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2015-03-07 05:32亮,申
中国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受试者排球稳定性

赵 亮,申 喆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赵 亮1,申 喆2

核心稳定性训练已应用于大多数竞技运动项目,但其对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依然没有定论。为验证核心稳定性训练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18名,分为实验组(9名)和对照组(9名)。实验组除常规专项训练外,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专项训练。通过对8周训练前、后运动员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和核心稳定性指标的测试和比较发现,经过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实验组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中除了助跑摸高成绩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余指标均高于训练前,核心稳定性测试指标也显著高于训练前;对照组则都没有明显变化。进而推测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确能够提升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及核心稳定性。因此,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应重视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

1 前言

高水平运动员出色竞技能力的发挥依赖于腰椎-骨盆-髋区域构成的核心(Core)稳定系统。运动过程中,这一系统提供的稳健平台可以控制不同姿势下身体的运动[26],可以使人体运动链的功能更具高效性和准确性[9]。对于排球运动来说,无论发球、扣球等专项基本技术,还是传球、助攻等及时准确的移动,无不需要核心肌群的积极参与。

当前,核心稳定性训练已经应用于众多竞技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之中,但其对运动员专项竞技运动水平的提升依然存在争论[8,19,23-26]。特别是,对于身体形态和器官机能都处于快速变化、发育成熟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来说,核心稳定性训练是否切实提高专项竞技运动能力依然缺少科学的实证研究。基于此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排球运动员实施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检验其对排球运动专项竞技能力的影响,从而验证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专项竞技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自曾获国家中学生排球锦标赛省级第1名的体育传统学校青少年女排运动员(18名),分成实验组(9人)和对照组(9人)。2组受试者在年龄、训练年限、身高、体重以及BMI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部受试者经健康检查和询问,无疾患和遗传病史,且从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表1)。

n年龄(岁)训练年限(年)身高(m)体重(kg)BMI(kg/m2)总体 1816.06±1.767.89±1.451.75±5.9662.44±6.7720.45±1.53实验组916.00±2.007.78±1.691.74±0.0764.44±8.1319.72±1.41对照组916.11±1.628.00±1.751.75±0.0660.44±4.7221.17±1.35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

研究采用前测、后测和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设计。在训练计划开始的前1周内对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运动员进行核心稳定性测试和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前测试),并详细记录测试数据。2组在完成正常的教学训练外,仅对实验组添加每次30 min,每周4次,共计8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完成训练计划后的1周内,再对2组运动员进行相同的测试(后测试),并详细记录测试数据。

训练计划的执行由相同教师在相同时间、相同场地内进行。实验过程中,2组受试者训练计划除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的部分外,其余各项训练内容均一致。

指标测试均由专业人员实施,且2组受试者每项指标实验前、后由相同教师进行测试。测试前安排受试者进行适当准备活动,对测试的动作进行简单讲解和练习,确保测量误差降至最小。

2.2.2 测试指标

1.核心稳定性测试

核心稳定性测试选用McGill测试(McGill protocol)[13],由腰部屈曲测试(Trunk Flexion test,图1)、Beiring-Sorensen 腰部伸展测试(Beiring-Sorensen Trunk extension test,图2)、右桥测试(Right flexion test,图3)和左桥测试(Left flexion test,图4)组成。测试对主要核心肌群的等长收缩力量耐力进行评价,适用于不同的竞技项目和运动环境[16,18,19],其信度[16]和效度[7,18,19]均已被证实。

图 1 本研究受试者腰部屈曲测试示意图Figure 1. Trunk Flexion Test

图 2 本研究受试者腰部伸展测试示意图Figure 2. Beiring-Sorensen Trunk Extension Test

图 3 本研究受试者右桥测试示意图Figure 3. Right Flexion Test

腰部屈曲测试:测试开始前受试者坐靠在一块与地面成55°角的挡板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掌心向下,膝盖弯曲成90°,由同伴协助固定双脚;测试时,挡板向后撤离10 cm,受试者保持之前的姿势,开始计时;当受试者的背部触碰到挡板计时结束。

腰部伸展测试:由Beiring-Sorensen于1984年首次采用[4]。测试中采用的姿势为Beiring-Sorensen姿势。受试者上体悬空俯卧于锻炼长椅/凳上,将其髂前上棘置于长椅/凳边缘,下体由同伴协助固定在长椅/凳上,双手交叉置于胸前,掌心向上,上体保持水平姿势,开始计时,上体出现晃动计时结束。

左、右侧桥测试:受试者呈左(右)侧卧,用左(右)臂弯曲成90°支撑上体,左(右)手握拳,右(左)手置于体侧,两腿伸直,右(左)脚置于左(右)脚上方,当受试者臀部离开地面,身体呈一条直线时计时开始,无法保持直线时,计时结束,测试过程中,身体不能出现明显的前后晃动。

每项测试均重复2次,选取时间长的1次作为测试结果记录。

2.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

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选择与排球运动项目特征密切联系的基本运动能力作为测试指标[1],包括助跑摸高、V形移动(图5)、半“米”字形移动(图6)、30 s 20 kg挺举、30 s斜板仰卧起坐、排球掷远、双摇跳绳。其中,移动测试均在排球场地内完成,每人每项测试2次,选择最好1次成绩记录。

图 5 本研究V型移动测试示意图Figure 5. “V”Running Test

图 6 本研究半“米”字移动测试示意图Figure 6. Half“Mi”Running Test

助跑摸高要求双脚起跳单手摸高,不限助跑的距离和方向。V形移动要求在排球场端线的中点和进攻线与边线的两个交点各放置一个标志物,受试者计时从1跑到2触碰标志物然后返回1触碰标志物,再跑到3触碰标志物后返回1触碰标志物,重复3次移动后计时停止。具体路线为“1→2→1→3→1→2→1→3→1→2→1→3→1”。半“米”字形移动要求排球场2条边线与发球线的交点,发球线中点及其与进攻线中点的交点,进攻线与两条边线的交点各放置一个标志物。受试者从1处开始计时,分别往返触碰2~6处标志物后返回1处计时停止。具体路线为“1→2→1→3→1→4→1→5→1→6→1”。30 s 20 kg挺举记录30 s内受试者完成的次数。30 s斜板仰卧起坐要求受试者仰卧于斜板上,两腿稍分开(与肩同宽),膝盖自然弯曲呈90°左右,记录30 s内受试者完成的次数。排球掷远要求两脚前后开立原地投掷。双摇跳绳则记录30 s成功完成的次数。所有测试均重复2次,选取最好成绩记录。

2.2.3 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制定

参照Jeffreys 5级难度递增训练模式制定训练计划[10]。该模式遵循了由静到动,由稳定到不稳定,由徒手到负重的难度递增顺序。目的是促进神经肌肉动员程序的再设计,即以核心肌群收缩控制的学习开始,掌握之后在稳定支撑面上练习缓慢地运动结合静态姿势控制。当运动员在这样一个最小刺激的支撑面条件下对核心肌群的控制方式产生适应后,接下来的3个练习水平(不稳定支撑环境下的静态姿势控制和稳定支撑环境下的动态运动;不稳定支撑环境下动态运动;不稳定支撑环境下抗阻力动态运动)不断增加难度,最终使运动员能够在专项竞技运动技能中高效运用核心的功能。

本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包括:A核心肌群动员收缩练习;B稳定状态下静力性支撑练习;C稳定状态下动态练习;D不稳定状态下静力性支撑练习;E不稳定状态下动态抗阻练习。同时,参照现有较为成熟的方法手段[2,20],制定具体训练计划(表2、表3)。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所得测试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P<0.05。

表 2 本研究核心稳定性练习内容一览表Table 2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Exercises for Experimental Group

续表 2

表 3 本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一览表Table 3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for Experimental Group

注:核心稳定性训练每组组间间隔大约30~60 s,基本遵循训练时间与间隔时间1∶2的比例。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及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比较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青少年运动员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各项测试成绩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4)。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受试者核心稳定性各项测试结果不具显著性差异(P>0.05,表5)。

表 4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4 Comparisons of the Special Athletic Ability Testing Scores for Volleyball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the Experiment

注:* 表示P<0.05, ** 表示P<0.01,下同。

3.1.2 对照组实验前、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及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比较

与实验前相比,8周常规排球教学训练后,对照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各项测试成绩并无明显差异(P>0.05,表6),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也无明显差异(P>0.05,表7)。这说明,8周的常规排球教学训练并未影响青少年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和核心稳定性。

表 5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前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5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the Experiment

表 6 本研究对照组实验前、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6 Comparisons of the Special Athletic Ability Testing Scores for Volleyball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Control Group

表 7 本研究对照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7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Control Group

3.1.3 实验组实验前、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及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比较

根据雷电的随机性,如果需要保护全线路接地极线绝缘不被击穿,必须在每基杆塔接地极线都装设避雷器[14-15]。装设避雷器不仅限值雷击闪络,同时还需兼顾限值操作过电压水平。根据雷电流幅值的统计概率,自然界中超过500 kA的雷电流极少,约为2.0×10-6。对于±800 kV滇西北至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的共塔段线路,雷电绕击极导线时,最大的绕击雷电流为150 kA。以500 kA的反击雷电流和150 kA的绕击雷电流以为例,经过核算,装设避雷器后,接地极线的雷击闪络率趋近为零。

与实验前相比,8周常规排球教学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实验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中除助跑摸高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各项测试成绩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型移动、半“米”字型移动、30 s 20 kg挺举、30 s斜板仰卧起坐、排球掷远和双摇跳绳测试成绩均有显著提高(表8和图7)。

表 8 本研究实验组实验前、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8 Comparisons of the Special Athletic Ability Testing Scores for Volleyball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xperimental Group

图 7 本研究实验组实验前、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测试成绩比较示意图Figure 7. Comparisons of the Special Athletic Ability Testing Scores for Volleyball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xperimental Group

8周常规排球教学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实验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4项测试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均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实验组受试者核心稳定性测试成绩明显提高(表9、图8)。

表 9 本研究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9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xperimental Group

3.1.4 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与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比较

对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指标来说,实验组在8周训练后除了助跑摸高一项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外(P=0.728),其他各项测试成绩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通过8周额外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成绩明显高于没有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对照组受试者(表10、图9)。

图 8 本研究实验组实验前、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示意图Figure 8.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in Experimental Group

对照组实验组P助跑摸高2.76±0.962.81±0.990.728>0.05V型移动26.85±1.0326.41±0.60∗0.047<0.05半“米”字移动18.65±0.7218.29±1.11∗0.046<0.0530s20kg挺举18.33±7.9521.56±13.05∗0.043<0.0530s斜板仰卧起坐21.22±3.1527.00±1.58∗0.030<0.05排球掷远12.04±0.5213.51±1.71∗0.045<0.05双摇跳绳39.11±10.9345.78±6.08∗0.044<0.05

图 9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测试成绩比较Figure 9. Comparisons of the Special Athletic Ability Testing Scores for Volleyball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

对于核心稳定性测试指标来说,8周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各项核心稳定性测试成绩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核心稳定性测试结果要明显优于没有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对照组。

表 11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一览表Table 11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

图 10 本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后核心稳定性指标测试成绩比较示意图Figure 10. Comparisons of the Core Stability Testing Scor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e Experiment

3.2 分析讨论

核心肌群主要由与腰椎-骨盆-髋复合体相连的29种肌肉构成[5]。按肌群所在部位可分为腹部肌群、腰部肌群和髋部肌群;按肌群的功能作用又可分为整体性肌群和局部性肌群。这种复杂的构成以及不同肌肉收缩做功的同步性,都会影响到核心稳定性,很难用单一的测试来评价个体核心稳定能力。另外,肌肉力量、肌肉作功和四肢运动协调性任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缺陷都可视为引发核心不稳定的因素[6],所以,对于核心稳定性的测试评价是非常困难的,至今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因此,关于核心稳定性与竞技运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竞技运动水平影响的研究会选择不同的评价核心稳定性及构成要素(如力量、耐力和爆发力)的测试。

McGill测试由最初作为评价腰背部疼痛病人核心稳定性的方法发展而来。而其中的4项测试均为肌肉等长耐力测试,主要评价了矢状面和冠状面中腰方肌、腹横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最长肌和多裂肌等主要核心肌群的运动。依据McGill测试[13],这些肌群几乎在每一个动态运动过程中对脊柱稳定都起到重要作用,它们之间肌肉工作的平衡亦非常重要。这些测试通过对脊柱保持最小的压力负荷,来评估检验躯干肌群的功能[11,17]。

本研究选择McGill测试还出于以下4点原因:1)这些测试以评价核心局部肌群等长收缩耐力为主,而维持肌肉活动稳定模式的本质就是肌肉耐力[13],同时,这些肌肉及这种收缩方式恰恰是之前训练常常忽略的部分,也是当前我们核心稳定性训练的重点部分;2)以发展核心整体肌群为主的许多练习(如仰卧起坐、俯卧两头起和掷实心球等练习)早已列入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受试者往往存在不同水平的差异,所以,类似的以评估整体性肌群为主的核心稳定性测试,未必能够体现训练的效果或者说难以准确反映本次研究的目的;3)McGill测试虽然起源于临床康复领域,但早已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核心稳定性研究之中[4,7,19],且其信度和效度已被证实;4)该测试操作简单,所需专门器材设备较少,因此测量误差小,便于实施。事实上,实验过程中McGill测试很容易被运动员和教练员掌握。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数据的比较来看,正如研究者的预期,2组运动员无论在排球运动专项竞技能力还是核心稳定性测试方面均无差别。这一结果与2组受试者年龄、训练年限、身高、体重等指标没有显著性差异有关。加之全部受试者之前都未进行过发展核心稳定肌群的练习,所以,她们的核心稳定能力应该都处于同一较低水平,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最佳的实验前提。

Durall等人(2009)对15名女大学体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进行了为期10周,每周2次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7]。通过训练前、后McGill测试比较发现,实验组测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虽然这一研究没有进行专项运动能力测试,但通过口头报告发现,实验组在常规专项训练中变得更为轻松而有活力,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经过8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本研究实验组受试者McGill测试成绩提高非常显著(P<0.01),而对照组则没有变化(P>0.05)。这一结果可以说明,本研究制定的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对受试者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出现非常显著的差异,推测原因是研究对象为青少年运动员群体,其无论是肌肉的形态还是机能均处于迅速变化的敏感时期,加之之前并未经过类似的训练,所以训练效果较为明显。

本研究实验采用2×2方案,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以及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的实验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关因素的干扰。经过8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实验组在排球专项运动能力指标测试方面除了助跑摸高测试成绩与实验前没有明显变化外(P>0.05),其他诸如V型移动、半“米”字型移动、30 s 20 kg挺举和30 s斜板仰卧起坐等测试成绩均得以显著提高(P<0.01)。对照组任何一项反映排球专项运动能力的指标测试在8周后均未出现显著变化(P>0.05)。

在8周训练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除了助跑摸高这项测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外(P>0.05),在反映排球专项运动能力的其他测试以及McGill核心稳定性测试上均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结果表明,研究中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确给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带来了改变。核心稳定性的加强可以提高运动员对身体的控制能力及稳定性。这在下肢移动能力、力量由下肢传递到上肢的能力以及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方面得以证实,如V型移动、半“米”字型移动这类需要频繁转换身体重心的下肢运动能力的提高;核心稳定性的增强也对提高人体不同部位和环节的力量衔接、整合和传递起到一定作用,如30 s 20 kg挺举、双摇跳绳和排球掷远这类通过腰部发力带动上、下肢运动的测试成绩的提高。毕竟“核心”可以看作运动链中力由下肢传递到上肢的重要“桥梁”[3]。这也与部分体能专家把核心稳定性看作训练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的观点相符[10,12,14]。

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Sato和Mokha(2009)对跑步运动员和爱好者的研究显示,每周4次共计6周的瑞士球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在蹬地力量和5 000 m跑成绩上实验组并没有显著提升,甚至有所下降[21]。同样的结果也出现在Stanton等人(2004)的研究中,通过对29名男性运动员实施6周的瑞士球训练,包括跑台最大摄氧量测试、跑步经济性、跑步姿势和躯干肌群动员在内反映跑步运动水平的指标测试结果均无变化[23]。推测这一结果可能是瑞士球训练量和负荷偏小,不足以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明显的训练应激所致。

在游泳项目的研究中,大学生游泳运动员6周瑞士球核心训练后,实验组在前掷实心球和姿势控制测试方面显著提高,但其他运动能力测试(垂直纵跳和后掷实心球)和游泳成绩方面并未出现变化[22]。研究者推测,瑞士球训练也许对于游泳运动的核心稳定性需求并不具有充足的针对性,另外,额外的瑞士球训练计划也许引起受试者的疲劳。

Tse等人(2005)同样用McGill测试研究了大学生赛艇运动员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对其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24]。虽然训练后实验组受试者左、右侧桥测试成绩显著增加,但在包括垂直纵跳以及2 000 m赛艇测功仪在内的运动能力指标上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者认为,可能8周的训练时间过短,并不足以引发肌肉耐力的显著变化。

与以上研究的一个明显不同是,本研究的受试者为青少年运动员。在肌肉形态和力量、灵敏素质等方面均处于一个敏感期,加之以前从未经历过核心稳定性训练。这也导致其躯干肌群,特别是核心局部肌群的力量耐力处于较低的水平。经过每周4次共计8周的循序渐进性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其核心稳定能力得以显著提高。也就是说,这一刺激能够充分动员核心肌群工作能力。另外,核心稳定性训练计划的制定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基于Jeffreys的5级训练计划严格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以核心局部肌群动员收缩的“再学习”开始,经历静态练习到动态练习,稳定支撑到不稳定支撑的难度递增。这与单纯的瑞士球训练相比,其系统性和科学性无疑会更强。这也是本研究中实验组排球专项运动能力多数指标出现显著变化的原因之一。

实验组经过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后其助跑摸高成绩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这一点也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地面对身体的反作用力或者说垂直纵跳能力并不明显。推测是由于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发展的是腰椎-骨盆-髋区域的核心肌群,且多数练习以等长收缩为主,以动作姿势控制和运动链力的最佳传递为主要目的。虽然这种纵跳动作也离不开脊柱的稳定、离不开力的传递,但由于其动作姿势相对简单,动作完成时间短,在多肌群的精准协同配合方面远不如上肢复杂动作或下肢多方向移动要求那样高。虽然核心肌群在这一动作中动员收缩,但其作用远不如下肢肌群的Plyometrics训练更为直接,这也是体能训练应该多样化、综合化的原因之一。全面、精确和专项化的体能训练也许是今后的训练重点。

4 结论

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核心稳定性。

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提高了下肢专项移动能力、上肢和腰腹肌群爆发力和力量耐力、上下肢协调能力和灵敏素质。

8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于提高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下肢专项爆发力影响并不明显,反映在其助跑摸高成绩并没有显著变化。

科学系统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应该作为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才能够切实促进青少年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提升。

[1]金宗强.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专项体能评价体系与诊断方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82-84.

[2]孙文新.现代体能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BEHM D,LEONARD A,YOUNG W,et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1):193-201.

[4]BIERING-SORENSEN F.Physical measurements as risk indicators for low-back trouble over a one-year period[J].Spine,1984,9(2):106-119.

[5]CLARK M A,FATER D,REUTEMAN P.Core(trunk) stabilization and its importance for closed kinetic chain rehabilitation[J].Orthop Phys Ther Clin North Am,2000,9(2):119-135.

[6]COWLEY P,FITZGERALD S,SOTTUNG K,etal.Age,weight,and the front abdominal power test as predictors of isokinetic trunk strength and work in young men and women[J].J Strength Cond Res,2009,23(3):915-925.

[7]DURALL C,UDERMANN B,JOHANSEN D,etal.The effects of preseason trunk muscle training on low-back pain occurrence in women collegiate gymnasts[J].J Strength Cond Res,2009,23(1):86-92.

[8]FILIPA A,BYRNES R,PATERNO M V,etal.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erformance on the 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 in young female athletes[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10,40(9):551-558.

[9]FREDERICSON M,MOORE T.Muscular balance,core stability,and injury prevention for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ers[J].Phys Med Rehabil Clin North Am,2005,16(3):669-689.

[10]JEFFREYS I.Developing a progressive core stability program[J].Strength Cond J,2002,24(5):65-66.

[11]JUKER D,MCGILL S,KROPF P,etal.Quantitative intramuscular myoelectric activity of lumbar portions of psoas and the abdominal wall during a wide variety of tasks[J].Med Sci Sports Exe,1998,30(2):301-310.

[12]LEETUN D,IRELAND M,WILLSON J,etal.Core stability measures as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y in athletes[J].Med Sci Sports Exe,2004,36(6):926-934.

[13]MCGILL S.Low Back Disorders:Evidence-based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M].2nd ed.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2007.

[14]MCGILL S.Low back stability:From formal description to issues for performance and rehabilitation[J].Exe Sport Sci Rev,2001,29(1):26-31.

[15]MCGILL S.Ultimate Back Fitness and Performance[M].Waterloo:Wabuno Publishers,2004.

[16]MCGILL S,CHILDS A,LIEBENSON C.Endurance times for low bac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clinical targets for testing and training from a normal database[J].Arch Phys Med Rehabil, 1999,80(8):941-944.

[17]MCGILL S,JUKER D,KROPF P.Quantitative intramuscular myoelectric activity of quadratus lumborum during a wide variety of tasks[J].Clin Biomech,1996,11(3):170-172.

[18]NESSER T,LEE 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rength and performance in division I female football players[J].J Exe Physiol Online,2009,12(2):21-28.

[19]NESSER T,HUXEL K,TINCHER J,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e stability and performance in division I football play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8,22(6):1750-1754.

[20]SAMSON K M.The effects of a five-week core stabilization-training program on dynamic balance in tennis athletes[D].West Virginia:West Virginia University,2005:76-82.

[21]SATO K,MOKHA M.Doe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fluence running kinetics,lower-extremity stability,and 5000-m performance in runn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9,23(1):133-140.

[22]SCIBEK J,GUSKIEWICZ W,PRENTICE W,etal.The effect of core stabilization training on functional performance in swimming[D].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2001.

[23]STANTON R,REABURN P R,HUMPHRIES B.The effect of short-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3):522-528.

[24]TSE M A,MCMANUS A M,MASTERS R 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ore endurance intervention program:Implications for performance in college-age rowers[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3):547-552.

[25]WILLARDSON J M.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979-985.

[26]WILLSON J D,DOUGHERTY C P,IRELAND M L,etal.Core sta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ower extremity function and injury[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5,13(5):316-325.

Effect of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on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in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ZHAO Liang1,SHEN Zhe2

Although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has been used in many sports,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 in volleyball;particularly in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 eight-week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on the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of female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18 female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are selected,and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n=9) and control group (n=9).The experimental group followed the routine volleyball training program with the addition of an eight-week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the routine volleyball training progra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group improved their volleyball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test performance significantly except the run-up height.Their core stability test performance was also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is indicates that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enhanced the female 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special physical ability and core stability.Youth volleyball play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ore stability training.

corestabilitytraining;youthvolleyballplayers;specialphysicalability

2014-08-15;

2015-06-18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2014B083)。

赵亮(1976-),男,山东临清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E-mail:tomzhaoliang@tom.com;申喆(1984-),女,河南郑州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E-mail:jijihappykoo@163.com。

1.天津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天津300387;2.河南农业大学 附属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2 1.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China;2.Middle School Affiliated to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

1002-9826(2015)05-0003-08

10.16470/j.csst.201505001

G842

A

猜你喜欢
受试者排球稳定性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疫情下普通患者应如何进行肺功能检查?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