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明,程泽川,刘 铎
(1.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2.黑龙江省教育厅,哈尔滨 150001)
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张彦明1,程泽川1,刘 铎2
(1.东北石油大学 石油经济与管理研究所,黑龙江 大庆 163318;2.黑龙江省教育厅,哈尔滨 150001)
由于石油企业担负重要的能源开发以及能源供给的任务,研究董事会特征对财务绩效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沪深两市2007—2014年“石油行业”主板公司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对石油企业董事会、财务绩效的现状进行描述,根据理论分析提出了研究假设,实证分析了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和内在联系。结果表明:董事会的规模、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相关性显著;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绩效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两职合一状态与财务绩效呈显著负相关;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弱。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董事会制度的相关建议,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绩效。
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财务绩效;相关性分析
石油企业是重要的能源开发和能源供给的制造加工企业,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司财务绩效是衡量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准。通过对石油企业的董事会特征、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提出完善董事会特征的相关建议,进而达到提高公司财务绩效的目的。因此,探寻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关系
张海(2008),向瑞(2008)等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范林榜(2010)等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不具有统计的显著性,并带有行业倾向。刘丽(2012)考察了中国的钢铁行业,邓霆(2013)以中国保险公司数据为样本得出了董事会规模与公司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陈显球(2010),于晓红、赵宕(2012),陈録飞(2012),石大林(2014)认为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1]。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陈军(2006)认为公司独立董事数量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兰玉杰(2007)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刘亚铮(2009)认为独立董事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反方向作用。龚辉锋(2011)认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2]。陈録飞(2012)实证得出独立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杨典(2013)认为外部董事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三)两职合一状态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刘丽(2009)认为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设置状况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是政策强制实施的结果。两职分离对财务绩效影响不显著。陈仲常等(2009),陈显球(2010),党文娟(2010)研究发现两职合一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龚辉峰(2011),于晓红、陈録飞(2012),赵宕(2012)等认为两职合一可以提升财务绩效;杨典(2013)提出两职分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是反方向的[3]。
(四)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
石桥(2009)认为过多的会议次数可能是公司财务绩效不佳的反应,而过少的会议次数可能是董事会未能恪尽职守的表现。张国源(2009)认为董事会会议只有在公司财务绩效出现问题时才会发挥明显的作用。同时,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是不显著的。张娜、关忠良、郭志光(2011)研究发现董事会会议与银行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石大林(2014)认为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五)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April、 Klein、 Audit(2002)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在一定范围内呈现正相关[4]。申心吉(2005)认为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一二次曲线关系。张兴亮(2012)研究发现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5]。刘振(2015)研究发现,在非国有控股企业,董事会持股对研发投资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在国有控股企业中,董事会持股对研发投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6]。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管理层所持有的股数越多就会越对其产生激励,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改善企业的绩效。
(一)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
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能够加强董事会成员对高管的监督,限制高管在经营过程中的一些行为,从而使管理层作出符合公司未来发展的决策。同时,董事会规模的扩大表明董事会在进行建议决策时能够参考的意见就会增多,就能更有效地处理关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从而提高公司财务绩效[7]。因此,假设Ⅰ:石油企业的董事会规模与财务绩效呈正向关系。
(二)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绩效
为了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董事会成员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不能少于1/3,独立董事应该保持独立性并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受侵犯。独立董事的参与往往能够从客观和专业的角度来衡量一项决策是否有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因此,假设Ⅱ:企业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绩效呈正向关系。
(三)两职合一状态与财务绩效
如果在石油企业中董事长与总经理由同一个人担任,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就会下降,导致总经理拥有的相应权力就会扩大,董事长不能对总经理实行有效的监督,会降低公司的财务绩效。因此,假设Ⅲ:石油企业两职合一状态与公司财务绩效呈反向关系。
(四)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
董事会的开会频次往往能够体现一个公司的近期经营和稳定状况,就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国内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会议大多数起到的是“灭火器”的作用,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传递给信息使用者的往往是企业经营出现了危机亦或是出现了重大事件,而西方的一些学者则认为,董事会会议是董事会积极作为的一种表现[8]。因此,假设Ⅳ: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呈正向关系。
(五)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
董事会成员持股能有效将董事个人的利益与整个企业的利益结合起来,因为整个企业的经营绩效将与董事自身的财富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董事会成员持股能够起到激励董事会成员的目的,激励其更加积极地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层的职责,董事会运行的效率就会显著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所以,提高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能够有效改善企业财务绩效[9]。因此,假设Ⅴ: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财务绩效呈正向关系。
本文选取2007—2014年沪深两市“石油行业”板块的上市公司作为分析的样本对象,根据石油企业的上市时间来获取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数据,剔除了数据不全的公司数据。数据来自锐思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和巨潮资讯网上公布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一)董事会特征现状
董事会是由股东大会选举组成,主要负责企业经营活动的指挥与管理,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通过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两职状态、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董事会成员持股比这五个指标来对董事会特征进行阐述,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现状见表1。
表1 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现状
根据表1所示可以看出:
(1)董事会人数极小值为6人,极大值为15人。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规模须介于5—19人之间,因此石油企业的数据处于法律规定的范围值以内,均值为9.872,标准差较小,为2.284。说明石油企业对于董事会规模的选择倾向于适中的规模。
(2)独立董事比例的范围处于0.273—0.500之间,均值为0.372,标准差较小,为0.048,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独立董事比例应高于1/3,从均值和方差上来看,大多数的石油企业均符合这一规定,低于1/3的公司占所统计的数据中的一少部分。
(3)两职合一状态中有81%的数据为0,即有19%的数据为两职合一,说明绝大多数的石油企业处于两职分离状态。但通过对石油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的公司治理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出,有少数部分石油企业选择让副董事长或者董事会其他成员作为公司的总经理。
(4)董事会会议次数处在4—17次的范围以内,均值为8.132,标准差为2.597。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召开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不得少于2次,所以石油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相对较集中,董事会会议次数都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5)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均不高于43.5%,其均值为16.0%,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较高容易造成董事会成员对董事会或企业的控制,比例过低将不能起到对董事会成员的激励作用,激励其更好地履行参与公司决策和监督的作用。
(二)财务绩效现状
财务绩效是企业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最终的经营业绩作出的贡献[10]。对于石油企业财务绩效现状描述指标主要来源于数据库和财务报告上的数据,并通过对财务报告数据的计算得出财务分析指标。主要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等四个层次上对财务绩效指标计算并描述财务绩效现状。石油企业财务绩效的现状见表2。
表2 石油企业财务绩效现状
根据表2所示:
(1)偿债能力方面,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权益乘数、现金流量负债比率的均值分别为2.239、0.489、1.255、2.501、0.412。表明石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强,长期偿债能力一般,公司负债较多,这样就会使得石油企业的财务杠杆率相对较高,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增大。
(2)运营能力方面,存货周转率的均值为11.572,存货周转率较高说明其没有长期积压的存货,公司的运营状况良好。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分别为2.937、1.021,其数值均大于1,说明石油企业较为重视资产运营方面和资产增值方面的管理,进而保证股东权益不受损害。
(3)盈利能力方面,石油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分别为0.045、0.034,其数值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表明石油企业收益能力较弱,说明石油行业属于相对盈利较低的行业。另外,石油企业的每股收益均值为0.198,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说明石油企业比较重视对股东收益的保障。
(4)抗风险能力方面,石油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资产保值增值率的均值分别为0.689、1.188,表明石油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为0.487,数值较高,表明石油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良好,可以使石油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在目前的文献研究中,普遍采用的绩效衡量指标包括TobinQ值、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经济附加值(EVA)等,这些指标的应用,提高了人们对于绩效的理解程度。目前,大多数研究普遍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本文也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我国石油企业财务绩效,见表3。
2.解释变量
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之上,将反映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的解释变量定义如下:(1)董事会规模:构成董事会的人数的总和;(2)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在石油企业董事会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3)两职合一状态: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合一,当两职合一时,数据选为1,两职不合一时,数据选取为0;(4)董事会会议次数:年度内董事会召开的会议次数;(5)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数在公司总股数中所占的比例[11],见表3。
3.控制变量
为使石油企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绩效的回归系数能准确地反应两者之问的关系,所以增加了其他可能影响财务绩效的因素,共选取了两个控制变量:(1)企业规模,指的是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董事会规模越大其决策所花费的时间就越多,从而加大了董事会中用于协调沟通的成本。但是董事会规模扩大可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使得企业收获额外的收益。因此,企业规模与财务和绩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2)企业成长性,指的是代表现阶段企业的发展情况,主要用营业收入增长率来衡量。成长性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干扰财务数据行为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表3 变量的表达与释义
(二)模型设计
本文在作回归分析时将财务绩效作为因变量,将董事会特征作为自变量,并和控制变量结合在一起构建如下模型:
ROE=β0+β1*DG+β2*DL+β3*LH+β4*HY+β5*YG+β6*QG+β7*CZ+ε
式中,β0为截距项;β1-β7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
(三)相关性分析
目前的学术研究中多采用相关性分析来衡量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的强弱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考察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以验证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线性问题、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表4列出了各变量的相关性关系。
表4 变量相关性分析表
通过相关性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各解释变量如:董事会规模、两职合一状态、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独立董事比例则与其呈负相关关系,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与企业成长性则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总体上各解释变量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为回归分析的有效性提供了保证。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证模型进行设定后,接下来运用SPSS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变截距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模型的回归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
(1)董事会规模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石油企业董事会规模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正向相关,而且该变量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实证结果表明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财务绩效越好。因此,接受了假设Ⅰ。
(2)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在石油企业中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呈负相关,但是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石油企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越少,财务绩效越好的说法不可行。因此,拒绝了假设Ⅱ。
(3)两职合一状态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在家族上市企业中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接受了假设Ⅲ。
(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石油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企业财务绩效也就越好,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显著性。这表明过多的董事会会议并不能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更大的影响,其所产生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其效益。因此,董事会会议次数与财务绩效正相关的说法不一定正确,假设Ⅳ不成立。
(5)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石油企业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而且该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因此,接受了假设Ⅴ。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石油企业的董事会特征与财务绩效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实证研究结论:
(1)石油企业董事会规模对于财务绩效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董事会规模越大,也就意味着董事会在决策时能够得到更多的专家意见,这大大地提高了董事会决策的合理、科学性,从而提高了其治理效率,最终对企业财务绩效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呈不显著负相关。说明石油企业尚未对独立董事的重要作用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石油企业的独立董事比例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有的即使达到了相应的比例,但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石油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应引起相应管理部门的注意。
(3)两职合一状态与企业财务绩效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在石油企业中,两职合一的比例较少,大多数石油企业分开设立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实证结果同样可以看出,两职合一状态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高,即两职状态的分离可以进一步提高财务绩效。
(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财务绩效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就使得董事会成员能够及时地对企业内外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同时也能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企业财务绩效也就越好。但是,越来越多的董事会会议次数使得董事会成员不得不花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其产生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要远远大于所获得的收益。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
(5)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董事会成员持股能够有效地将董事个人利益与企业财务绩效联合起来,能够起到激励董事会成员的目的,激励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公司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以及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层的职责,从而提高整个董事会的治理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绩效。
(二)相关建议
1.合理设置董事会规模
石油企业应当选择适当的董事会规模,数量过多的董事会人数会增加公司的沟通和协调成本。对于我国石油企业而言应当依据行业特点、公司的发展阶段以及规模来选择一个适合本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以充分提高董事会决策的有效性。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
独立董事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专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专业化的意见,同时也能对企业的管理者起到监督的作用。对于石油企业而言,首先应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让独立董事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去。
3.避免两职合一
对于石油企业来讲,大多数公司没有让董事长担任总经理一职,但通过对前面董事会特征现状的描述,有一少部分石油企业的副董事长或者董事会其他成员承担总经理的情况存在,这样会导致石油企业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分权监督作用被降低,不利于公司财务绩效的提高。所以对石油企业来说避免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是比较完善的。
4.提高董事会会议质量,减少召开不必要的会议
要提高董事会的工作效率,首先要避免召开不必要的董事会会议,董事会会议次数并不是召开的越多越好;其次要不断完善董事会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董事会所有成员的素质和能力。最终达到提升财务绩效的目的。
5.合理优化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
因为石油企业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应加大董事的持股比例,但是也要考虑到董事持股比例的合理性。合理的持股比例能将董事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协调董事会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能够激励董事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公司的发展问题,防止短期化行为,对提升财务绩效起到积极作用。
[1]石大林.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91):28-33.
[2]龚辉锋.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11,(10):56-62.
[3]陈録飞.创业板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海南金融,2012,(8):59-63.
[4]April, Klein, Audit. Committee board of director characteristic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 2002,(8):378-400.
[5]张兴亮.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公司绩效[J].财会通讯,2012,(2):59-61.
[6]刘 振.董事会特征对研发投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J].财会通讯,2015,(6):51-55.
[7]张彦明,张冰茹,等.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理论研究[J].财会通讯,2012,(11):38-39.
[8]郑石桥,蒋宏桥,王建军.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1):99-105.
[9]朱 松.企业社会责任、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会计研究,2011,(11):27-34.
[10]张兆国,刘晓霞,张 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54-59.
[11]张彦明,程泽川,等.石油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7.
[责任编辑:姜 野]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aracters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Oil Enterprises
ZHANG Yan-ming1, CHENG Ze-chuan1, LIU Duo2
(1. Oi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2.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Harbin 150001, China)
Owing to the oil enterprises have the mission of important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upply, research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has a great important significance. 2007-2014 China’s oil enterprises the annual and relevant report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for oil industry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A shares a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s, describ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oil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putting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and analysing empirically the correlation and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oil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ze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directors shareholding ratio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but the correlation is weak; th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manager and chairman of the board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frequency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meeting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inancial performance, but the correlation is weak.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finally to improve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il enterprises; the characters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financia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2015-04-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Y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4BJY072);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E142)。
张彦明(1972-),男,黑龙江通河人,教授,博士,从事企业价值和公司治理、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研究。
市场经济论坛
F272-0;F715.54
A
1671-7112(2015)04-0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