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倩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美狄亚》舞美设计
孙 倩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以《美狄亚》为例阐述了完整的舞美设计过程,从前期对于剧本的把握、背景资料的准备,到构建模型、加减法完善舞台呈现,再到演出中的布景调度。
舞美设计;舞台形式;景片;加减法;呈现过程;布景调度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欧里庇得斯生活在雅典由盛转衰之际(伯罗奔尼撒战争),他的作品反映在雅典崇高的神受到怀疑这一危机的时代背景,他十分善于描绘人物的心理,特别是女性心理,被后世称为“心理戏剧的鼻祖”,《美狄亚》是其代表剧作之一。
《美狄亚》是根据希腊神话《伊阿宋智取金羊毛》改编而来,欧里庇德斯本人处于雅典政治经济危机时期,他拥护雅典民主,但反对对外高压、侵略政策,同情被压迫的奴隶,同情妇女的“无权”地位(在剧本中有阐述)。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本剧恰恰符合此定义。
该剧为西欧戏剧史心理悲剧的开山之作,极具代表性;恰恰又是舞台美术设计者最难实现的舞台类型之一。在舞台设计中,深入分析主人公美狄亚的心理活动是设计的关键,颜色、材质、线条、结构都有符合《美狄亚》的专属,怎样找到并且合理运用是难点之一;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舞台技术,例如转台、升降台、车台、吊杆、声光电。下面将系统全面阐释这一问题。
1.1 分析剧情
剧中描写希腊城邦时期科尔基斯的女子美狄亚为了爱情,不惜背叛国家和父亲,和丈夫伊阿宋及两个儿子来到科任托斯城国(相对繁华的城邦),后伊阿宋为了地位及荣耀,抛弃美狄亚,另娶科林斯公主格劳克;美狄亚为此进行报复,毒死公主和国王,杀死她与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儿子,然后乘龙车逃走。
作者展示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层面:对自己多年付出却没有收获感到委屈;对伊阿宋无法抑制的愤怒;对即将成为新娘的公主的嫉恨;对孩子们没有道理的利用和矛盾心理;这些使她始终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笔者通过分析美狄亚复仇心理,研究如何多层次地、更合理地进行舞美设计。
1.2 舞台形式的选择
《美狄亚》出自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戏剧的发源地。古希腊剧场的舞台位于剧场的圆心部分,后边的建筑为更衣棚,而三面都是观众,这种观演关系一直延续到古罗马时代。现如今,这种观演关系衍变为一种名为伸出式舞台的演出剧场,就是依然采用三面观众的观演方式。为了和剧本所著时代时的剧场舞台感觉相似,选择伸出式舞台作为演出场地,使整个剧本能在近似于古希腊时期的场所中进行演出,这样也许能最好地诠释出那个时代的人文场景。
常做演出场地的舞台是镜框式舞台,演出空间都在建筑台口以内,除观众席面都被建筑结构所遮挡,舞台设计一般都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联系起来。还有一种实验式舞台,在剧场建筑(是剧场,而不是舞台)的中央,而观众则围绕着中央舞台四周观看演出。
伸出式舞台则不尽相同,虽部分舞台同镜框式舞台一样,但在建筑台口以内的空间深度则小很多,而在台口外则延伸出的舞台可大可小,在演出时可以灵活使用,观众席则环抱在延伸台的三面。伸出式舞台虽然观演关系比镜框式舞台灵活一些,给观众的亲切感更多一些,但在建筑台口内侧的舞台进深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不能采用镜框式舞台设计采用的大换景,只能在舞台有限的空间内进行尽量多布景的变换;还有就是不能同时兼顾三面观众的视觉需要,这时就要做出选择 ,以舞台正面观众席为主看台,而两侧观众则尽量兼顾。因此,对于伸出式舞台的设计,尽量多地考虑空间设计,让它的变化尽量丰富,有更多的舞台呈现。
1.3 收集资料呈现设计
查阅资料及设计步骤:一次资料(感觉阶段),手绘草图;二次资料(加法阶段),所有场景复原图,初步设计;三次资料(深化阶段),修改设计以及最终呈现设计。
1.3.1 感觉阶段
从剧本中的文字生成合理的3D的舞台形式,其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步就是查阅资料。在熟读了剧本《美狄亚》后,会产生不一定的感觉,例如对颜色、形象、空间、组合等等都会有不尽一致的看法,怎样抓住这初次的感觉很重要。通常是浏览大量的图片,涉及风景、建筑、创意等领域。有些图片可能与剧本有关,如古希腊雅典卫城局部的速写,符合剧本描述时期的建筑,画面上可见古希腊神庙的轮廓和大概的房屋结构,柱头形式为科林斯式。在古希腊有三种柱头形式:爱奥尼、科林斯和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因其柔美的形象多象征女性,多立克式多象征男性。需要重点说的是,绝大多数查阅的资料是与剧本情节完全没有关系的图片,但分别有符合剧本所描述的心理感觉、空间感觉和色彩感觉的东西。
《美狄亚》是典型的心理悲剧,主人公也是女性,通常应该采用小空间曲线设计,但笔者认为大而高的空间更符合这个剧本,更能突出主人公的绝望与孤独感,如果配合灯光的使用,将是打动人心的画面。色彩,是人对世界最早的认知。《美狄亚》的色彩,笔者考虑从上面的空间感觉延伸而来的,单纯的色彩配合大而空的空间,并设计出很好的灯光效果。
还有一些透光穹顶、几何构成形式等图片内容有反映剧本心理状态的感觉,对舞台设计也很有启发。
1.3.2 加法阶段
查阅完的资料如何合理的运用到设计中去,也正是设计的第二个步骤。通过资料浏览后的感觉,将倾向的空间感、色彩感和心理感等综合到一起,绘制出初步的设计草图:有森林中的树屋,象征内心孤独绝望的美狄亚;位于树屋下地狱之火的燃起,象征她的仇恨已经吞噬了她母性的良知;有天光的穹顶象征美狄亚最终乘坐龙车逃至雅典开始新生活。当然草图阶段只是感性的设计阶段,还没有考虑调度的问题,只是抓住大感觉加以绘制。
1.3.3 深化阶段
在构思绘制完设计草图后,实际上是进入到设计阶段的第三个步骤,即把所有查阅到的资料合理地、负责任地整合,进一步细化,然后对整个场景进行还原。
戏剧活动是在具体的实际环境中展开的。考虑到这部戏演出的场所,像希腊剧场一样可围坐三面观众的伸出式的舞台来承载《美狄亚》,基于此形式查询相关的古希腊剧场及生活年代的资料,走进美狄亚的生活年代,从而找到可能运用到的设计元素。在整合了古希腊剧场图、民居、服装、生活用品及舞台机械等资料,从而得到古希腊剧场、民居、舞台机械的3D复原图(见图1)。
经过前期准备,开始进入到真正的舞台中,在设计的加减中得到最后的舞台呈现。
图1 古希腊剧场、民居的3D复原图
图2 最为朴素原始的舞台样式(第二版设计图)
图3 草图和复原图的结合(第三版设计图)
2.1 加加减减
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的《舞台设计创作论》一书中,对加减法有详尽的解释。简单地说,在符合剧本要求和感觉的基础上,把能想到的、能找到的、能做到的全部拼加到一起;把资料里对剧本没有帮助的减去。绘制草图后,通过复原古希腊庭院和生活当中的家具陈设以及第二次查找资料,得到了最为朴素原始的舞台样式,即现实主义形式的舞台,如图2所示。在舞台的上场门方向是古希腊庭院的,带有二层阳台的主体建筑在演出中起到上场以及演出的部分合理调度的作用;舞台下场门方向的、看似神庙又似走廊的建筑,是笔者通过资料抽象设计出来的,它的作用:作为庭院的抽象化形象;每两场间间隔都有歌队出现,而走廊的屋顶平台就是为歌队设置的表演平台;同时,走廊的间隙又可以活跃演员的调度。
然而,现实主义舞台有自身时代的局限性,同时对演出场所的要求极高。比如说需要很大的换景空间,小剧场没有很大的空间满足这种换景需要;另外,无论是从空间结构还是建筑形式上来看,都无法满足剧情的发展以及剧本对人物性格心理变化的描述。在三面都是观众的小剧场,上场门方向和下场门方向的观众将无法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因此,笔者又在此基础上减去多余的部分,进行抽象化设计。
下面的步骤是草图和复原图的结合,如图3所示,可以看到森林中树屋的影子,还可以看到古希腊民居。同时,在这一设计过程中,已经初步出现了舞台调度,即从上场门到下场门的方向设置一组长跨度的台阶;在表演区的中间位置设置由弧形台阶和柱子支撑起来的“树屋”,供主人公美狄亚进行调度使用。“树屋”下方是残破的砖墙表现美狄亚内心的绝望。
但是整个画面略显凌乱,欠缺整体感,于是在保留这张图主体感觉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其他元素进行加减法再创作。
2.2 构建整体
在前一阶段工作基础上,仔细查阅古希腊的柱头形式,并将其直接运用到第三版的设计图中,形成第四张设计图,如图4所示。
古希腊的爱奥尼柱式通常象征着女性,与多立克柱式硬朗的形象不同,爱奥尼柱式的主体形象:漩涡造型更能表现女性的柔美。结合到《美狄亚》剧中,为符合美狄亚的复仇心理,表现她深深陷入漩涡中不能自拔,以致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换取复仇的快感,于是选用爱奥尼柱头的漩涡作为舞台的主体形象。整个舞台的中间表演区是一个漩涡,漩涡由上场门方向起始,由下场门方向结束,整个主体区域可以顺时针旋转;漩涡的后面,也就是转过来的反方向有爱奥尼柱式的廊柱形式,供剧本中有宫殿场景的戏份使用;漩涡的中心是雅典卫城中类似于纪念柱建筑的复原;舞台中央的建筑造型在下场门方向设置了一扇供美狄亚出入的门,代表的是她的家,在整个的演出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门下方配有旋转的台阶,以保证中心建筑的整体感。在主体区域的后方,上下场门分别配有爱奥尼柱子形式的长台阶,供歌队表演使用。
第四版设计图整体来说比较成熟,调度也能符合剧本要求,形象考究。
图4 第四版设计图
图5 最终方案的造型(第五张设计图)
2.3 完善设计
但有一点疑问,设计本意是以爱奥尼柱头的漩涡形式为样本的,可位于三个方向的观众是否能理解呢? 于是再做一次减法,使《美狄亚》设计更加完美,希望让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美狄亚内心的复杂心情,一种万劫不复的、无法逃脱的罪恶感,复仇后的后悔以及懊恼。正如《舞台设计创作论》一书中阐述的:“20世纪后半叶,戏剧演出已不再满足于对剧本的意义和内容做如何的新分析与解释,而是在二度创作中赋予所表现的内容的最恰当的形式。舞台设计也不再停留于艺术家绞尽脑汁的思索如何采集现实或历史生活的片段,以及如何分析剧本结构、寻找剧作的精神,而是更关注寻找造型艺术在戏剧活动中的空间角色。”
表演区的中心建筑仍然是以漩涡为基础造型,减去了上一设计中实体的墙面,直接选用镂空的柱子结构,两侧的台阶廊柱则可以以顺时针和逆时针两种方向旋转,看去像一个艾奥尼柱头涡卷的造型。但这种造型对于观众(尤其是没学习过建筑的观众),从前方水平看去仍然不像涡卷;另外,在如此狭小的舞台内侧空间中这么大幅度的换景似乎也不太现实,因此达不到设想的效果。所以,将造型直接简化成涡卷,并配以艾奥尼柱和残垣断壁的屋檐,形成一种写意化、抽象化的语言。
从最终方案看,布景分为三大块,中央的主景,以及一左一右的辅助景。中央主景是一个涡卷造型的平台,平台中央为一艾奥尼柱,作为一个圆心旋转使用;在以这个圆心为轴的两侧是一高一低的两个柱廊造型,以中心的艾奥尼柱为轴旋转。左右的辅助景片则是可以合并或单独旋转。这样,演出便可以在各种组合、旋转、变化中产生造型语言,配合灯光效果后适应剧情的发展。
例如:景片可以旋转不同角度,如剧中传报人向美狄亚转述公主和国王被毒死的情景,中央的廊柱组被打开成对称的样式,左右的辅助景也被旋转到对称的状态,以此代表皇宫;将左或右侧辅助景旋转到舞台前方,又可以方便歌队的演出,歌队排列站立在景片的台阶上表演;而中央景片及另一侧景片则成为古希腊感觉的背景。
中央戏剧学院灯光专业流行经典名言:“好的灯光是不应该刻意让观众感受到的,而是应该随着剧情的发展而符合情理的进行变化的,从而使演出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央戏剧学院灯光专业教授王宇钢所著《舞台灯光设计》中阐述道:“悲剧中常常对光强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保持在中低调之中”。所以,在舞台布景调度和灯光变化中,尽量将光强设计得略弱,并用一种沉重的色彩渲染舞台。
整个舞台的基本串场光设置为面光加深蓝色的背景光,以展现一种幽怨、沉闷的心理。
开场是美狄亚家的庭院,保傅和保姆对话,后又有美狄亚从屋内走出,设计为由开场时的黑场慢慢推起一个定点光区给保傅和保姆,定点光选择用两侧柱光(见图7),用以突出立体感,而不是用面光将整个舞台打亮,这样能够使观众尽快融入剧中的气氛。而到美狄亚上场时,将会有一盏正顶光从所示意门的位置垂直打下,给观众直接的一种心理压抑感。在整个开场这一场,都会有地排灯光反打在左右辅助景上,配合定点光来增加舞台的层次。
布景的调度则是本着庭院的感觉摆放的,辅助景片在后区拼合到一起象征院墙;中央的主景用来表示庭院当中的主建筑和门,美狄亚上场时便是从这里走出。到了第三场,埃勾斯的出现让美狄亚感到了一丝希望,所以在使用面光的同时使用了天蓝色的上场口侧逆光和下场口柱光(见图8),这样就能从通场的深蓝色的幽怨的侧光中洋溢出些许的轻松。
第四场,美狄亚突然转变了态度,迷惑了伊阿宋,让伊阿宋误以为美狄亚同意了他的婚事。这里选用了带有“欺骗”色彩桃红色的单侧的上场口侧光(见图9),并辅以追光,而非通场亮,希望能借此营造出一些奇幻而诡异的效果;因为场景还是美狄亚的家,所以布景调度则沿用开场时的摆放。
图6 中央廊柱组打开、左右辅助景旋转对称的状态
图7 开场(正视角)
图8 第三场埃勾斯出现(正视角)
图9 美狄亚迷惑伊阿宋(上场口视角)
图10 第五场“公主死”(上场口视角)
由第三场的蓝色光转为第四场的桃色光再转到第五场转述死亡重现表演时的红色灯光,从色谱上看来也是符合逻辑的。在第五场中,在以血红色为基调的通场光下(见图10),将在公主和国王死时使用一些频闪效果,借此以表现复仇的火焰的效果,以符合传报人描述的“那可怜的女人便由闭目无声的状态中苏醒过来,发出可怕的呻吟,因为那双重的痛苦正向她进袭:她头金冠冒出了惊人的、毁灭的火焰;精致的袍子更吞噬了可怜人细嫩的肌肤。她被火烧伤,忽然从座位上站起来逃跑,并想摇落金冠,可金冠越抓越紧,而且越摇火焰反加倍旺盛,终于她倒在地下,面容也已不像人,血与火一起从她头上流了下来……”此时剧情发展到高潮,恐怖的血红色符合复仇的主题。在布景的调度上,尽量将布景对称式的旋转摆放,以达到宫殿的效果。
最终,美狄亚成功复仇,毁了伊阿宋,杀死了儿子,并乘龙车逃到雅典。剧本中提到的无法想象的道具——龙车,仅就自己学识未见到或听到过古希腊龙车的传说以及绘画、雕塑等资料。于是设计一道光束,并配合中央景的涡卷,把其最高点旋转至舞台最前方,以代表龙车。乘龙车升天的效果改为由灯光控制,先将黄色的侧光缓慢关闭,只剩一道光束,然后再将光束慢慢熄灭,并配合涡卷的旋转,把美狄亚从正面旋转至舞台后区,以表示美狄亚逃走。这场的灯光为配合神秘感的龙车,打下场口侧逆光,同光束、同方向,颜色也呈金黄色(见图11)。
图11 美狄亚乘龙车(下场口视角)
剧本在场与场间都使用了歌队。歌队是古希腊戏剧构成要素之一,演唱剧目中的叠句部分,通常伴有舞蹈动作,主要作用是以旁观者、倾听者的身份给出评论,阐释剧中事件,体现传统世人观念。这种效果很接近于中国戏曲的程式,德国剧作家、导演布莱希特总结为“间离效果”:“他们陈述过去,评述现在,并预示将来。他们是演员的‘扬声器’,同时也兼扮演‘观众’的角色。他们代表芸芸众生,烘托出主人公的高大形象与英雄品质,在平和的乐声中传达哀悼、恐惧之感。犹如桥梁、纽带将舞台上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与普通的观众联结起来。” 这种演出应当尽量跳出剧目所发展的情境,但又应该属于《美狄亚》,因此在布景调度上考虑把主景遮挡在一侧布景的背后(见图6),这样歌队便跳出了剧情;又因主景及一侧辅助景在背后若隐若现的存在,从而使歌队身处这个剧目,达到“间离效果”。
(编辑 杜 青)
The Stage Design of Medea
SUN Qian
(The Drama School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d a complete process of stage design about Medea, inclu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script, the preparing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uilding model,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used to stage presentation and stage scheduling in performance.
stage design; stage form;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rendering process; flat; stage scheduling
10.3969/j.issn.1674-8239.2015.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