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婧
留学生常用汉语成语偏误调查报告
○江婧
摘要:汉语成语作为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民族语言文化的瑰宝。文章选取成语这一固定结构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搜集留学生常用汉语成语方面的语料进行偏误调查,以统计数据进行偏误分析,重点分析留学生常用成语的偏误类型及产生原因。同时,文章主要将偏误分为语义偏误、语法偏误、语用偏误三类,并归纳出偏误产生的四点原因:实际教学中的不足、中外文化差异、语素义理解不全面和用部分代替整体。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偏误分析
(一)偏误调查对象
本次留学生常用汉语成语偏误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了解各国留学生在汉语成语学习上的主要困难和障碍,并收集成语偏误进行分析。所调查的对象有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美国、意大利籍者,分别是中文专业外籍留学生、学习过中文的外籍海外或在华工作者。
(二)偏误调查设计
调查问卷题型包括:单选题、判断题、简答题。其中第一大题考查成语语义的掌握情况;第二大题是对近义成语和形近成语的辨析;第三大题考查成语语法的使用情况;第四大题根据解释造句,考查常用成语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其中正确释义均引自百度百科,例句均引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三)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实际收回49份调查问卷,其中包括国内在校留学生24份和外籍在华工作者12份、日本大阪大学中文专业在校生8份和外籍海外工作者5份。本次问卷调查回收率为81.67%,经过筛选,有效问卷有42份,占70%。书写方面,由于部分问卷采用在线调查形式,受访者大多采用输入法答卷,故未收集到成语书写形式方面的偏误。各题各选项所选情况分布如下:
表1:调查问卷答题情况
调查问卷对偏误例句的收集主要集中在第四大题造句中,42份有效问卷中,有23人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该题的作答。偏误分析所使用的语料如下:
(1)我工作辛苦,有个安慰是理所应当的。
(2)官儿很努力服务人民是理所当然。
(3)你是我朋友是理所当然。
(4)我对你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觉得奇怪。
(5)小孩不喜欢吃蔬菜,无可奈何避免吃。
(6)事情已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就算了吧。
(7)我的肚子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从明天起,要跑步减肥。
(8)这件事无可奈何解决。
(9)这么严重的问题,我真是无可奈何你!
(10)发生这种事,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11)狗狗无可奈何发现自己掉毛了。
(12)外国人试图用成语容易说莫名其妙的话。
(13)我觉得很莫名其妙地跟着他回家。
(14)在学校莫名其妙挨了骂。
(15)让我们恰到好处。
(16)他给出的结论总是恰到好处。
(17)我的心情不好,幸亏他恰到好处带来一个好吃的西瓜来吃。
(18)文章中的那一个和尚也一样。他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对到山底下去挑水的工作他不但没有不满,而且把这件工作看成当然的事情。
(19)他自己也不能想像别人为他做这件事儿。而且他认为这件事就是自己的当然的任务。所以不能向别人委托。
(20)第一个和尚觉得很高兴,因为自己为别人做挑水,所以别人也为自己挑水是当然的。
(21)第二、三……个人是没有得到好处的是当然的,自作自受的。
(22)这个事是对他们三个人很当然的,还有,他们当中没个人都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过了几天,几月以后,他们三个人来了这儿。
(23)然后他说“我做的理所当然的,没事”。
(24)我小时,父母对我做的是都是当然的。
(25)他想要解脱病人的不堪忍受的痛苦,也是当然的事情。
(26)这是理所当然的。
(27)所以我认为在公共场所不能吸烟是当然的事。
(28)自己吸烟的人得肺炎的话还可以。
(29)因此在公共场所不许抽烟是明显的措施。
(30)我想喜欢流行歌曲,喜欢那个歌手是非常当然的事。
(31)但是发现有的顾客之中问题、他们无可奈何管那个顾客的时候,我只一个人陪着顾客们参观了许多地方。
(32)传说”是代代流传下来的,这历史漫长的时间里,这《“三个和尚”》的内容肯定有一点变化,这是无可奈何的,
(33)现在我无可奈何帮助你们,可是我很爱你们。
(34)不然,“代沟”间题很容易变成一个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
(35)解决代沟问题不是无可奈何的。
(36)他们知道有不好的影响,还是要吸烟,那我对他们无所谓。就这样过了很多年,我已离开那所学校更离开了教会到社会工作,在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挫拆,尤其在人事方面,弄到母在人生旅程中丧失伩心,很其妙。
(37)带着好奇心学下汉字来真是让人莫名其妙。
其中例(1)-(17)是调查问卷第三大题判断题中超过30%的受访者未能判断出的错句和第四大题造句中收集到的偏误,例(18)-(37)是第四大题所需造句的四个成语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能检索到的错句,包括应用未用和使用不当。
37例偏误中,例(2)-(5)、(9)-(16)、(31)、(33)共14例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成语的语法功能不理解所造成的语法偏误,包括成分缺失、语序错误或句式杂糅等问题。其余23例均属语义偏误,其中例(1)、(18)-(30)共14例是与其他词语混淆,例(6)-(8)、(17)、(32)、(34)-(37)共9例是对词义理解不准确造成的用词不当。
表2:偏误分析表
(一)语义偏误
留学生常用成语偏误较多集中于语义偏误上,汉语成语有不少光从字面很难猜出正确的意思,有的词语又属于一词多义,所以在第一大题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处理义项的选择时很困惑。除常用词“一帆风顺”外,其他五题中最高正确率只有80.95%。
超过33%的受访者表示,汉语中同义、近义词很多,在具体使用时有些无从下手。而第二大题设计时,笔者特意选择了容易混淆的常用成语,如“全心全意”和“聚精会神”这两个成语,两者义项有明显区别,但又都有“全心投入”的意思,这道题正确率仅有35.71%。
问卷第三大题判断题的第1题设计了一个语义偏误,“自始至终”义为“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常被用作状语,但不是“从开始说到结束、说话连续不断”的意思,35.71%的答题者混淆了语义,将“自始至终”当作“滔滔不绝”使用了。
从表2中我们发现“理所当然”一词的偏误出现频率为0.07,就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所检索到的例18-30来作具体分析。如:
(20)第一个和尚觉得很高兴,因为自己为别人做挑水,所以别人也为自己挑水是当然的。
“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理所当然”意为按道理应该这样。该例中,留学生想要表述别人也认为第一个和尚挑水是完全合理、顺理成章的事情,误用了“当然”,显然应该使用“理所当然”。例(18)-(30)这13个例句都是关于“理所当然”一词的偏误,而且这些偏误的产生又都是由于使用者对词义不理解,需要表述该义项时,误用了他词,属应用未用。
(二)语法偏误
结合问卷调查第三、四大题和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我们发现留学生在成语使用的语法偏误上,出现的最主要问题是对成语的语法功能判断不清,句子成分多余或缺失,句子搭配不当等。为了尽可能回避语法错误,第二语言学习者即便是在正确使用成语造句的情况下,也多是造短句或省略句,这种回避策略大大减少了语法偏误出现的次数。以“理所当然”一词为例:
(2)官儿很努力服务人民是理所当然。
(3)你是我朋友是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一词从语法功能角度分析可作谓语、定语、状语,但不能作谓语。在上两例中,“理所当然”充当的都应为定语成分。例(2)中缺失了语法结构的标志“的”,应改为“官儿很努力服务人民是理所当然的”。例(3)按句义可改为“你是我朋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我对你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许多事都觉得奇怪。
该句中“理所当然”修饰“事”,作“事”的定语,“许多”则修饰“你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按照汉语表述习惯,应该调整为“我对许多你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都觉得奇怪”。
(三)语用偏误
语用方面由于语料收集有限,发现的问题较单一,主要是在具体语境中成语使用不当,过于书面化了,或者是因文化差异不能准确理解成语,从而造成了语用偏误。例如调查问卷第二大题选词填空第8题,该题有31%的人未能正确选择“千方百计”。比较“绞尽脑汁”和“千方百计”两个选项,绞尽脑汁“形容苦思积虑,费尽脑筋,想尽一切办法,费尽心思”[1],千方百计的意思是“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2]。虽然两者词义很接近,属近义成语,但这里形容的对象是政府,应该使用褒义词,选错的受访者主要是未能判断出两个选项的感情色彩。
(一)实际教学中的不足
目前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成语的收录标准并不统一,在数量上参差不齐,在难度上差异悬殊,中高级教材的相关习题中,涉及成语使用的题量普遍太少。在中高级汉语综合课中较为普遍的教材是《汉语教材》(三册)和《桥梁》(二册),但其中涉及的成语只占教材中词汇总数的极少一部分。
留学生掌握的成语词汇量偏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常会碰到无法理解的疑难成语,这就可能导致他们对整段对话或文本的理解产生障碍。事实上,在问卷调查的造句部分,虽然完成该题的人中错误率并不高,但如果仔细研读正确用例,就会发现留学生所造的大部分都是短句,显然在造句时有意回避了复杂的句子结构和用法,可见他们在使用该成语时信心不足,并未对这些常用成语达到较理想的掌握程度。
(二)中外文化差异
成语教学本身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较高的难度。中外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造成留学生在成语学习中特别容易出现语义和语用偏误。比如,我们关于动物、数字、色彩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像“望子成龙”“朝三暮四”“白手起家”等成语在教学时,就必须先进行相关的文化教学才能使留学生掌握其义。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成语教学也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最具趣味性的教学之一。针对中高级阶段的学习者,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更多地开展文化教学,这样不仅有助于留学生的成语习得,同时也能使他们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汉语学习中去。
(三)语素义理解不全面
一个汉字往往能代表几个不同的语素,留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一些常用语素后,往往会盲目地用其已知语素义去代替成语中的语素义。
如调查报告第一大题中的第三小题:
3、层出不穷 ()
A有很多很多层。B花了很多钱,还是没有变穷。C接连不断地出现。
该题有13位答题者选择了B,占到答题人数的31%。这几位留学生显然是把“穷”在“层出不穷”中的意义搞错了,实际上“穷”可以代表五个语素:
①缺乏财物:贫~。~苦。~则思变。
②处境恶劣:~困。~蹙。~窘。~当益坚(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而后工(旧时指文人处境穷困,诗就写得好)。
③达到极点:~目。~形尽相。~兵黩武。
④完了:~尽。山~水尽。日暮途~。
⑤推究到极点:~物之理。~追(a.极力追寻;b.尽力紧追)。~究。[3]
留学生显然对第一个语素义印象深刻,而忽略了第四个语素义,可见对“穷”字的语素义掌握不全面。
(四)用部分代替整体
当成语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单独成词时,留学生容易将该成分的语义等同为成语的语义,错误地使用或是进行不恰当的拆分。这种过度泛化,正是学习者利用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在解决新的语言现象时进行的不恰当类推,也是偏误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
(18)文章中的那一个和尚也一样。他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对到山底下去挑水的工作他不但没有不满,而且把这件工作看成当然的事情。
该处留学生将“当然”作为“理所当然”使用,没有了解两者间的差别,更忽略了成语结构的凝固性,仅是这一个成语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检索,我们就发现了例(18)-(22)、(24)、(25)、(27)、(30)等多个相同的错误,可见这并非个别问题。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为留学生明确一点,成语的部分意义虽然与整体不无关系,但其中的差别有时仅一字之差就是天渊之别。
附录一:
调查问卷/QUESTIONNAIRE
一、请选择成语的正确意思。
1、无能为力()
A没有体力。B没有能力、办法。C没有能量补充体力。
2、不知不觉()
A不知道。B没有意识到、注意到。C没有知觉。
3、层出不穷()
A有很多很多层。B花了很多钱,还是没有变穷。C接连不断地出现。
4、一帆风顺()
A一阵风很大。B事情很顺利。C速度很快的船。
5、供不应求()
A形容买产品的人多。B形容生产落后。C不供应产品。
6、名副其实()
A名义上是副的。B名声和实际一样。C确实;的确。
二、选择正确的成语填入句子。
1、对于死亡我们___。
①无能为力②无计可施
2、唐僧取经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几乎是___。
①举世瞩目②家喻户晓。
3、11月初的天空实在不平静,____的天文现象让天文爱好者目不暇接。
①三番五次②接二连三
4、当地最高气温可达40多摄氏度,暴露在阳光下的泳池温度____。
①可想而知②众所周知
5、洪灾还使数百人失踪,大量房屋被冲毁,____的居民无家可归。
①成千上万②各式各样
6、《水浒传》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梁山英雄____的大起义。
①轰轰烈烈②浩浩荡荡
7、初中一年级学生张小芸席地而坐,____地阅读《彩图中华美德故事》。
①聚精会神②全心全意
8、无论如何,绝不能让群众受冻挨饿,政府将____地为老百姓分忧解愁!
①绞尽脑汁②千方百计
三、根据解释判断对错,对的填√,错的填×。
1、自始至终:从开始到结束。
()他一开口就自始至终,别人都插不上嘴。
2、兴高采烈:形容人的情绪或欢乐、喜庆的场面。
()她答应嫁给我,兴高采烈!
3、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尽管单位领导接二连三地动员,洪明还是决定不买房。
4、有声有色:场面热闹,人们都很高兴。
()混合学校不太枯燥,生活有声有色。
5、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弄虚作假:耍花招欺骗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该弄虚作假。
6、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互联网前所未有,给人们巨大的帮助。
四、根据解释造句。
理所当然:按道理应当这样。
无可奈何: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莫名其妙: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恰到好处: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view/807331.htm。
[2]http://dict.baidu.com/s?wd=%C7%A7%B7%BD%B0%D9%BC%C6。
[3]http://www.zdic.net/zd/zi/ZdicE7ZdicA9ZdicB7.htm。
参考文献:
[1]陈晓娣.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研究与教学[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洪波.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
[4]李燕凌.基于对外教学的汉语常用成语功能考察[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刘长征,秦鹏.基于中国主流报纸动态流通语料库(DCC)的成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7,(3).
(江婧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