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的引力搜索算法的T-S 模型辨识

2015-03-06 01:32董新燕丁学明
电子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搜索算法引力聚类

董新燕,丁学明,王 健

(上海理工大学 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自然世界中的系统基本上是非线性的,而辨识系统[1]是建立这些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模型最有效的方法。其中T-S 模型[2-4]是一种有效的辨识工具,其采用线性方程去表示每一个非线性系统局部区域的局部规则,以局部线性化为基础,通过模糊推理的方法实现全局的非线性。

本文基于引力搜索优化算法(gmGSA)[5-7]辨识T-S 模型的参数,但该算法在优化过程中仍存在早熟收敛现象,易陷入局部最优。为克服标准引力搜索算法中全局搜索能力弱的缺点,本文借鉴遗传算法中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s,GM)原理[8],提出基于基因变异的引力搜索算法,用来辨识T-S 模型的参数。同时利用基于模拟退火[9]和遗传算法的模糊C 均值算法(SAGAFCM)来辨识T-S 模型的结构。该方法辨识出的系统模型精确,且在系统辨识中得到广泛应用。

1 T-S 模型

T-S 模型是一种描述复杂非线性过程的数学模型,可看作是分段线性化的扩展,将非线性系统作为一系列线性系统的加权组合[2],能将线性控制理论应用到非线性控制系统中。典型的T-S 模糊系统的模糊规则为

式中,i=1,2,…,m 为模糊规则数;x=[x1,x2,…,xn]为输入量;n 为输入变量x 的维数;w=[w1,w2,…,wn]为n 条规则的参数;yi为第ith条规则的输出;Aij 为模糊子集。若给定输入x=[x1,x2,…,xn],则最终的输出变量y 可由式(2)计算得到

式中,yi为第i 条规则的输出;μi为第i 条规则的真值;μi(x)为隶属度函数,第i 条规则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为hi(x),为各模糊子集的乘积,采用高斯隶属度函数

式中,cij为中心参数ci的第j 个分量;σij是基宽参数σi的第j 个分量。

2 引力搜索算法的T-S 模型辨识

2.1 引力搜索算法

引力搜索算法(GSA)[5]是模拟万有引力定律的智能优化算法,在GSA 算法中,种群个体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运动,个体的位置代表优化问题的解,质量通过函数值计算,解越好质量越大。通过引力作用,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并向质量最大的个体方向运动。当搜索结束时,质量最大的个体处在最优位置上,其位置信息对应相应优化问题的最优解。在对最优解进行搜索的过程当中,依靠彼此间力的作用达到优化信息的共享,最终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使得种群朝着最优解所在的区域运动。设有N 个个体存在于D 维空间中,则第i 个个体的位置信息表达式为

式中,Mai为个体i 在t 时刻的惯性质量;Mpj为个体j 在t 时刻的惯性质量;G(t)为t 时刻的引力因子;ε 为一个恒定的极小值;Rij(t)为物体i 与物体j 间的欧氏距离。则在t 时刻,个体i 在d 维上受到的合力

式中,j 是[0,1]范围内的一个随机值;kbest为有引力作用在i 上的个体数量;)表示第j 个个体对第i 个个体在d 维空间上的引力。则在力的作用下,个体i在t 时刻在d 维上得到的加速度为

式中,Mii为第i 个个体的惯性质量。在迭代过程中,个体的速度和位置更新方式如式(8)和式(9)所示。

式中,randi是[0,1]的均匀分布。引力因子G 会随着迭代的进行逐渐减小。

通过个体的适应度值来计算其惯性质量的大小,惯性质量相对较大的个体所处的位置较优,其距离最优值也相对较近,该个体对其他个体的力的作用也较大,同时其所获得的加速度相对较小,运动较慢。个体的质量以及惯性质量如式(10)~式(12)所示。

式中,fiti(t)为第i 个个体t 时刻的适应值;best(t)为t时刻最好的适应值;worst(t)为t 时刻最差的适应值;Mi(t)为第i 个体t 时刻惯性质量,对于求最小值问题,best(t)和worst(t)定义如下

对于求最大值问题,best(t)和worst(t)定义如下

2.2 基于基因变异的引力搜索算法

为克服标准引力搜索算法中全局搜索能力弱的缺点,借鉴遗传算法中基因突变原理,提出基于基因变异的引力搜索算法,即gmGSA,算法在搜索策略上的变化如下:

(1)设变异概率为pr,同时产生一个到之间的随机数,当pr>pm时,随机产生新个体,否则个体位置不变

(2)对新个体进行评估,若新评估值fitnew优于原先值fitold,则对个体位置更新到),否则个体位置不变

gmGSA 搜索方式不同于传统的GSA 搜索方式,增加了一个变异概率,使得种群多样性增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增强。

2.3 辨识原理

T-S 模型辨识分结构辨识和参数辨识,通常先进行结构辨识,确定规则数及规则中心参数,然后再辨识模型参数。结构辨识中不考虑参数辨识的影响,参数辨识是在已经辨识出的模型结构前提下进行的,不能实现全局优化。本文采用基因变异的引力搜索算法同时确定模型结构和参数,实现模型全局优化辨识。具体方法为:聚类中心的维数为n,m 为指定的聚类数,聚类中的编码如图1 所示。通过引力搜索和基因变异混合优化算法确定类中心,每个类表示一条规则,类中心即为高斯隶属度函数的中心参数ci,同时辨识出的参数还有基宽参数σi,模型的后件参数wi和bi,算法实现简单。每个个体表示一个完整的解ci,σi,wi和bi。个体编码方法如图2 所示。

图1 聚类中心编码方法

图2 个体编码方法

假设L 对训练数据(x1,y1),…,(xL,yL),采用经验风险最小化方法,训练目标使辨识误差最小

式中,n 为训练样本数;yi和y^i为第i 个输入样本的期望输出和模糊系统输出。

2.4 基于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的FCM 算法

模糊C 均值聚类(Fuzzy C-Means Cluster)算法是一种模糊聚类算法,简称FCM 算法,该算法是一类基于目标函数的聚类算法,通过使目标函数收敛到最小值来达到聚类效果。FCM 算法聚类,原理是用一个隶属关系矩阵U 来表示每个样本点对于每个类的隶属度,矩阵U中每个元素的取值范围为[0,1],任意一个元素μij表示第j 个样本数据对类i 的隶属度,任意样本点还应满足其对于所有类的隶属度之和为1,假设指定的聚类数目为c,用来聚类的数据样本点为X=x1,x2,…,xn,则

模糊C 均值聚类的目标函数式为

式中,ci为第i 个模糊类的类中心,聚类指数m 的范围为[1,∞],通常取m=2,当m=1,模糊C 均值聚类变成C 均值硬聚类,为第i 个类中心与第j 个样本点的欧氏距离。

3 仿真实例与分析

这部分分别给出了两个实验来验证gmGSA 算法的辨识精度和经其辨识出的T-S 模型的泛化能力,一个是函数逼近问题,另一个是Box-Jenkins 煤气炉问题。

(1)静态非线性系统。下面是一个具有两输入和一输出的静态非线性系统的表达式

为了比较,取文献[10]中50 组输入输出数据对来做预测测试,设定输入u1和u2随机均匀分布于[1,5]区间。gmGSA 的参数设置成G0=10,β=6,最大迭代次数为500,种群规模为30,模糊规则数为6,辨识参数一共42 个。表1 所示的是前件参数和后件参数的辨识结果。图3 表示T-S 模型辨识的输出和真实系统的输出以及其之间的误差输出曲线图,与其他文献结果比较如表2 所示。

表1 静态函数T-S 模型的辨识参数

表2 静态函数的辨识结果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图3 静态非线性函数、T-S 模型及误差输出曲线

在此实验辨识非线性系统问题上,测试的是gmGSA的全局优化能力。表2 显示,gmGSA 算法辨识出T-S模型的均方差为0.003 4,远低于其他文献辨识的结果,证明了gmGSA 算法具有较好的多样性,能够摆脱局部最优值的干扰,最终寻得全局最优值。

(2)Box-Jenkins 煤气炉数据测试。gmGSA 的鲁棒性,再次采用Box-Jenkins 煤气炉数据作为仿真对象。前148 组数据作为训练数据来辨识T-S 模型,后148 组数据则用来测试模型的泛化能力。gmGSA 的参数设置成G0=5,β=6,最大迭代次数为600,种群规模为10。仿真中采用3 条规则,共39 个辨识参数。辨识出的模型参数如表3 所示。

表3 煤气炉T-S 模型参数

样本点和测试点与辨识模型的均方差分别是0.036 和0.101,具体如图4 和图5 所示,与其他文献辨识结果的比较如表4 所示。

图4 煤气炉样本点、T-S 模型及误差输出曲线

图5 煤气炉测试点、T-S 模型及误差输出曲线

表4 煤气炉辨识结果比较

该实验辨识的是煤气炉数据,主要用来测试用改进算法辨识出的T-S 模型的泛化能力。从表4 中观察,通过SAGA-FCM 聚类和gmGSA 算法辨识出的T-S 模型在辨识精度上较其他文献并非最佳,但已非常接近。重要的是,当用文中所提算法辨识出的T-S模型应用到另一组测试数据时,其表现出了最佳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体现了改进算法辨识出的T-S 模型结构紧凑,且泛化能力强,继而再次证明了改进算法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研究了引力搜索算法,针对标准引力搜索算法易“早熟”的问题,通过分析算法中各个因子的对算法性能的影响,提出改进的gmGSA 算法,通过“变异”来保持粒子的多样性,继而增加粒子种群收敛到全局最优的机会。并应用于T-S 模型的辨识,经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辨识精度和较快的收敛速度,以及良好的全局收敛能力,辨识出的T-S 模型结构简单,精度更高,且泛化能力强。

[1] 吴广玉,范钦义.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2] Takagi T,Sugeno M.Fuzzy identification of syste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odeling and control[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Man,Cybern,1985,15(1):116-132.

[3] 刘翠.基于T-S 模糊模型的非线性系统辨识[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4] Han P,Shi J,Wang D,et al.FCM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T-S fuzzy model identification[C].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ybernetics(ICMLC),IEEE,2010.

[5] Rashedi E,Nezamabadi-pour H,Saryazdi S.Gsa:A gravitational search algorithm[J].Information Science,2009,179(13):2232-2248.

[6] Rashedi E,Nezamabadi-pour H,Saryazdi S.BGSA:binary gravitational search algorithm[J].Natural Computing,2010,9(3):727-745.

[7] Srafrazi S,Nezamabadi-Pour H,Saryazdi S.Disruption:a new operator in gravitational search algorithm[J].Scientia Iranica,2011,18(3):539-548.

[8] Hedar A,Ali A F,Abdel-Hamid T H.Genetic algorithm and tabu search based methods for molecular 3D-structure prediction[J].Numer Algebra Control Optim,2011(1):191-209.

[9] Moret M A,Pascutti P G,Bisch P M,et al.Stochastic molecular optimization using generalized simulated annealing[J].Journal of Computer Chemstry,1998(19):647-657.

[10]丁学明.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T-S 模型在线辨识[J].信息与控制,2007,36(4):451-454.

[11]Sugeno M,Yasukawa T.A fuzzy-logic-based approach to qualitative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3,1(1):7-31.

[12]Kim E,Park M,Ji S,et al.A new approach to fuzzy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7,5(3):328-337.

[13]Kim E,Park M,Kim S,et al.A transformed input-domain approach to fuzzy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8,6(4):596-604.

[14]Kung C C.Affine takagi-sugeno fuzzy modelling algorithm by fuzzy c-regression models clustering with a novel cluster validity criterion[J].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07,1(5):1255-1265.

[15]Li C,Zhou J,Xiang X,et al.T-S fuzzy mode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a novel fuzzy c-regression model clustering algorithm[J].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9,22(45):646-653.

[16]Nozaki K,Ishibuchi H,Tanaka H.A simple but powerful heuristic method for generating fuzzy rules from numerical data[J].Fuzzy Sets and Systems,1997,86(95):251-270.

[17]Lee S,Ouyang C.A neuro-fuzzy system modeling with self-constructing rule generationand hybrid svd-based learn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03,11(3):341-353.

[18]Lin Y,Cunninghaml G A.A new approach to fuzzy-neural system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1995,3(2):190-198.

[19]Tsekouras G E.On the use of the weighted fuzzy C-means in fuzzy modeling[J].Advances in Engineering Software,2005,36(5):287-300.

[20]Li C,Zhou J,Fu B,et al.T-S fuzzy model identification with a gravitational search-based hyperplane clustering algorithm[J].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2,20(2):305-317.

猜你喜欢
搜索算法引力聚类
改进的非结构化对等网络动态搜索算法
改进的和声搜索算法求解凸二次规划及线性规划
延安新引力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感受引力
基于Spark平台的K-means聚类算法改进及并行化实现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A dew drop
基于逐维改进的自适应步长布谷鸟搜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