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泗萍 梁翠云 梁 静 林钰芳 陈惠丽
广东省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广东中山 528415
重型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强烈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严重损伤,该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治疗难度大。如果患者长期昏迷不醒,会增加死亡或者成为植物人的概率[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一些功能丧失但组织结构尚不完整的神经元,采取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可取得促醒作用,缩短清醒时间,影响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降低病死率[2-3]。王晓红等[4]研究指出,刺激性护理干预是从多方面刺激促醒的一种措施,可有效地促进昏迷患者保持各种感觉输入,增强脑部生物电活动,弥补受损脑细胞的功能。经过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审批,选取笔者所在医院68 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 年1 月~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患者受伤后6 h 内进入医院治疗,年龄<65 岁;②均行颅脑CT 扫描确诊;③入院GCS 不超过8 分;④排除治疗过程中死亡及除颅脑外其他部位严重损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 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 例。研究组男19 例,女15 例,年龄19~45岁,平均(36.6±8.3)岁,平均GCS 评分(6.1±1.5)分,交通伤23 例,打击伤8 例,坠落伤3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20~46 岁,平均(37.1±8.9)岁,平均GCS评分(6.3±1.6)分,交通伤25 例,打击伤5 例,坠落伤4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GCS 评分、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组: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病学体征稳定48 h 后,指导患者家属康复护理、服药等注意事项,进行刺激性护理干预。①呼唤性刺激:呼唤是一种有效的神经系统刺激,护理人员或家属时刻陪护、鼓励和支持患者,查房及操作护理治疗时呼唤患者名字,操作治疗时落实沟通、告知治疗操作目的;②听觉刺激:根据患者的嗜好让家属为患者选择熟悉、喜好的声音刺激(如录音亲属小孩的说话声、宗教信仰的歌声等),使用欢快、明亮的乐器声音、各种动物的叫声或其他自然环境音对患者进行刺激,朗读报纸内容,家属可讲述患者以往美好、难忘的事情,对无家属的外地患者,通过电话微信平台,亲人微信录音播放刺激;③视觉刺激:病房内昼夜采用不同强度的灯光,患者睁眼后使用色彩鲜明的物体进行视觉刺激,播放患者平时喜爱的电视节目,以不同的光照亮度及色彩照射,让患者看亲朋好友及本人的照片,并给予询问式语言;④嗅觉刺激:病房内可放置一些花束及患者喜爱的物品、饰物,让患者闻酒、香水等带有刺激性气味的物体;⑤触摸刺激:护理人员及家属对患者四肢、躯干进行抚触、拍打,用柔软毛巾轻轻摩擦皮肤,刺激皮肤触觉压力感受器,给予口腔冰刺激,增加患者痛、温、触觉,每天定时帮助患者变换体位,进行四肢关节被动活动,30 min/次,2~3 次/d;⑥电疗刺激:给予患者低压电刺激,3~5 次/d。
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加强基础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常规护理干预措施。
使用GCS 预后分级评定疗效,分为恢复良好(GCS 5 分)、中残(GCS 4 分),重残(GCS 3 分)、植物生存(GCS 2 分)和死亡(GCS 1 分)[5]。治疗总有效率=(恢复良好+中残+重残)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14、28 d 清醒率均高于对照组的29.4%、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研究组恢复良好率为52.9%,高于对照组的1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的55.9%,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1 两组患者清醒率、平均清醒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GCS 预后情况的比较[n(%)]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急、进展快、治疗难度大,临床以紧急抢救、纠正休克、清创、抗感染及手术为主要治疗原则,其护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护理人员需主动、负责,指导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知识。廖志英等[6]研究指出,颅脑损伤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具有可塑性,在抚摸及语言刺激下部分神经元可再生,从而缩短昏迷时间,明显改善预后[7]。采用刺激性护理,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及运动刺激等多方面增加唤醒程度,调整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损伤大脑的轴突生长,重现功能重组[8]。金奕等[9]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觉、触觉刺激机体感受器,促进激素、乙酰胆碱等物质的分泌,增加脑内区域血流量,促进整个机体的代偿功能,促进患者清醒,提高其生活质量[10-11]。味觉、嗅觉刺激有助于解除患者处于抑制的神经细胞,增强神经细胞兴奋性,促进意识恢复。光照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灶增加,促进患者视反应[12-13]。运动、皮肤刺激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关节挛缩、增加皮肤感觉输入、建立新的突触联系等方面效果确切,可明显增强脑干网状结构的唤醒反应,形成新的神经环路和功能重组,使植物人从昏迷逐步恢复至正常意识状态[14-15],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刺激性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干预,旨在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的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清醒率、恢复良好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无死亡病例,优于对照组(P<0.05),同谢爱明[16]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刺激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效果满意,可有效地促进脑细胞恢复功能,缩短清醒时间。
综上所述,刺激性护理干预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早日苏醒,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曹樱花,赵毅,赵晓辉.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清醒时间及预后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4):20-21.
[2]黄斯杰,夏万炎,李龄.重型颅脑损伤中基底节血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56-57.
[3]王育文,朱小莲,沈梅芬.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60-2061.
[4]王晓红,时春华,阎冰,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12):1104-1105.
[5]张玉芳,赖素勇.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13,34(4):655-656.
[6]廖志英,卢文辉,易清萍,等.脑电仿生电刺激仪配合醒脑开窍针法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2):12-13.
[7]李征,朱金华,黄金格,等.自拟通窍化瘀醒神组方结合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5):112.
[8]黄国兵,李伯和,曹盛生.多学科联合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8):50-51.
[9]金奕,崔君霞,靳峥.一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高颈段脊髓电刺激术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439-1440.
[10]白田雨,王金玲,边钱钱,等.大接经疗法对重度颅脑损伤促醒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5):438-439.
[11]吴丽萍,朱建英,郑均.28 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3):428.
[12]陈海燕.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损伤继发脑损害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33(10):742-744.
[13]俞梦瑾,刘锦,周育瑾,等.针刺与康复运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交互作用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471-1473.
[14]高国一,包映晖,梁玉敏,等.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早期干预对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3):200-204.
[15]李连娣,朱文平,吴红燕,等.早期声音刺激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促醒作用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18):1637-1638.
[16]谢爱明.刺激性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