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汪洋 雷连春 马云霄
福建省霞浦县位于闽北地区,全县海岸线长404公里,浅海滩涂面积达104万亩,滩涂平均宽度为619m,是大陆滩涂面积最大的县。霞浦县积极利用当地滩涂资源进行特色开发,其中滩涂养殖种植业发达,被誉为“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中国大黄鱼之乡”。
霞浦县积极进行滩涂围垦工程,沙头围垦工程和福宁湾围垦工程相继竣工,新增了大量城市建设用地、农业区和水产养殖用地。霞浦滩涂风光旖旎,被誉为“中国最美滩涂”,目前当地正在动工建设宁德(霞浦)国际滩涂摄影基地。整体来说,霞浦县在闽北地区的滩涂开发状况较好。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对于滩涂开发的研究多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对福建等华东省份的研究较少。笔者对福建霞浦滩涂利用的研究可作为相关研究的案例补充。除福建霞浦县外,我国还有其它地区在进行滩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笔者在此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对改善我国其它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滩涂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利于促进我国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工作不断发展完善。
霞浦滩涂的盛名直到十年前才引起一批摄影爱好者的聚焦,而真正对霞浦县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则是自2006年起。由于此处我们主要讨论旅游给霞浦县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从当地统计局取得了2006年至2013年霞浦县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的数据。(见表1)
表1 霞浦县2006-2013年旅游人次及收入
由于旅游数据自身的特殊性,笔者从当地旅游局得到关于全县旅游情况的总的数据,并不能得到仅仅基于滩涂的统计。不过在采访旅游局局长的过程中,笔者得知,霞浦县游客中有80%的游客是慕滩涂之名而来,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滩涂旅游的收入占据了当地旅游收入的80%。
滩涂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直接旅游收入的增加。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自2006年以来霞浦县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其中,旅游人次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6.28%,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0.77%。
滩涂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据当地统计显示,2006年,霞浦县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总户数是162户,实现税收470余万元。到2011年增加到399户,实现税收1100余万元。截至2012年4月,当地住宿业、餐饮业总户数又增加到424户。
笔者从海洋渔业局和统计局了解到,海洋品种多,有鱼类、牡蛎、对虾、海带、紫菜等17种主要海水养殖产品产量逐年上升,养殖面积也基本呈现逐年增长态势,紫菜产量居福建省前列。
在滩涂海产养殖方面,霞浦县的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产量在逐年上升,知名度也有所提升,例如被评为“中国紫菜之乡”以及“中国海带之乡”等。虽然滩涂的养殖在霞浦县的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市场价值也在稳步中上升。但是它还是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养殖的产品产业链短,水产品加工不足,收益没有达到最大化。同时还缺乏品牌效应,加工厂少,无法打响知名度以及扩大销售区域。
整体开发层次仍处于低端水平。霞浦县滩涂资源的开发虽然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但多数开发处于低层次的开发,仍以旅游业和养殖业为主。但事实上,滩涂区生物、港口、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因此,在接下来的开发中应将目光投向深层次的开发,着重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对待传统产业要延长产业链条,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霞浦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制约着旅游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渔港建设落后,远洋捕捞能力不足,制约着滩涂区区经济的振兴。受制于落后的基础设施,滩涂区的发展难以突出重围。面对此种状况,当地政府应当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必要时可以采用BOT、PPP等公私合作的新形式来发展当地基础设施。
科学技术对经济效益的贡献比较低。霞浦县目前对滩涂资源的开发中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严重不足,投入过多地依靠劳动力,严重制约了开发的水平和层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滩涂开发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指导,提高开发过程的科技含量。
[1]于文金,邹欣庆,朱大奎.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农户经济行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2]黄梅玲.宁德市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7
[3]林昌茂.福建沿海滩涂围垦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6
[4]朱坚真,海洋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