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联合骨刺消合剂对膝痹病的护理干预及疗效评价
魏金荣, 张惠萍, 曹松美, 王绍光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关键词:膝痹病; 热敏灸; 骨刺消合剂; 护理干预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 多出现于中老年人群, 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膝痛”范畴,多与肝肾不足、风寒湿邪外侵有关。中医治疗膝痹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艾灸疗法。热敏灸则可有效提高灸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个体化的消敏包和灸量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灸量[1]。该疗法是一种通过探查该病局部的病理特异反应点即热敏点,并予施行温和灸使热力透入膝关节,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2]。莫氏[3]、刘氏[4]等经过临床评价,均肯定了热敏灸治疗该病具有确切疗效。本院在联合使用院内制剂骨刺消合剂的基础上应用热敏灸“敏化腧穴”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骨伤科住院的膝痹病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9.5±4.0)岁。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8.1±5.0)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① 膝关节疼痛,一处或多处压痛,屈伸活动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② 膝关节肿胀,浮髌试验阳性; ③ X线片膝关节内某处有增生现象,或伴有关节间隙不对称; ④ 排除膝关节其他病变。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医膝痹病诊断标准; ② 临床症状的评分总积分不低于5分; ③ 年龄40~85岁; ④ 患者知情同意,能配合本研究的方法进行治疗; ⑤ 膝关节周围穴位热敏化。排除标准: ① 年龄<40岁或>85岁; ② 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甚至影响生命安全者;精神类疾病患者; ③ 依从性差,难以确切评价本研究的疗效及安全性者; ④各种原因不能配合完成治疗或资料不全者; ⑤ 膝关节周围皮肤溃破或外伤患者。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膝痹病常规治疗方案,避风寒、畅情志、予清淡饮食,遵医嘱服用本院院内制剂“骨刺消合剂”(执行标准:JSZBZ20091809Z,批准文号:苏药制字Z04001935),主要由黄芪、威灵仙、麻黄、补骨脂、熟地黄、莱菔子、鹿角胶等组成,250 mL/瓶。服用方法:口服,每次40 mL, 每日2次,配合蜈蚣粉0.5 g冲服,需热服。护士确保按时发放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反应。
1.2.2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热敏灸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干预。操作步骤: ① 探查热敏化腧穴:嘱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膝关节,放松身体,在患者膝关节区域(包括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穴组成的范围内、肾俞、肝俞等),距离皮肤约3 cm使用点燃的艾条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觉透热(艾热从皮肤表面向深部组织穿透)、传热(艾热沿着某一方向传导)、扩热(艾热向四周扩散)或非热觉中的一种或多种感受时,判断为腧穴热敏化,记录该穴位为热敏化穴位。按照上述步骤探查出所有热敏化穴位; ② 以艾条于上述热敏化穴位最强者进行悬灸,至该穴热敏灸感消失时停止(时间为30~60 min); ③ 患者变换体位为俯卧位,暴露背部腧穴,热敏化肝俞、肾俞穴,直至穴位热敏灸感消失。④ 热敏灸前10 d每日2次;后20 d每日1次,共30 d(40次)。2组以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时进行疗效评定。
观察指标: ① 临床症状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对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评估,比较其差异; ② 检测血清学IL-8含量,治疗前及1个治疗疗程结束后各检测1次; ③ 按照疼痛视觉评分(VAS)观察疼痛改善程度,比较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价标准结合临床缓解疼痛、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的情况而判定。
2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患者膝关节疼痛VAS评分(7.68±1.58)分,治疗30 d后(1.58±1.06)分;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8.12±1.34)分,治疗30 d后(3.24±1.86)分,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12.53±2.78)分,治疗后(6.24±2.87)分;治疗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11.00±3.34)分,治疗后(3.56±2.33)分,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L-8含量(43.68±23.28) mmol/L, 治疗后(32.38±22.15) mmol/L; 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8含量(46.12±23.14) mmol/L, 治疗后(41.26±23.56) mmol/L, 2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63.33%,治疗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4讨论
骨刺消合剂是本院院内制剂,合剂方以“肾主骨”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肝肾不足、正气亏虚的病机特点筛选补骨脂、黄芪等中药组成,具有补肾温阳、益气壮骨之功效。方中以补骨脂补肾壮骨为君药;辅以熟地黄补肾滋阴益精为臣药;配黄芪共为佐药,既培补后天生化之源以充肾精,又达到补中寓通,补而不滞的目的;再以甘草调中和胃为使药[5]。
热敏灸疗法对人体疾病的干预机理在国内外有大量研究报道,认为其能够刺激皮肤表面感受器,进而对神经系统的机能进行激发与调整。一些实验研究证实,灸法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脏腑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按照中医理论,艾灸能能温阳散寒、促进气血流通、减轻疼痛,因而能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本研究除取患膝处阴陵泉、阳陵泉、梁丘、血海穴组成的区域外,加灸背部肝俞、肾俞两穴位。梁丘、血海作为对穴,它们之间有着互补、相辅的关系。在经络联系上梁丘属足阳明胃经,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在脏腑关系上又是表里关系,脏为里,腑为表;在阴阳属性上,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阳、一脏一腑。调气理血相互配合,起到互补相辅的作用。阳陵泉、阴陵泉皆位于膝下,同为合穴,在发挥局部治疗作用的同时,两穴经气相通,有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肝藏血生血,主筋,肾藏精生髓,主骨,取肝俞、肾俞补益筋脉之气血,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所选穴位阴阳相调、内应脏腑、表里结合,符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6]。
研究发现,艾灸能有效改善关节炎症灶周围的血管通透性,降低炎症周围致病细胞因子的含量,如组胺(HA)、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IL)、前列腺素E2(PGE2)等,因此能降低炎症刺激。此外,还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及流变性性质,改善血液粘滞性、浓稠性、聚集性,加快局部代谢废物的排除,提高患者疼痛耐受,改善膝关节疼痛。实验研究证实,热敏灸可明显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8的含量[8]。
本研究显示热敏灸后治疗组血清IL-8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丁一, 迟振海, 张波, 等.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灸量的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 2011, 42(1): 66.
[2]陈日新, 陈明人, 康明非. 热敏灸实用读本[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4.
[3]莫绍强.腹针配合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6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09, 18(3): 44.
[4]刘丽娟, 田雪秋, 鞠振宇, 等.热敏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5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3, 22(1): 48.
[5]牛锋, 傅强, 杨昌杰, 等.“骨刺消合剂”联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 2012, 44(1): 42.
[6]孙琰, 王雪.隔姜灸治疗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12(8): 64.
[7]张武昌, 高志成, 崔璐玲.IL-8及P物质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11, 33(6): 7.
[8]蔡国伟, 李静.热敏灸对急性膝关节痛患者疼痛及血清IL-8的影响[J].中国康复, 2013, 28(1): 55.
收稿日期:2015-07-17
中图分类号:R 4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24-202-02
DOI:10.7619/jcmp.201524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