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015-03-06 02:46褚淑贞孙振淋张素荣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药行业新药医药

褚淑贞,孙振淋,张素荣

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 211198

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褚淑贞,孙振淋,张素荣

中国药科大学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南京 211198

根据“三阶段”模型,通过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主体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政府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产学研结合等方面不断促进医药行业技术创新。

医药;创新能力;现状

在 《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政府重视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要把技术创新作为医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大力推动新产品研发及其产业化,以不断提高我国医药工业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已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作了不少研究尝试,但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克拉克(Clark K,1990)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从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衡量。远德玉(1994)提出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基于“机会选择-技术开发-样品制造-批量生产-销售”五阶段模型进行研究。高健(1997)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中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 “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三阶段。本文将采用高健的三阶段模型,主要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主体实施能力、创新产出能力三个方面,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现状进行研讨。

1 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技术创新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前提条件和保障,直接影响研发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是研发产出能力高低的决定性力量。医药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大量资金投入和高层次的研究团队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

1.1 R&D经费投入

从我国医药制造业分行业R&D经费投入情况看(见图1),医药制造业及三个子行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且近年来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医药制造业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医药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07年的65.88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347.66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5%,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本投入每年不断增加。

图1 我国医药制造业分行业R&D经费投入

根据研发强度(R&D经费投入/工业总产值)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强度从2007年的1.03%到2013年的1.69%,增长幅度缓慢。相比而言,美国医药制造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25.93%,日本为18%,印度为18.08%[1],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资本投入总体水平仍然低下。

1.2 融资渠道

从2007年至2013年,医药制造业科技经费筹集中,企业自有资金与政府资金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企业资金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政府资金的增长率,尤其是2011年的企业资金增长幅度较大(见图2)。这表明医药制造业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政府提供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小。医药制造业是高投入的行业,仅靠企业自身资金很难实现重大技术创新,且小规模的低技术研发,并不利于医药制造业的长期发展。

图2 我国医药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构成情况

1.3 技术投入

从2008年至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经费投入均有缓慢增长;2010年和2013年,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已经略微超过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见图3)。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是技术创新相辅相成的两种重要手段,技术引进是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有效地消化吸收才可以进行自主创新。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是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3倍以上是最佳状态[2],但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仍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不利于改善目前“重引进、轻吸收”的现状。

图3 医药制造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投入情况

1.4 医药制造业R&D人员投入

2000年至2013年间,医药制造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见图4)。2000年的医药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仅为12136(人年),2010年增加到55234(人年),10年内增加了近5倍;2010年至2013年间,又实现增长翻一番。医药制造业R&D人员的不断增加有利于研发活动的开展,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增长。

图4 医药制造业R&D人员投入量

1.5 各地区医药制造业R&D人员投入

从图5可知,我国东、中、西部医药制造业R&D人员投入都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东部地区R&D人员投入增长速度最快,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这表明东部地区经济繁荣、注重研发人员的投入,积极加强医药行业人才培养;中、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大人员投入的重视力度。

图5 我国东、中、西地区医药制造业R&D人员投入量

2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主体实施现状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发行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体系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3]。”在我国医药行业中,创新体系则主要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创新主体。

2.1 企业规模

根据《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4],强生、诺华、辉瑞、拜耳等10家世界制药企业巨头上榜于二百位之内,中国医药企业有一家企业上榜:中国医药集团以33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357位(见表1)。

表1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部分企业)

2014年7月,财富中文网正式发布《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18家医药企业入榜,其中,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668.66亿元,在医药企业中位列第一。从榜单上看,我国药企营业收入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在150亿元以下的有9家。与国外药企相比,企业规模差距仍然十分巨大(见表2)。

根据以上所述,我国医药企业目前仍然存在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水平低的问题,所以企业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制约其创新发展。

2.2 高校及人才培养数量

截至2011年底,我国设置有药学类及其药学相关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共634所,其中,本科院校359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3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含高专)职业技术学院232所,这些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设施。2011年,在校在读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生共87515名,成人教育在校(在籍)学生人数为48512名(见表3),这说明我国药学类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大,这为医药行业提供了素质较高的人才储备,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表2 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榜(部分药企)

表3 2011年38所高等药学院校和2所药物研究机构学生基本情况

2.3 高校科学研究成果

2009年和2010年,我国医药类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共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共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16项,获奖总数均高于研发机构和企业(见表4)。这说明目前高校在医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技术含量上都明显优于研发机构和企业,处于我国医药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之首。

表4 企业、高校和研发机构2010年和2011年获奖情况

2.4 研发机构和机构人员数量

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机构数量达到2529个,研发机构人员达到115460人 (见图6)。2007年至2013年间,研发机构数和人员数均处于增长状态,增长幅度明显,说明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研发机构研究基础条件好,在医药行业研发活动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6 医药制造业研发机构数量和机构人员情况

2.5 研发机构研究成果

伴随着医药创新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如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药明康德、科信必成等优秀的研发机构。201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用于2型糖尿病防治的专利新药—太罗”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发的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从我国研发机构的获奖情况看,我国医药科研机构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新药研究与开发体系,聚集了一大批有实力的新药研究与开发人才,在新药研发活动中逐渐发挥了专门化的主力军的作用。

3 医药行业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新产品销售收入是衡量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是评价技术创新的现实价值能力;专利产出是将技术创新投入转化为价值的首步,也是反映创新水平的核心因素;新药数量是反映创新药物研发、拥有技术成果数的重要指标。而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和新药数量三方面鲜明地反映了医药行业的创新产出现状。

3.1 新产品销售收入

2007年至2013年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从712.69亿元,增长至3606.17亿元,年平均增长超过30%,从经济效益产出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逐年增长。与此同时,从医药各子行业来看,化学药品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新药总销售收入的56.24%(见图7)。

图7 医药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

3.2 专利申请数

药品专利申请数量是从数量上衡量创新药物研发、拥有知识产权成果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态势良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7年到2013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专利申请总量为64556件,且近年来呈现井喷式的增长,说明我国医药领域发明创新势头强劲,专利保护意识正在逐渐加强(见图8)。

图8 我国医药制造业及子行业专利申请数情况

现采用每亿元新产品产值所拥有的专利数来评价各医药子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中成药制造业拥有的专利数最多,其次是生物药品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最少(见图9),说明化学药品新产品主要以“仿制”为主。

图9 每亿元新产品产值所拥有发明专利数

3.3 批准上市新药数量

2014年,完成审评批准上市药品共501件,其中化学药品478件,占95.4%;中药11件,占2.20%;生物制品12件,占2.40%。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化学药的仿制药品审评数量远远高于新药。2014年,我国批准上市的化学药品新药为128件,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1.1类新药仅为3个,真正拥有知识产权的原研药很少(见表5)。

4 结 论

综合以上对三大类指标的详细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从创新投入能力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创新投入能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在资本投入总体水平低下、融资渠道单一、“重引进、轻吸收”,各地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投入不平衡等问题。

表5 2014年完成审评建议批准上市药品

从创新主体实施能力来看,医药企业存在着规模小、研发投入不足等制约因素,而高素质人才和科研成果使高校和研发机构成为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但仍需挖潜保质,注重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

从创新产出能力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收益逐年增加,专利和新药数量不断增长,但仍存在新产品发展结构不合理、专利申请层次低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匮乏的问题。

因此,针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2)增强医药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加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5];(3)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挥风险投资、私募融资等方式的作用;(4)加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5)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改善当前“重引进、轻吸收”的现状;(6)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扶持、促进中西部优质人才队伍建设;(7)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原研药,完善新药审批制度,缩短成果市场化进程。

[1]温凯宇.国外医药企业创新的政府引导模式分析和借鉴[J].现代商业,2011,2:119-20.

[2]中国科技统计网.上海“企业消化吸收经费与技术引进经费比例”指标的分析[EB/OL].http://www.sts.org.cn/jlyd/ documents/31/08082008.htm.

[3]张 林,曾昭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与战略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4,25(1):19-22.

[4]李 佳.十二家制药巨头入围2011世界500强[EB/OL]. http://www.bioon.com/,2011-7-10.

[5]刘鹏真,马爱霞.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物评价,2015,32(1):59-64.

R95

A

1673-7806(2015)03-322-04

褚淑贞,女,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及医药产业经济和政策研究 E-mail:csz77844@163.com

2015-04-23

2015-06-13

猜你喜欢
医药行业新药医药
浅谈医药行业管道布置和设计
传统医药类非遗
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
2016'中国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力榜单揭晓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