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林辉
摘要:教学原则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论著。其中蕴含着的知行合一、教学相长、藏息相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对如今语文教学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学记》;语文;教学原则
无论是知行合一、教学相长、藏息相辅,还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启发性原则,都是教学经验的高度概括。《学记》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都很重大,它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引。《学记》中概括出的教学原则经受了历史与时代的检验,其科学性、合理性无疑有益于教学。
一、 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最早由王阳明提出,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也由此来,他推崇“知行合一”学说,故取名“知行”,发表《行知行》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足见其对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的赞赏。《学记》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表明实践出真知,是“知行合一”原则的萌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坚守“知行合一”,从教育实践中归纳总结出正确的教育认知,同时将科学的教育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
二、 教学相长原则
《学记》中有论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与学是相互促进提高的,教育别人和向别人学习是相伴相依的。韩愈也谈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的学识才德的某一方面并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也能从学生身上获得知识人格的启发和感悟,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改善。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不可分。教师“授人以渔”,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顺利开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师生的互动和平等对话能使教学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教与学互相影响,当教与学达到和谐共进的状态时,师生可以在教学中互惠。教学相长的教学原则,教导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过分强调教师教导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自学的效能,而应该使教与学和谐交融,使学生在教学中成长,使教师在教学中日益成熟完善。
三、 藏息相辅原则
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像机器那样昼夜不息地运作。《学记》里写道:“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其中充分说明了学习与休息,课内与课外,“正业”与“居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藏息相辅,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得张弛适度,劳逸结合,语文与生活共进。“藏”与“息”不可偏废,认真听语文课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看一场与语文相关的话剧或电影同样有效。从预习的角度来说,“居学”是“正业”的前提条件;从复习的角度来说,“居学”是“正业”的巩固强化。学生可以在休息中消除学习的疲惫感,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和干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藏息相辅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使教师教得顺心畅快。如今,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取消或忽视课外活动,显然违背了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而“大语文教育观”的倡导,是对藏息相辅原则的遵循和活用。
四、 循序渐进原则
针对当时教学“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的弊端,《学记》里引用了《兑命》“敬孙”的主张,提倡循序渐进。“循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渐进”即是表明教学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反对的是盲目冒进和难易无序,高速度高难度和太浅太易太慢常常不利于语文教学。循序渐进原则要求语文教学按照语文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的逻辑顺序进行。这样做,不仅尊重了语文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系统性和整体性,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而且把握到了学生认知活动的有序性,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惟有学会了行走,方能学习奔跑。倘若没有学会走就开始学习跑,只会摔得遍体鳞伤。语文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一步一个脚印,写话、习作、写作按部就班,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五、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在其教学中就积极主张“因材施教”,而《学记》从反面切入这个原则,“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拂)”说明教学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学习、怨恨老师的后果,即使完成了他的学业,他的学业被遗忘丢弃的速度也一定很快,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成长背景,以及学业水平现状,有助于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促使师生和谐相处。如果一个具有朗诵才华的学生,你拼命教导他去写书法;一个具有书法特长的学生,你拼命教导他去演讲……这无疑是要磨灭学生兴趣,扼杀学生天赋,贻误天下苍生。在统一要求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发扬其优势并改善其劣势,使其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古今到未来,都应是戮力坚持的原则,它永远都不会过时。
六、 启发性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教之所由兴”的原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启发性原则重在度的把握、分寸的拿捏,引导而不牵制,强化积极性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直接回答,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点拨。启发性教学原则与今天我们语文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的中学语文课程理念相一致。贯彻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与语言共同发展。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虽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结晶,仍可有效指导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手段跟随时代已有了较大变化,教学原则也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应用《学记》里的这些原则于语文教学之中,应主动灵活,在批判中继承。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为了死守原则而失去教学原本的活力与趣味,不片面夸大某个教学原则,将单一的教学原则绝对化,而应发挥这些语文教学原则的综合效用、整体功能,不断寻求原则的最优化整合。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一中大江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Thomas E L,& Robinson H A.Improving reading in every class:A sourcebook for teachers.Boston:Allyn&Bacon.197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4]陈兰芬: “提前积淀,妙笔可以生花——初探小学英语写作课堂中的预习”. 《启迪与智慧(教育) 》2013(5)
[5]陈燕:课前预习让学生赢在英语课堂上.《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
[6]江悦:“以学生为主体英语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策略训练”.《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7]司继伟,张庆林.自我监控策略的培养.《学科教育》.1999(2).
[8]张孔仪:“西方中小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述评”. 《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9]张 孔:“给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的基本条件”.《外国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0]张仲萍.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