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分析

2015-03-06 06:13樊亚利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维吾尔族毕业生新疆

殷 琼 樊亚利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0)



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分析

殷 琼 樊亚利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市 830000)

新疆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各个民族中都存在,但与汉族和哈萨克族相比,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初次就业的情况更为不乐观。其原因既有个体求职态度不够积极,以及就业地点和职业选择较为单一,选择回家乡工作和选择党政机关工作的比例十分高等个体选择方面的不利因素,也有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所学专业及性别因素的影响。因此,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类主体必须同时努力,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初次就业;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影响因素

2000年以来,在高校扩招,尤其是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实施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逐渐凸显。新疆高校各民族毕业生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影响就业的因素很多,既有宏观社会层面的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也涉及诸如主观价值、求职态度、社会资本等个体层面的原因,因而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将是伴随着相关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得到解决的长期过程。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及时了解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所学专业的情况,把握所学专业与初次就业的关系,将有助于就业政策的完善,以促进维吾尔族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目标尽早、尽好地实现。

一、文献回顾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交织,导致就业问题的复杂化。

从社会层次看,包括结构性失衡问题、教育体制的不配套和落后、社会需求和衡量标准的缺陷、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等等。比如新疆劳动力市场面临一方面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文化水平较高, 掌握高技术或实用技术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以致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据此,相对于其他类型劳动力,本科及大专以上毕业生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本应在劳动力市场成为短缺资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1]另外,高校设置的某些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就是摩擦性失业。[2]研究发现,工科毕业生的就业概率要显著高于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越来越明显。[3]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里所选专业非常不利于当下就业市场,主要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影响,有意回避了理工类技术性强的专业造成的。[4]另外,一个人的性别是无法改变的,但性别因素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显著影响。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偏见是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5]尽管社会各界已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女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应加强跨学科对话,密切关注社会力量在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作用,重点探讨农村与民族地区生源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以期扩展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破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6]

从个体层次看,大学生不良的或者是过高的择业期望正是造成就业难问题的根本原因。[7]新疆大学生的情况类似,比如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领域的选择多半是大城市、公务员和稳定性高的事业单位,不愿意接受企业工作和去小城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水平的提高。[8]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通过描述和比较,了解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初步探析影响初次就业的几种可能因素,为就业指导政策的细化提供现实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以新疆籍维吾尔族本科和大专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前述文献研究的成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围绕初次就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1.初次就业的总体情况;2.不同户籍地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对比;3.本科和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对比;4.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对比;5.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对比;6.职业选择对初次就业的影响;7.就业地点选择对初次就业的影响。

所谓初次就业情况,是指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前的求职情况,分为已签订就业协议、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继续努力和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四类。

(三)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在新疆选择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6所本科及和田医学专科、和田师范专科等2所大专院校,内地选择中央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北京二外等5所高校,随机抽取毕业班级整体发放问卷。共计发放5917份,回收有效问卷5506份,新疆籍毕业生3558份,其中本科毕业生2871份,大专毕业生687份,维吾尔族毕业生927份,其中本科毕业生713份,大专生214,1样本构成具体见表1和表2:

表1 样本构成(全疆本科及大专毕业生)

表2 样本构成(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

三、研究结果

(一)新疆籍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

总体看,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不乐观。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仅12.1%,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的比例也仅30.2%,将两项合并为42.3%,这就意味着57%-58%的维吾尔族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夕的初次就业结果不乐观。(见表3)

表3 初次就业情况(维吾尔族毕业生)

如果将本次抽样当中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进行比较,不难发现,维吾尔族毕业生已签订就业协议的比例仍然是最低的。即便将已签就业协议与积极等待面试结果两项合并,仅有42.3%,情况虽然略比回族毕业生乐观,但仍然不如汉族、哈萨克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毕业生,差异比较显著(皮尔逊X2值33.1,P<0.01)。并且,维吾尔族毕业生的求职态度也比较消极,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比例比汉族高6.6%、比哈萨克族高3.4%,比其他少数民族高2.6%。(见表4)

表4 民族间初次就业情况差异比较(全疆本科及大专毕业生)

(二)新疆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地区差异

毕业生的生源地不同,或者说原籍不同,初次就业的情况也不同,存在显著差异(皮尔逊X2值65.191,P<0.01)。总体看,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初次就业的情况越乐观。南疆四地州毕业生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尽管仅次于乌鲁木齐4.3%,且比其他地区高,但如果将已签就业协议与积极等待面试结果两项合并,初次就业情况由最乐观至最不乐观依次为乌鲁木齐54.9%、北疆地区43.9%、新疆其他地区39.1%、南疆四地州排名最后,仅为38%。除此之外,南疆四地州毕业生求职态度也表现的最为消极,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毕业生接近半数,为49.3%。(见表5)

表5 地区间初次就业情况差异比较(维吾尔族毕业生)

(三)新疆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学历差异

大专与本科毕业生的学历差异同样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产生影响,差异十分显著(皮尔逊X2值105.815,P<0.01)。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远比大专毕业生乐观,无论是从已签就业协议,或者是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等角度看都是如此。如果将这两项合并,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乐观的比例为47.9%,而大专毕业生仅为23.4%,两者相差24.5%,差异显著。相对而言,大专毕业生的求职态度更为消极,因为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所占的比例高达65.4%,比本科毕业生高47.8%。(见表6)

表6 学历差异对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大专&本科)

(四)新疆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性别差异

维吾尔族男生与女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存在差异(皮尔逊X2值26.239,P<0.01)。男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明显好于女生。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比女生高3.5%,如果将已签就业协议与等待面试结果两项合并,男生比女生高13.4%4%。男生的就业态度也远比女生积极,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比例,比女生低16.1%。(见表7)

表7 性别差异对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男&女)

(五)新疆籍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专业差异

毕业生的专业不同,初次就业的状况也不相同(皮尔逊X2值45.588,P<0.01)。维吾尔族毕业生所学专业集中于6大类,每类专业所占比重由高到低分别是人文、医学、理学、农学、工学、经济学,其中经济学仅12人,故而分析中将经济学排除,仅对比其余5类。已签就业协议比例最高的为工学,其后依次为农学、医学、人文、理学,如果将该项与积极等待面试结果两项合并,初次就业情况最为乐观的专业为工学57%、人文44.7%、理学37.5%、农学37.1%、医学36.3%。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最不乐观,且求职态度最消极,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比例最高,为51%,其后依次为理学40.8%、人文34.4%、农学28.2%、理学40.8%。综合初次就业乐观程度及求职态度两项看,维吾尔族医学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最不乐观,而工学毕业生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见表8)

表8 专业差异对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人文、医学、工学等)

(六)新疆籍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就业地点选择差异

从理想的就业地点选择上看,不同的选择对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差异显著(皮尔逊X2值76.900,P<0.01)。选择其他省会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不仅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最高,而且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的比例也较高,仅比选择去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低1.7%,求职态度也最积极,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比例最低,仅17.1%,因而初次就业情况最为乐观。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占比最高的,选择回家乡工作的维吾尔族毕业生,不仅已签就业协议和积极等待面试结果两项比例都最低,而且求职态度最消极,没有采取任何行动的比例最高,为47.7%。(见表9)

表9 就业地点差异对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家乡、北上广、其他省会城市等)

表10 职业选择差异对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党政机关、公司、事业单位等)

(七)新疆籍维吾尔族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职业选择差异

职业类型的选择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影响存在差异(皮尔逊X2值34.975,P<0.01)。类似村官、自主创业、出国及继续进修学习等其他职业选择各自所占比例极小,因而将分析重点放在党政机关、公司、特岗教师、事业单位、金融机构5种类型的比较。党政机关依然是毕业生的首选,其后依次为公司、特岗教师、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但选择金融机构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最为乐观,不仅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最高,为20.7%,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的比例也很高,为34.5%,而没有采取任何求职行动的比例却最低,仅20.7%。从已签就业协议、积极等待面试结果及求职态度积极与否三个方面看,选择党政机关与选择公司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不如选择金融机构的毕业生乐观,但好于选择特岗教师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见表10)

三、研究结论

总体看,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较为不乐观。对比前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如下6个方面。

1.求职态度越消极,初次就业的情况越不乐观。表现在与汉族、哈萨克族相比,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比较不乐观,求职态度也比较消极。南疆四地州的毕业生和其他地区相比,大专生和本科生相比,女生与男生相比,情况都是如此。

2.学历及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初次就业的情况产生正面影响。表现在本科生比大专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好很多,初次就业情况由最乐观至最不乐观的排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依次为乌鲁木齐、北疆地区、新疆其他地区,南疆四地州排名为最后。

3.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各方面看,维吾尔族男生的初次就业情况都明显好于女生。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突出。

4.专业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产生较强的影响。人文专业毕业生所占毕业生比重最高,但其初次就业情况与理学差异比较小,不如工学的情况乐观。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最不乐观,且求职态度最消极,与工学形成鲜明对比。

5.不同的就业地点选择对初次就业情况的影响存在差异。占比最高的是选择回家乡工作的毕业生,不仅已签就业协议和积极等待面试结果两项比例都最低,而且求职态度最消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选择其他省会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不仅已签就业协议的比例最高,而且积极等待面试结果的比例也较高,求职态度也最积极,因而初次就业情况最为乐观。

6. 职业类型的选择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影响存在差异。选择党政机关的比例最高,而愿意创业的毕业生很少。从已签就业协议、积极等待面试结果及求职态度积极与否三个方面看,选择党政机关与选择公司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不如选择金融机构的毕业生乐观,但好于选择特岗教师和事业单位的毕业生。

四、结 语

研究结果揭示,在宏观社会层次上的生源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专业及性别因素,微观层次上的求职态度、就业地点选择及职业选择因素,都对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产生影响,为此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维吾尔族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1.建立并完善自治区人社厅、各地州人社局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创业成功者和高水平的就业问题专家相互紧密联系的制度,定期在全疆各高等院校宣讲近年来党和国家有关西部开发、援疆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相关政策及就业形势变化的分析报告,尤其是在维吾尔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高的南疆各高校,更要从大二、大三就要认真抓紧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与创业政策的宣讲和咨询。

2.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学生就业管理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南疆各高校专场招聘会数量少、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层次偏低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多动员、组织南北疆的大型企业和单位走进南疆高校招聘大学毕业生,让相对偏远的南疆地区的各族高校毕业生同样能够有机会亲自参加各类大型毕业生招聘会,以切实提高南疆四地州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各单位招聘人员的性别比例做出相应规定,尽量减少用人单位对性别的歧视。

3.新疆各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将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地区的毕业生和女生作为就业引导工作的主要对象,以各种方式引导和鼓励他们在家乡之外更为广阔的天地去选择就业地点,在党政机关公务员之外更多的岗位中求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求职应聘活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自信与机会。

4.鉴于维吾尔族医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的现状,建议根据国家正式启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相关政策,对愿意今后长期下基层从医的维吾尔族医学类毕业生,在签约的基础上普遍实行"5+3"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在认定的培训基地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性、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是对招收对象、培训模式、培训招收、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和考核认证等方面的政策性安排,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必经的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为期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临床实践培训为重点,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将逐步作为临床医师在医疗机构独立从事诊疗工作和进入专科医师培训以及中级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从而,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接轨。

5.鉴于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普遍比较亲睐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的这样一个客观现实,为了进一步提高维吾尔族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建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各地州在公务员招聘考试方面向深圳学习,引进深圳模式,一是实行公务员聘用制,二是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各种招聘考试一年进行两次,即分上半年在1月份报名,3月份考试,4月份面试,5月份政审,6月份录取签约正式入职;下半年7月份报名,9月份考试,10月份面试,11月份政审,12月份录取签约,正式入职。这样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离校前就可以拿到录取通知书,从而有效地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开心和放心。尤其是维吾尔族较为集中的南疆三地州更应当率先做出改革,这样做的唯一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节奏需要加快,每年两次招录的工作量加大,但是这样的好处却是可以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考试机会,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因此,希望今后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南疆各地州都能够一年有两次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机会。

6.考虑到不同专业对大学生学习与将来就业的各种影响,建议新疆高校要积极学习西藏民院的学生管理经验,允许各族大学生在入校之后,根据理、工、文、医、经、管等不同学科对基础理论的要求和大学生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有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权力和机会,从而让各族大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自己所学专业,也让高校毕业生在专业学习和就业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使高校在专业配置和学籍管理方面更加人性化,以便于化解专业对就业的不利影响。

总之,影响就业的因素涉及各个层面,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同时努力,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更快更好的获得解决。

注 释:

① 个别统计表中有缺失值,因而样本总数上略有出入,不再单独注解。 ② 其他地区包括东疆各市、县、巴州各市、县及新疆4个兵团城市,因各自所占比重较小,故而合并为其他地区。

[1] 崔光莲,罗辑,陈小昆,孙新安.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分析[J].新疆社会科学. 2003(6).

[2] 郑功成.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导向[J].中国劳动,2006(4).

[3] 邓峰,孙百才.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2).

[4] 李光明,潘明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以乌昌地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2(12).

[5] 王丽.中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 李敏智.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破解新思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

[7] 刘哲.大学生择业观念与就业市场的博弈分析[J].江苏高教,2006(1) .

[8] 李光明,潘明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障碍因素分析-以乌昌地区为例.社会科学家[J],2012(12).

2014-11-04

本文研究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边远贫困地区扩大就业研究》(项目编号:09BSH03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跨越式发展中南疆世居少数民族就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YJA790026)的联合资助。

殷琼(1973-),女,社会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樊亚利(1958-),女,教授。研究方向:棉花产业及民族地区人力资源与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维吾尔族毕业生新疆
伤心的毕业生
维吾尔族手艺人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最“叛逆”的毕业生
新疆多怪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