一首能够在百姓中传唱的新歌曲,对百姓进行新政教育。这首歌就是有名的《农会会歌》。他不仅创作词曲,还积极帮助困难群众。当他看到开鲁县的村子里有的百姓家已经断粮十几天后,便用自己的政府津贴给村民家买米。这一段在广播剧中以语言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全剧用麦新与妻子的对话、麦新与村民们的交流以及麦新妻子的旁白等多种叙述方式,既将故事情节线索交代得清晰,又让观众听来觉得情感丰沛。

二、广播剧中的音响音乐要素

剧中音响效果逼真,尤其是战争现场的音乐具有强烈的带入感。在表现市井环境时,剧中运用嘈杂的人声和车鸣等音效,给听众带来熙熙攘攘的亲临现场感。该剧的音乐更是全剧的亮点。因剧中的主角为作曲家麦新,于是他所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农会会歌》等便成为了全剧的中心。该剧展现了这些歌曲创作的全过程,从麦新创作歌曲的灵感之源到创作过程和歌曲征名,再到将这首歌教给合唱班、群众演唱,最终,这些歌在战争中不断嘹亮唱响,变成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因广播剧艺术利用声音捕捉听众的注意力,所以,音乐就变得至关重要。全剧情节紧凑,故事跌宕起伏,时刻抓紧听众们的心。在广播剧第2集中,当麦新和革命同志们进村做群众思想工作时,敌人突然来了。剧中前段表示村落祥和气氛的音乐随着日本人的到来瞬间变得阴沉恐怖,给予了听众听觉与想象强烈对比的刺激。正因为听众在收听广播剧时无法像观看电影电视剧那样同时获取多种感官上的体验,所以,听众的大脑开始被声音、被故事情节调动。因此,只有广播剧运用好了音响音乐特色,才能够给予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永远的歌声》给我们呈现出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青年音乐家的心路历程,我们倾听着,我们感受着,并在声音的渲染下想象着当时的那个年代,那一首首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歌曲久久地在听众耳畔回响……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全剧广播剧听众
创业剧《追梦》央视开播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看见校园霸凌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陈晓颖儿《舒克的桃花运》杀青播出指日可待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