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神话的汉字解析

2015-03-07 09:24邹秋珍
安康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神农氏炎帝神农

邹秋珍

(广州大学 华软软件学院,广东 广州 510990)

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神话是人类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背景下人类重要的思想文化结晶。炎帝与黄帝神话,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创制汉字的重要材料,它必然会对汉字产生影响。

一、黄帝

黄帝,既是天神,又是中原各族的始祖神。按史籍记载,黄帝本姓公孙,生长于姬水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娇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并生下黄帝。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上古时期对黄帝诞生最早的历史记载。人们据此推断黄帝与炎帝是兄弟,后来兄弟俩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所以黄帝成为中国远古时期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并有了文字。黄帝和炎帝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他们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均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

(一)黄帝名号的由来

黄帝,又作皇帝。《庄子·齐物论》:“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释文》:“皇帝,本又作黄帝。”又《至乐篇》:“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皇帝之道。”《释文》:“皇帝,司马本作黄帝。”《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风俗通义·音声篇》作“皇帝”。董慎行云:“黄帝旧作皇帝,古亦通。”黄帝与皇帝,在古文献中确实通用。朱圃芳《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认为,“黄”是“皇”的假借字。并指出:“黄帝即皇帝,犹言惟黄上帝、皇皇上帝。”[1]顾颉刚《史林杂谈》也认为,“皇与黄字通作,斯“黄帝”即“皇帝”,亦即“皇天上帝”。那么,黄帝与皇帝,孰为正呢?

《淮南子·天文训》:“黄帝生阴阳。”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黄帝是天神,是天帝,而非人王。郭沫若先生云:“黄帝本是皇帝或上帝的转变。”按照郭说,黄帝从皇帝转变而来,二者应以皇帝为正。

一般认为,“皇帝”作为中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始于秦始皇。那么,远古时期与炎帝齐名的“皇帝”,其命名之义为何?

作为天神的“皇帝”为什么又叫“黄”帝呢?随着神话时代的结束,五行说的兴起,人们将五行与五色、五方等有机相配来解释客观世界的变化。根据五行说,我们推断,黄色属于五方中的“中央”正色,代表着五行中的“土”的颜色。《淮南子》:“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就是说,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因上古神话中的皇帝亦为五帝的中央之帝,他是以土德王,土为黄色,所以“皇帝”又被人称“黄帝”。正如史载“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二)黄帝为何又名有熊氏?

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云:“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史学家王嘉在《拾遗记》中也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历代帝都》一书也有相关记载:“黄帝生于新郑寿丘,即有熊。”《辞源》中“黄帝”条的释文是,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历代史学家基本认定“有熊”是河南省新郑县。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黄帝曾在新郑建都并生活过,因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黄帝又称为有熊氏。

(三)黄帝为何又名轩辕氏?

在远古神话里,黄帝是一个十分能干的大神。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而且

二、炎帝

炎帝,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华夏始祖之一,与黄帝并称为中华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一)炎帝名号的由来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也是上古时期对炎帝诞生的最早的文献记载。炎帝,母为有娇氏女,是少典正妃,有神龙感生炎帝,牛首人身,长于姜水,故有“姜”姓之称。

许慎《说文解字》:“炎,火光上也,从重火。”《诗经·小雅·大田》传曰:“炎火,盛阳也。”《白虎通义·五行》云:“炎帝者,太阳也。”最盛的阳气,在人们心目中,非日莫属。《白虎通义》认为炎帝是最盛的阳气,可见炎帝部落对太阳的崇拜。

《列子·汤问》:“楚之南,有炎人国。”屈原《远游》:“指炎神(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吕氏春秋·孟夏纪》:“孟夏之月,日在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汉书·魏相传》:“南方之神炎帝,乘离执衡司夏。”大量的典籍说明炎帝生活在南方。《楚辞·大招》:“南有炎火千里。”王逸注:“炎,火盛貌也。”《吕氏春秋》:“南方曰炎天。”在古人心目中,南方是炎火之地,管理南方的天帝自然也就取号为炎帝了。

何九盈《汉字文化大观》认为,帝炎之名,与早期农业社会实行火历有关[3]。炎,甲骨文作 ,从二火,会意字,会火苗升腾、大火之意。黄晓斧《从汉字中查考中国古代神话的史实》指出:“大火”为今称天蝎座的阿尔法星,出现于七、八月份[4]。《诗经·幽风·七月》“七月流火”,指夏历七月,大火西偏,兆示着秋季来临。《左传·昭公十七年》:“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哀公九年》有“炎帝为火师”之语。“以火纪”就是以大火的运行来记叙时节,规定人事。据庞朴在《火历沟沉》的记载,我国历法在阴阳历之前,曾经实行过火历,即以大火星的出没作为播种收获的依据。大火星也叫辰,“辰”在甲骨文中有象蚌壳制作的农具之形,大火星以农具命名,正反映了原始社会农业与大火的密切关系。根据神话及文献记载,炎帝在农业上做了许多奠基性的工作,传授了大量的农业技术,所以人们把开创农业之神称为炎帝。笔者认为,炎帝的称谓,或与其“善用火”有关。传说火的发明者为“遂人氏”,“燧人氏”属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原始先民还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农耕还未出现,因此,火的使用范围是很狭小的。对火的广泛利用,尤其是把火运用于农耕,并由此而引起人类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是新石器时代,即神农氏时代的人们,也就是传说中的姜炎族的首领炎帝。关于炎帝与火的关系,后世文献有颇多记载,如:《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管子·轻重戊》:“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腥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论衡·祭意》:“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路史·后纪三》:“(炎帝)于是修火之利,范金排货,以利国用,因时变烙,以抑时疾,以炮以焊,以为醴酪。”《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以火名官。”由于炎帝族有着刀耕火种的经历,他们“善用火”进而“崇拜火”,又以太阳为图腾,所以用表示烈火的“炎”为自己的族号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炎帝又称神农氏

神农氏最早载于《周易》。《周易·系辞下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由此推断,神农氏是继包牺氏之后开创农业的部落首领。《汉书·律历志下》:“炎帝……教民农耕,故天下号为神农氏。”可见炎帝发明了农业,炎帝和神农氏实指一人。《白虎通义》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次把炎帝和神农氏放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

炎帝神农,又称作“神戎”。《战国策·秦策》:“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逐鹿而擒蚩尤”。此处神农即炎帝。1972年出土的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记载:“神戎伐斧遂”。“农”为泥母冬部字,“戎”为日母冬部字,从声源上看,二者属音近通假。神农即神戎,为新石器时代进入农业生产部落的宗神。人们在他的指导下播种百谷,并获得丰富粮食和蔬菜。当产品富足之后,他又引导人们把自己的产品拿去交换,从而开辟了市场。相传他还发明了耒耜等农具教人耕种,尝百草并教人治病。

(三)神农氏又号烈山氏

神农氏又号烈山氏,也作厉山氏。《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礼记·祭法》在转引上述内容时将“烈山氏”改为“厉山氏”,曰:“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东汉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日有烈山氏。”关于烈山氏的由来,据《路史·炎帝神农氏纪》说,因其母“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亦言:“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称烈山氏,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曰炎帝。”其实“烈”和“厉”上古均为来母月部入声字,二者亦为音近通假字。如《楚辞·招魂》“厉而不爽些”,王逸注:“厉,烈也。”《诗经》“垂带而厉”,郑玄注:“厉字当作烈。”可见,烈山氏就是厉山氏。

炎帝,神农氏,为何又称为烈山氏?大概是因为,远古时期的神农,要开创农耕生活,首先必须放火烧山,在繁茂芜杂的茅草山林先烧后种,这也就是后世所传的刀耕火种。刘玉堂等《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分合因由》认为:烈山,就是烧山[5]。《孟子·滕文公》:“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也透出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痕迹。庞朴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烈山氏,经师或以为炎帝之号,或以为神农之号,其实都是烧荒种地的意思。”《说文·火部》:“烈,火猛也。”其本义强调火的程度。《说文·火部》:“炎,火光上也,从重火。”其本义强调火的形状。神农氏引导原始居民从事农耕,要放火烧山,所以神农氏又称烈山氏,烈山氏的得名反映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放火烧山,火光熊熊,所以烈山氏又称炎帝。

(四)炎帝又称为赤帝

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

赤,在《甲骨文编》作 、 等形[2]417,上面从大,下面从火,表示燃烧的火焰。会意字,会大火颜色之意。西周金文承袭殷商甲骨文字形特点作 、 等形,火的象形特征逐步弱化。战国文字易大旁为二人形,火旁添加一横笔为饰,作 ;或在二人形中加饰笔作 ,与“炎”字形体相近。《说文解字·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徐锴系传:“南方之星,其中一者最赤,名大火。会意。”饶炯部首订:“南方阳盛之区,其象昭著。火为之行,色赤。赤者,光明显耀也。凡火皆有明着之象,然微则荧荧,大则赫赫,故赤从大、火,会意。”赤的本义为大火之颜色,与炎字形义相近,所以炎帝又称赤帝。

依据古代炎黄神话创制的汉字,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神——炎帝和黄帝,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为我们了解上古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对黄帝、炎帝神话相关汉字结构部件的解析和文化解读,我们对黄帝、炎帝神话中人名、地名的隐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1]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M].王珍,整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1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何九盈,胡双宝,张猛.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97.

[4]黄晓斧.从汉字中查考中国古代神话的史实[J].中华文化论坛,2009(3):153-156.

[5]刘玉堂,刘礼堂.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分合因由[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4):63-66.

猜你喜欢
神农氏炎帝神农
神农氏
神农氏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炎帝样本
炎帝奋斗者联盟的攻与守
神农尝百草
炎帝 星耀美加
炎帝 筑健康新长城
神农氏的清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