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3-09 19:04赵春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雷雨感官松树

赵春生

●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能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授《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先投影出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那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的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有自知之明,不可狂妄自大。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教师可以这样制作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做成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将生字的学习设计成一个小游戏。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语言、思维训练。

● 利用信息技术刺激感官,提高学生的记忆水平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但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因此,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刺激学生多重感官,唤起学生心中强烈的真实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学习情境。例如,教授《桂林山水》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询有关桂林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去了解桂林,这样在学习课文时,就能很快体会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不虚传。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我国其他的名胜古迹,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

● 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所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训练,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性,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在教学时,我先展示一组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图片,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素质。又如,教授《雷雨》一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情境,然后播放事先录制的风声、雷声、雨声等,把学生带进雷雨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声音、图像、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进行语言发展、思维训练,还是情境体验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带来了巨大的乐趣,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文、学习语文、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猜你喜欢
雷雨感官松树
僧院雷雨(一)
《雷雨》中的“雨声”
可怕的雷雨天
雷雨
松树
松树
感官训练纸模
松树
感官训练纸膜
松树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