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2015-03-09 19:04谢晋杨娟汪勇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本课中华文化

谢晋 杨娟 汪勇

●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的最后一课,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有利于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本课的第一课时为《灿烂的中华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特点,感受代代传承的中华传统美德,为下一步民族精神的教学做铺垫。

● 学情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融合、斗争、渗透、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面对这样的文化冲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要消除这些影响,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由于扬子一中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化工园区,学生在知识层次和见识上差别很大,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知道中华文化的内容组成;知道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明确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交流分享,对比分析,理解、归纳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增强搜集整理、分工合作、归纳分析的能力;通过问题反思,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内容的博览,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追根溯源,对中华文化地位和影响的分析,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美德之旅”、“传承之旅”的分析、感悟,反思,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在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中,注重对活动情境的体验。例如,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关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此考查其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情感方面的发展程度。在课外活动体验过程中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博物院网上漫游、青奥志愿者在行动等公益活动。

● 教学策略方法

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本课在教学方法上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交流讨论法、总结反思法等。指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新闻事件的分析获得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找出难点、疑点并提出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 教学过程

环节一

教师展示“青奥斐济代表团到我校交流活动”电子相册,并指出电子相册中的中华文化元素。青奥也是南京和中国的大事,教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增强公民责任意识,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微视频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容,并适时点评,提问总结。

学生分组展示课前准备的中华文化资料,并分享交流,从而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环节三

教师用PPT展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盛极一时而消失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环节四

教师利用课件、电子计时软件组织“现代行为找古语”的竞赛,让学生进行古语、谚语竞猜,从而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以及中国的发展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环节五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传统美德是否亘古不变?”

学生通过对具有思辨性的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从而明确传统美德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环节六

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沉淀,并引导学生反思感悟,使其将传统美德落实在实际行动中。

环节七

作业及反馈设计环节。师生共同参与学校“公益文明践行活动”。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本课中华文化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助人为乐的小牛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做人美德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百善孝为先
漫话“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