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2015-03-09 01:38王一博苏亚玲
亚太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弹性心理健康

文/王一博 刘 勉 苏亚玲

浅谈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文/王一博 刘 勉 苏亚玲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弹性已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其做了很多研究,并提出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预测效应,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步入大学后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而心理弹性正是提高心理素质与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心理弹性;综述

1.心理弹性的概念

心理弹性意指在经历逆境又或者是重大挫折后个体的心理功能及其发展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的一种心理发展现象。初期,心理弹性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将焦点关注于以下三个方面:(1)儿童成长于极其不良的生存环境,但战胜了逆境并最终发展良好;(2)正处于极其不良生存环境的儿童,其各项能力未受损害发展良好;(3)曾遭受了灾难性事件,但儿童能从该事件中恢复过来[1]。随着弹性研究的发展,研究者们提出了关注的第四个方面:在经历类似甚至相同的消极经历或处于不利的生存环境时,不同儿童在应对方式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有其本质上的区别的。

2.研究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必要性

2.1 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生物学因素:研究表明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受到个体自身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气质成分,即内外倾和情绪稳定与否。这两种成分影响了个体对负性刺激的忍耐程度[2]。环境因素:影响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大学生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人际交往能力差,家庭环境恶劣以及社会竞争激烈使其容易遭受挫折产生不良心理状态。

2.2 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不良的表现

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步入大学生活后在不同的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适应问题:大一新生刚来到大学后往往会各方面适应不良而产生焦虑心理,统称“大一新生适应综合症”;大二大三学生则往往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学业的压力以及情感问题,例如失恋、挂科等;大四学生则主要面对的是就业问题。在大学期间那些心理弹性发展不足的学生在面对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时会更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有些甚至会出现极端行为(如自杀)[3]。

3.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

雷万胜等人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女学生、农村或非独生学生他们的心理弹性要高于男学生、城市或独生学生。可见性别、年龄、城乡和是否独生这些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4]。

宋凤宁等人对心理弹性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危机的中介作用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在部分人格因子(如宜人性、责任感等)和心理危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这提示我们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有利于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5]。

林婉霞等人对大一新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遭遇挫折或逆境时应对方式是消极还是积极以及其自身的心理弹性能力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地应对方式以及高水平的心理弹性能保持甚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6]。

赵晶等人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积极情绪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与挫折时心理弹性高的学生更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情绪来面对困境从而保持心理健康。这一研究提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发展其心理弹性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积极正面态度和积极的情绪来应对问题[7]。

4.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展望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弹性研究备受关注,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关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弹性研究也在日益增多,例如: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主要成分、大学生不同阶段影响其心理弹性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心理弹性如何发挥其作用等,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内在与外在的保护因子在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与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能力是能够通过外在干预手段来促进其发展和提高的。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正确引导他们发展自身的心理弹性能力能很好地促进其心理健康。

虽然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已有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了解,但绝大多数研究多具有测量驱动的意味,在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上却有所滞后。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使研究更加具有整合功能,提高心理弹性模型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加实证研究,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的应用价值,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点。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

[1]Werner E E.Protective factors and individual resilience.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15.

[2]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8-82.

[3]李海垒.受欺负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006.

[4]雷万胜,陈栩等.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5-157.

[5]宋凤宁,黎玉兰等.心理弹性对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危机的中介作用研究[J].2014,17(28):3387-3390.

[6]林婉霞,任梦等.军医大学新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2013,44(9):705-707.

[7]赵晶,罗峥等.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2010,18(9):1078-1080.

王一博(1987-),男,汉,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刘勉(1987-),男,土家族,湖北巴东人,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苏亚玲(1961-),女,汉,重庆人,副高级职称,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弹性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