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明 沈金焕
三叉神经痛应用中药独活寄生汤治疗的效果观察
孙景明 沈金焕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观察组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 对照组予以西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三叉神经痛无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推广。
三叉神经痛;中药治疗;临床效果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外科疾病, 具体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发作性和短暂性剧痛,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该疾病特点为发病骤发、骤停, 疼痛犹如闪电、刀割和烧灼[1]。疼痛多由口腔或面部刺激引起, 如说话、洗脸、刷牙或微风拂面, 甚至走路时都会导致阵发性时的剧烈疼痛。近年来本院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3月~2014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 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指定的三叉神经痛西医诊断标准[2]。其中男24例, 女36例。年龄33~86岁, 平均年龄(53.6±17.4)岁。病程0.1~12年, 平均病程(5.6±2.3)年。疼痛部位:左侧33例, 右侧25例, 双侧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片治疗, 0.2 g/次, 3次/d,患者持续服药3周。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补肝肾、祛风湿和止痹痛的原则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 药方组成:独活50 g、牛膝10 g、当归20 g、生地20 g、川芎15 g、细辛5 g、云苓15 g、甘草10 g、白芍20 g、桂心5 g、寄生20 g、秦艽20 g、防风20 g、熟杜仲20 g, 根据患者的病证类型,加减治疗。肝阳偏亢者加钩藤15 g、牡丹皮15 g、龙胆草6 g;胃火积盛者加地黄15 g、黄连8 g、石膏40 g、大黄6 g(后下);瘀血阻络症加丹参15 g、延胡索15 g、当归12 g。加水1 L用文火煎煮3次, 去渣后分为3份, 于每日饭后服用, 1剂/d, 7剂为1个疗程, 患者持续接受3个疗程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的标准判定, 治愈:1年内未发生疼痛;好转:疼痛发作频率显著降低, 疼痛感降低;无效:疼痛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未明显改善, 或发作频率及疼痛程度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4例出现不良反应, 分别为头昏2例, 嗜睡2例, 不良反应率为13.3%,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叉神经痛多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存在多个发病因素, 并将发病因素研究重点集中在病毒、细菌感染、颅底蛛网膜炎等领域。在治疗上, 卡马西平为常用药物, 卡马西平作用多在于止痛。患者服用药物后疾病缠绵难愈、病情加重, 延长病程, 而且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片后容易出现头昏、嗜睡、共济失调问题, 部分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后还出现肠胃功能障碍、皮疹、血细胞和血小板水平下降。在本研究中, 卡马西平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3%, 并且出现头昏、嗜睡、肠胃功能障碍和白细胞减少症状患者6例, 与国内多个研究报道结果一致[3,4]。
中医将三叉神经痛归为“痹症”中的“筋痹”范畴, 患者发病的内因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肝气滞血瘀, 肾阴虚伏火, 肝肾不交, 故肝肾不足, 气血亏虚, 引起肝肾功能失常[4],经络和肌肉失去抵御风寒湿邪的能力, 在内因和外部风寒湿邪侵入共同作用下, 出现筋痹症状。根据三叉神经痛发病的内外机理, 选用独活寄生汤治疗。人参、茯苓、甘草具有补益脾气功效, 达到扶正祛邪作用;当归、白芍和川芎具有养血的功效;秦艽、独活、防风、细辛等具有搜伏风功效, 桂心可作用于血脉, 达到祛寒止痹痛的功效[5]。诸药合用, 具有补肝肾、祛风湿、止痹痛的效果。再根据患者的症状类型,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 对症用药, 提高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较好,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推广。
[1]欧阳东, 刘燕军, 刘英霞, 等. 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5(27):143.
[2]肖林, 谢克, 徐澄, 等. 中药结合脉冲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中医学报, 2015, 2(3):446-448.
[3]高明, 岳鸿礼.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6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9(22):5419-5420.
[4]夏维鹏. 中医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4(14):202-203.
[5]魏巍, 马居飞, 李若葆. 中医中药与西药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系统评价. 中医药导报, 2015, 6(7):80-8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97
2015-06-15]
130022 长春市中医院针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